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未來商業形態6大格局和6大發展趨勢預測
張宏輝
【摘 要】中國新民樂是在傳統音樂與現代音樂完美結合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新的音樂形式。新民樂的出現既傳承了我國優秀的傳統音樂,又增加了現代音樂的時尚元素。它是社會發展和音樂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國傳統民族音樂創新的結果。新民樂通過在民族音樂的基礎上加入舞蹈以及現代科技手段,提高了民樂的聽覺和視覺沖擊力,成為了能夠順應時代發展的優秀藝術精品。
【關鍵詞】新民樂;藝術形態;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9-0085-01
面對社會的不斷發展和西方音樂與現代流行音樂的不斷沖擊,我國的民族音樂只有進行改革創新,才能順應社會的潮流和時代的發展。民族音樂要借鑒各民族的音樂流行風,在現代作曲技巧上融入現代的表演方法和舞蹈形式,創造出新的民樂演奏形式。只有這樣,才能開拓出中國民族音樂的一片新天地,實現民樂復興的重要目標。
一、了解新民樂的藝術形態,體會新民樂的藝術風格
當前新民樂這種藝術形式使民族音樂走進了一個黃金時期,民族樂器掀起了一股改革的熱潮,樂隊體制也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民樂從創作思路到審美觀念都有了一個全新的意識。首先從美學特色上說,傳統的民間音樂已不能夠滿足當前的音樂市場,新民樂的出現帶來了一定的商業價值。比如女子十二樂坊、少年弓弦樂團、北京的五朵金花等都是為了保障樂隊的基本生存,在表演形式以及音樂創作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當今中國審美取向的變化使得中國文化藝術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而現在的流行文化藝術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有一些原創的口水歌只是為了迎合商業市場,卻沒有表現出音樂之美。新民樂既不是簡單地高喊弘揚民族文化的口號,也不能只看能否掙得高票房,傳統民間音樂只有放下身段、放低姿態才能在這個多彩的音樂市場中贏得一席之地。
在樂曲創作中,新民樂的配器比較靈活,要考慮音樂的音質和樂器的音色,同時還要關注音調與音樂所要表現的是否恰當。比如《新茉莉花》這首歌,由于各種樂器,尤其是電子樂器的的廣泛應用,使得茉莉花的清新優雅頓然消失。這就要求樂團在音樂創作時應考慮到音量與音調的和諧統一,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音樂表現效果。
當前大型樂隊和先進的多媒體舞臺技術大大增強了舞臺感染力,為觀眾增加了聽覺、視覺上的多重感受。在民族器樂方面,新民樂也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創新,尤其是樂曲獨奏、旋律的創新變化使樂曲更有個性。比如用西洋搖滾樂的節奏來進行二胡曲《楊柳》的創作表演,能夠使樂曲更加活潑、奔放,韻味十足。當今新民樂的舞美及舞臺燈光等輔助藝術性能的使用,使舞臺呈現出了絢麗的效果,提高了觀眾的視聽效果,讓表演者的藝術夢想變為現實。
二、分析新民樂的發展勢態,調整新民樂發展空間
新民樂的出現使人們的聽覺、視覺感受全然一新。新民樂的創作融入了現代流行音樂元素,新的配器方法和現代的樂隊體制很好地表現了中國傳統音樂的典雅與清新,彌補了傳統音樂的不足。新民樂的興起,為中國民樂開拓了市場,激發了音樂人的創作熱情和創作靈感。但與此同時,我們要注意新民樂的發展,不能只考慮商業價值與票房收入,這樣只會本末倒置,使藝術家丟棄民族音樂的精華,創作出膚淺、沒有價值的新音樂作品。
音樂旨在以樂怡人,讓人們在音樂中感受美好。要讓民樂在音樂的殿堂里有一席之地,在市場上能夠尋求生存并充滿活力,不進行創新是不行的。音樂的創作首先要以觀眾的需求為目標,不考慮觀眾,只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中國的音樂也永遠得不到發展。要是總拿傳統藝術與新民樂進行對立抗衡,那么新民樂與傳統民樂也就不能夠完美融合,只能永遠相互矛盾、相互分離。
那么新民樂怎樣才能在當前眾多的音樂形式中開創出自己的新天地呢?新民樂首先要立足于中國民族音樂文化,一切的變化創新都應該以民樂為根本,不能脫離民樂基本形式。藝術家可以在音樂創作中合理借鑒西洋樂隊的音樂元素,凸顯中國民樂的音樂特色,展現中華民族的地域風情與生活氣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創新發展一定要有民族風格。在創新發展時,現代多元化的表現形式也是新民樂革新中不可或缺的。音樂演繹產業化是激活新民樂演繹文化的重要動力和潛在價值,它能夠促使音樂文化繁榮昌盛,使我們的民樂改革道路越走越寬。新民樂的發展應該持久永恒,不能曇花一現。我們不能在市場利益的驅使下,毀壞民族音樂的藝術品位。新民樂要發揮連接中國傳統音樂與國際流行音樂的橋梁作用,在國際的舞臺上就要盡力展現具有我們民族特色的新民樂藝術。
因此,在了解新民樂藝術形態的前提下,我們要用坦然的心態和客觀的態度去面對和接受這些新型的藝術文化。同時,我們要秉承我國民族音樂的精髓,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結合現代的音樂元素,尊重當前的觀眾需求,讓新民樂這株生長在我國民樂土地上的新苗,綻放出適應當前形勢的絢麗花朵。
參考文獻:
[1]李鋒,左建新.從文化視角看中國的“新民樂”[J].河北學刊,2015,(05):211-213.
[2]王璐玚.淺談“新民樂”的發展[J].大眾文藝,2014,(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