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楠
【摘 要】絲綢之路是文化之路,更是石窟文化和巖畫藝術繁榮的歷史見證。寧夏境內的石窟文化和巖畫藝術不僅具有較高的文化內涵,還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對于研究絲路文化藝術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關鍵詞】寧夏境內絲路文化藝術;石窟文化;巖畫藝術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8-0015-02
石窟文化和巖畫藝術是宗教文化繁榮、人類生存發展狀況的形象化載體。寧夏境內的石窟較多,巖畫藝術的發展也較早,星羅棋布般分布在絲綢之路的兩端,它們都是中國著名的石窟文化和巖畫藝術的重要景點之一,也是絲綢之路文化繁榮的見證。本文以石窟文化和巖畫藝術為例,簡要探討了寧夏境內絲路文化藝術的滲透。
一、須彌山石窟——絲路文化藝術最有代表性的文化載體
石窟文化是宗教文化繁榮的形象化載體,自佛教文化傳入我國之后,石窟文化開始盛行,在古絲綢之路一帶,佛教造像、石窟開鑿星羅棋布,這些石窟見證了古絲綢之路文化的繁榮,也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寧夏境內石窟較多,如石空大佛寺石窟、須彌山石窟等都是絲綢之路東段比較著名的石窟。須彌山石窟坐落在寧夏須彌山東麓(固原市原州區西北55公里),丹霞地貌,獨具黃土高原特色。安史之亂后,固原地區被吐蕃占據80余年,導致絲綢之路東段北道中斷,因此一些涉及石窟藝術的書籍中記載甚少,歷史文獻中對這里的石窟也是一帶而過。其實,須彌山石窟保存著不少石窟造像,大多數都是唐代和唐代以前的歷史產物。須彌山石窟于后秦時期就已開鑿,北周和唐代是其最興盛的時期,其藝術成就不亞于河南龍門大型造像石窟,也可與山西云岡石窟相媲美。明代以來,隨著我國絲綢之路的衰落和中斷,它逐漸被歷史淡忘,直到20世紀后期,才再次引起重視,上世紀八十年代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單位。
須彌山石窟所在的固原市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所以這里的絲路文化藝術積淀十分深厚。須彌山石窟藝術是絲路文化藝術最有代表性的文化載體,它不僅影響著中國境內石窟造像的雕造手法,也對佛教文化東傳日本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中國的石窟造像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雕塑,一種是開鑿。從塑像到彩塑、雕鑿共存逐步發展到純石刻雕鑿,經歷了不同工藝的發展變化。泥塑石窟比較有代表性的為新疆拜城的克孜爾石窟,彩繪石窟比較有代表性的為敦煌莫高窟,石雕石窟比較有代表性的為河南龍門石窟佛造像以及山西云岡石窟佛造像,而石刻雕鑿的石窟佛造像最具特色的就是須彌山石窟造像。須彌山石窟位于石窟造像的過渡帶上,地域的特殊性使這種石窟造像藝術手法為后期我國的石窟造像奠定了基礎,如云岡、龍門石窟雕鑿藝術手法就是仿造須彌山石窟完成并定型。另外,許多日本人認為,早期的日本佛教文化也是源自于我國的須彌山,經朝鮮半島進入日本島根縣。日本信仰佛教者對于這一傳說比較容易接受,并且愿意到須彌山來尋根,須彌山佛教東傳日本也是靠一條草原絲綢之路來完成的。近年來,沿著這條古絲綢之路,我們陸續發現了不少輸入與輸出的中西文化藝術。
二、石空寺石窟——絲路文化的藝術明珠之一
石空寺位于寧夏中寧縣境內的雙龍山上,由于石空寺很著名,此山又被稱為石空寺山。石空寺有東西兩院,西院禮佛,東院主要是石窟造像。石空寺的孕育和形成同樣與絲路文化藝術緊密相連。漢唐以來,在寧夏境內有好幾條穿越中衛進入河西走廊的絲綢之路通道,石空寺石窟也是絲路明珠之一,只不過受政治、軍事以及自然環境惡化等因素的影響,被人們淡忘。石空寺石窟再現的仍是絲路文化遺存。據有關資料顯示,石空寺石窟最晚開鑿于唐代中期以前,與絲綢之路關系密切,后代也進行過開鑿和維修,元代、明代的遺物保存較多,主要是佛造像和彩塑(繪)。石空寺石窟宗教人物的造像,反映了文化意義上的多元融合,表明了絲路文化藝術在這里的興盛、傳播和發展。各類宗教人物造像形態各異、神態逼真、活靈活現,人物造像服飾色澤艷麗,非常有質感。洞窟中的各類造像中有中國的佛教、道教僧徒造像,還有中亞人、非洲人造像以及藏傳佛教的造像,相貌和神情各異,這種造像風格在全國恐怕都是少見的。這一現象說明:中寧一帶的宗教文化非常興盛,受絲路文化的影響,多種宗教文化并存。栩栩如生、世俗化的各類人物造型,印證了絲綢之路文化繁榮的歷史。石空寺石窟與須彌山石窟一樣,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才再次為人們所重視。經過長達三年的清理,被黃沙掩埋的中衛石空寺洞窟造像雕塑才終于重見天日。
三、賀蘭山巖畫藝術——寧夏絲路文化的重要石刻文獻
巖畫是人類在露天的石塊、石壁、地面上,用金屬或其他工具鑿刻、磨制、劃刻等方法制作出來的,在洞窟石壁上制作的各種圖形也屬于巖畫的一種。巖畫內容最豐富,圖形包羅萬象,既有人物、動物圖像,也有植物、器物圖像,還有天象、地理、符號、幾何圖形等,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巖畫藝術風格。巖畫反映了制作者所處年代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反映了制作者的宗教信仰及所屬群體的思維方式,還反映了他們的生存環境以及自然、人文等多方面的內容。中國是巖畫內容最豐富、分布最廣,誕生巖畫最早的國家之一,而華夏土地上保存最完好、題材最廣泛、遺存最集中的巖畫地區,又當屬于寧夏的賀蘭山地區。賀蘭山巖畫是中國巖畫中最有代表性的重要巖畫景點之一,也是我國巖畫分布相對集中的地區之一。賀蘭山位于寧夏銀川市西北處,在賀蘭山東麓山坡地帶分布著各種各樣的巖畫,這些巖畫主要在賀蘭山腹地的山石之上以及周邊山口的懸崖峭壁之上。像石空寺石窟、須彌山石窟一樣,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賀蘭山巖畫才再次為人們所重視,并在國際巖畫界引起了極大轟動。
賀蘭山巖畫以純自然表現形式,古樸、凝練、粗獷的畫風和獨有的藝術手法,記錄和展現了寧夏賀蘭山的歷史文化,同時,也展現了寧夏絲路文化藝術的繁榮和發展。留在巖石上的畫卷成為寧夏人類活動的重要石刻文獻,巖畫最直觀地表現了早期寧夏的地域文化,審視和觀賞那些情感狂放不羈、造型生動簡樸的賀蘭山巖畫,就好像在讀一部厚重的歷史書,受地域文化傳承、外來文化熏陶、絲路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寧夏賀蘭山巖畫與許多地區的巖畫在內容上有共同的地方,如新疆、甘肅等地的巖畫以及內蒙古陰山巖畫,與寧夏賀蘭山巖畫在母題上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如神靈母題、符號母題、狩獵母題等。巖畫作為一種原始語言,在閱讀、理解上具有一種普遍性,所以巖畫可以跨文化、跨地域傳播,也可以傳播、滲透各種文化。美輪美奐的巖石畫卷為我們提供了更多寧夏境內的絲路文化信息,面對賀蘭山的巖畫長廊,面對一幅幅遠古的生活圖景,我們可看到賀蘭山先民們在這里的生存狀況,看到寧夏文化藝術的發展歷程。
四、結語
作為寧夏絲路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石窟文化和巖畫藝術的歷史意義與文化價值再次獲得了人們的重視,它們作為傳統藝術文化的文物遺存,永遠值得我們去珍藏。
參考文獻:
[1]王倩倩,張馳.絲綢之路與寧夏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法律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5(22).
[2]薛正昌.絲綢之路與寧夏石窟文化[J].現代哲學,2010(06).
[3]梁莉莉.絲路的民間視域:回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跨區域保護路徑探索——基于文化線路遺產的思考[J].寧夏社會科學,2016(03).
[4]王毓紅.從巖畫內在形式結構探尋中國文字之根——從賀蘭山巖畫研究談起[J].西夏研究,2014(02).
作者簡介:
閆 楠(1984-),女,漢族,寧夏銀川人,碩士研究生學歷,講師職稱,主要研究方向:鋼琴表演,工作單位:寧夏大學音樂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寧夏哲學社會科學(藝術學)規劃項目“寧夏境內絲路文化藝術在歷史沿襲中的滲透與流變”的課題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5NXYDCA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