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迷麥斯基大提琴獨奏音樂會
原野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以后,人們開始更多地追求精神層面的提升,大提琴逐漸成為了人們欣賞和學習的對象。從各高校大提琴的教學情況來看,大提琴教育中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音樂表現力的缺失,本文主要就大提琴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力進行論述和分析。
【關鍵詞】大提琴教學;音樂表現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J62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6-0228-01
音樂的靈魂在于情感的表達,人們可以從音樂中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語言。如果演奏者在進行音樂演奏時,忽視了對音樂情感的抒發,那就會使音樂的內容變得空洞,即便技巧上無可挑剔,但是仍然無法真正演奏出音樂的靈魂。所以,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對音樂情感的表達,充分領悟音樂的內涵,從而更加完美地詮釋音樂語言的藝術。
一、提高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力和表現力
通過調查可以發現,很多高校在進行大提琴的教學中過于側重大提琴演奏技巧的學習,忽視了學生對大提琴樂曲本身的理解,這樣就導致學生在進行大提琴演奏時,無法充分表現音樂的內在魅力。所以,教師在進行大提琴教學時,要注重引導學生對大提琴樂曲的理解,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所學習的大提琴曲背后的故事以及所要表達的情感。
在學習大提琴作品之前,先對作品的內容、作品的時代特征、創作的目的以及創作者在樂曲中所寄托的情感進行理解,并且還要對樂曲的曲式結構進行分析,也就是能夠分清樂曲作品的樂段,還要充分掌握樂曲的主題以及在對主題進行闡述的發展過程和變化。
例如:在學習舒曼的《夢幻曲》的時候,就可以先讓學生了解舒曼的成長經歷、他創作大提琴曲的主要風格以及《夢幻曲》的創作背景。學生在了解這些以后,對夢幻曲的認識也會更加清晰,能夠體會到《夢幻曲》中所描寫的如同詩一般的意境,感受到樂曲中兒童所向往的幸福、充滿幻想的夢境。音樂只有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學生通過對大提琴曲創作背景以及創作者生活經歷的了解,就能更好地把握大提琴曲的內在情感,從而使演奏出來的大提琴曲感染觀眾。
二、培養學生對音色的分辨能力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聲音承載了演奏者所要表達的音樂語言。大提琴的演奏主要是通過大提琴特有的音色來勾畫樂曲中的情感活動以及情緒色調,讓觀眾能夠在樂曲的欣賞中,對樂曲內容產生各種聯想,從而使觀眾沉浸在樂曲所營造的情感氛圍中,達到音樂演奏的真正目的。
教師在大提琴教學的過程中,除了要注意學生的演奏動作是否標準以外,還要盡量讓學生做到樂曲聲音質地的純正、準確。音色的辨別可以讓學生在大提琴樂曲學習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大提琴真正的魅力,而且對大提琴樂曲的表達也會更加細膩。
三、培養學生對力度的控制能力
在演奏大提琴的過程中,演奏者對力度的掌握也是非常重要的。力度的強弱直接影響大提琴聲音的效果,就和人類的語言一樣,弱一點的聲音讓人感覺非常溫柔,而強一點的聲音則會讓人精神振奮。大提琴是用聲音來表現情感的藝術,而力度則是表現聲音最直接的手段,力度與聲音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通過對力度的控制,就能夠表現出各種聲音效果。因此,教師在大提琴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對演奏力度的掌握,讓學生感受力度的不同所帶來的情感的不同,從而充分認識到力度在大提琴演奏中的重要性。
當然,學生在學習大提琴演奏的過程中,對大提琴力度的控制也要經歷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在初學大提琴時,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握力度,僅僅通過樂譜中標示來進行判斷,例如見到“p”就拉弱一點,見到“f”就拉強一點,這樣,學生演奏出來的樂曲會顯得非常機械,沒有樂曲的整體性,更遑論大提琴演奏的音樂表現力了。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分辨不同的力度會帶來怎樣的樂曲效果,從而讓學生對樂曲力度有一個整體的認識,然后再讓他們進行反復練習,從而找到最適合的拉奏大提琴曲的力度。
四、結語
總而言之,為了能夠更好地完成大提琴的教學工作,讓學生認識到大提琴演奏中音樂表現力的重要性,就要讓學生在掌握大提琴演奏基本技巧的同時充分理解大提琴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及其內在的風格情感,還要讓學生能夠準確地掌握大提琴的音色以及對演奏力度的控制。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體會到大提琴樂曲想要抒發的情感,并且把這種情感全面地表現出來。
參考文獻:
[1]馬明霞.對提高大提琴演奏音樂表現力的思考和建議[J].青年文學家,2013(22).
[2]黃小誠.提高大提琴演奏音樂表現力的思考和建議[J].藝術科技,2014(5).
[3]諶娟.如何提高大提琴演奏的音樂表現力[J].音樂時空,2015(20).
作者簡介:
原 野(1985-),男,陜西人,碩士,助教,工作單位:四川音樂學院,部門:民樂系,研究方向:大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