程麗
【摘 要】作為一種來自于民間的說唱藝術,評劇藝術也在隨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創新。但是,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新型的娛樂方式大量涌現,嚴重威脅了評劇藝術的發展。本文主要闡述了評劇藝術及其表演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評劇;表演藝術;魅力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8-0050-01
作為一種流行于東北、北京、華北、內蒙古自治區和天津等各省的大戲曲劇種,評劇藝術的母體是河北的“對口蓮花落”,后通過吸收河北皮影、京劇、大鼓和河北梆子等表演藝術與音樂而形成。近年來,由于受現代媒體與娛樂方式的影響,評劇藝術面臨著重大挑戰。因此,為搶救并挖掘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必要對評劇表演的藝術魅力進行分析。
一、評劇藝術概述
作為一種在我國有較大影響的地方劇種,評劇也是一種流行于民間的說唱藝術[1]。它經由“對口戲”和“拆出戲”兩個階段,從“蹦蹦戲”演變而來,但是,當時的評劇行當并不分明。后又經過多次改革,評劇行當最終形成了生、旦、凈、丑門類齊全的規模。板腔體作為評劇的唱腔,包括散板、慢板、垛板、二六板等板式。其中,慢板作為評劇唱腔的基本基調,主要由上、下兩個各四小節的樂句組成,每個樂句又由三個小分句組成,經常從頭眼起唱,分句多采用小過門的方法進行銜接,整個慢板由之前的旦腔專用發展為現在的旦、生共用。二六板作為評劇唱腔中最常用的一種板式,不僅可以抒情,還可以敘事,一板一眼,各個行當都可以使用。垛板常應用與旦腔,節奏感強,速度變化快。按速度分,垛板包括慢垛、快垛兩種類型:慢垛常用于敘事,快垛常用于抒情。解放后,評劇在表演、唱腔與音樂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雖然評劇吸收了京劇、梆子的程式與身段,但依然保持著民間自由、濃郁、活潑的生活氣息。
二、評劇表演的藝術魅力
(一)具有濃厚的寫意性。作為戲曲藝術的靈魂,所謂寫意性,指的是戲曲創作者與表演藝術者將自身的主觀情志通過虛擬簡約的手段,駕馭在客觀事物上,創作出詩情畫意的意象,從而增強人的愉悅情感[2]。作為戲曲藝術最具特色的魅力,評劇表演同樣具有寫意性,同樣能夠創作出情感美、意象美和意境美等。作為統領評劇藝術技巧的美學原則,寫意性也是評劇美學特征與民族特色的體現。比如,評劇行當“四功五法”(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的表演手段,它們都是規范化的程式,都采用了虛擬化的寫意手法。其中,作為評劇中的一個重要行當,彩旦的表演藝術就是通過充分運用這些手段來營造意境、吸引觀眾的[3]。比如,在上世紀60年代,我國著名評劇彩旦表演藝術家趙麗蓉在評劇電影戲曲片《花為媒》中有一段唱腔《報花名》,她將唱、做、舞、念等融合在一起,使這段唱腔成為著名唱段,并開創了創造名段的先例。
(二)具有較強的現實性。作為一種新興的劇種,評劇只有百年歷史,大都是反映人民的時代要求和社會的現實生活,由此可知,與其他劇種相比,評劇更具有強烈的現實性。此外,評劇是采用鮮明的愛憎來評說社會時事的,達到了社會與人生的審美藝術。比如,新時期,黑龍江涌現的評劇作品《身外有個世界》《半月溝》等的題材都是現實生活。此外,在評劇作品《毛澤東在1960》中形象鮮明地塑造了人民領袖,充分展現了該作品的強烈現實性與時代感。
(三)具有強烈的草根性。草根性作為評劇的根本特色,反應的是評劇俚俗通俗與土鄉土氣,主要表現的是老百姓或工農兵的家長里短與愛恨情仇,而不是才子佳人與帝王將相。通常情況下,評劇的主角多是平民中的悲劇女性。1900年,評劇于河北唐山形成,后在上海正式命名。可以說,評劇是由貧苦農牧民創造的藝術,具有草根性的審美情趣與思想感情。
(四)具有明顯的地域性。評劇誕生并發展于北方,植根于中原黃河文化與北方地域文化,凸顯了東北黑土的民俗文化。然而黑土文化和黃河文化A都具有剛柔并濟和雄渾博大等質樸特征,因此,評劇表演能夠給人帶來意境高遠和性格豪邁等壯美感受,表達了北方文化的地域性。
(五)具有豐富的人物情感。與其他戲曲表演藝術一樣,評劇行當也是為塑造人物服務的,而人物塑造的核心又是表達其思想感情。只有將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現出來,才能吸引觀眾,引起觀眾的共鳴,進而實現良好的審美效應。事實上,評劇表演已經做到了這一點,比如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趙麗蓉分別在《花為媒》和《楊三姐告狀》中所扮演的阮媽和楊母,塑造了兩個思想感情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成功打動了觀眾。
三、結語
綜上所述,評劇藝術雖然只有百年歷史,但它散發著獨特的光芒,對我國地方戲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只有理解評劇藝術的發展史,把握評劇藝術的特點,領悟評劇藝術的美學精神與魅力,才能夠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評劇藝術,適應社會的不斷發展,進一步提高評劇表演的境界。
參考文獻:
[1]趙靜.淺談評劇表演藝術[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3,(02):206.
[2]任宏恩,賈利娟.試論評劇表演的藝術特點[J].戲劇之家,2015,(06):19.
[3]劉悅.評劇彩旦表演藝術論[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2,(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