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高低音轉換技巧
葛芳辛++王麗
摘要:笛曲《瑯琊神韻》由俞遜發先生創作,是低音笛曲中的代表作之一,選用大bB調笛子來演奏。本曲在低音笛技巧的運用上有較強的代表性,因此本文主要以本曲來分析低音笛的吹奏技巧。論文主要分三個部分進行論述:低音笛及《瑯琊神韻》簡介,《瑯琊神韻》的吹奏技巧以及該作品在技巧上的發展和創新。
關鍵詞:低音笛 瑯琊神韻 吹奏 技巧
中圖分類號:J63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2-0061-03
俞遜發先生創作的《瑯琊神韻》是低音笛的代表曲目,在低音笛的吹奏技巧上非常有特色,曲子設計有創意,文人氣息濃郁。作品《瑯琊神韻》中很多吹奏技巧都是作者經過多次實踐與探索獨創的演奏手法,同時人聲的加入增加了樂曲的整體表現力。論文首先探討低音笛和作品《瑯琊神韻》。
一、低音笛及《瑯琊神韻》簡介
(一)低音笛簡介
低音笛一般是指第三孔的音低于b1的笛子,在管體形制上較一般笛子“粗”且“長”而得名,屬于曲笛笛種。常用的低音笛大概有大G、大F、大A、大bB 這幾種,“大”就是聲音比原本的笛子低一個八度,作品《瑯琊神韻》選用的就是大bB調笛子。
(二)《瑯琊神韻》簡介
《瑯琊神韻》是著名笛子演奏家俞遜發受歐陽修《醉翁亭記》的啟發,結合自己對瑯琊山水的體驗而創作出的一首優秀作品。該作品中對氣息的運用,指擊音、哨笛雙音等技巧都是非常獨特的,另外作品運用聲樂伴奏,這在器樂作品中也是極為少見的。全曲根據《醉翁亭記》分成7個段落:日出而林霏開、蒼翠撥天、釀泉潺潺、太守醉也、眾賓歡也、人影散亂,夕陽在山、云歸洞穴暝。全曲猶如一幅音樂的畫卷,用低音笛獨特的音色吹奏出現實的瑯琊山美景和文人情懷,全曲情趣盎然。
以上是作品《瑯琊神韻》簡介,下文將探討該作品的吹奏技巧。
二、《瑯琊神韻》的吹奏技巧
(一)持笛方法
低音笛演奏中一般使用“臥指式”持笛法。特殊的形制使得低音笛左右兩手無名指與中指之間的距離較大,大孔距在演奏中要做到手指靈活自如還是比較困難的,尤其是對四、五指而言。因此使用“臥指式”持笛主要是為了改善大孔距帶來的演奏問題。“臥指式”持笛法中兩手的大指和小指充當固定笛子的作用,左手食指在笛子上的形態是微微向左傾斜,其他手指也做相應調整。右手手指自然彎曲,二、三、四指的指腹以最自然的姿勢分別“搭”在按音孔上,多采用第一指腹或者第二指腹按孔,除此之外還可使用指尖按孔法,這幾種方法可根據個人習慣來把握。使用“臥指式”持笛法后,演奏者只要勤于練習,演奏困難、手指不靈活等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二)運指方法
低音笛的孔距大且管身粗、重的特點造成演奏中運指不靈活、持笛不穩等問題。除了運用“臥指式”持笛法外,在運指方法上也可做調整。
1.雙手的支撐點
演奏笛身較重的低音大笛,為了保證其穩定性,演奏者雙手往往處于用力狀態,容易造成手指僵硬的狀況,且穩定性也大打折扣。因此,尋找合適的支撐點支撐笛子就顯得尤為重要。在低音笛演奏中,雙手大指與小指放在笛身上穩定笛子,充當支撐點的作用。只有穩定笛身的前提下才能解決其它手指的僵硬問題。演奏者首先將大指與小指置于笛身上,確認笛身不會左右搖晃,就表明支撐點起到了作用,這時可將按孔指自然地放在笛孔上,然后依次抬起按孔上的手指,反復確認支撐點手指的穩定情況。只有支撐點穩定堅固,其他手指才能獲得解放,做到靈活自如的演奏。
2.裝飾音的運指
低音笛的演奏風格靜謐優美,但也不乏激情的段落。激情段落需要手指靈活度高的技巧如指顫音、倚音、歷音來展現。由于低音大笛的管身形狀、重量、孔距等問題,要想做到手指穩定且快速并不容易,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演奏者對笛子指法熟練并且掌握適當的方法。
“保留指”是大笛子常用的一個技巧,最早提出保留指的人是笛子演奏家曲廣義①。“保留指”是指演奏者的一個手指按閉發音孔后,若接下來還要使用這個手指,那么可以在不影響音準的情況下,手指保持按孔,直至不需要時才將手指抬起。在低音笛演奏中若能使用好“保留指”,那演奏的穩定性就可以得到解決。在裝飾音的運用上,“保留指”就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如作品《瑯琊神韻》中(參看譜例1),演奏第一個音2時,為穩定笛身,可將右手的無名指放在上面,方便后面5的發音,這便是“保留指”的運用。
(三)氣息控制
氣息是吹響笛子的第一步,控制氣息則是演奏中的進階要求,尤其是在低音大笛中,氣息控制至關重要。
1.呼吸方法
低音笛演奏中使用的呼吸是腹式呼吸。低音笛粗大的形制導致其需要較大的氣息量和控制氣息的能力,只有腹式呼吸才能達到這種效果。腹式呼吸是借助橫膈肌來收縮與放松,吸氣時口鼻同吸,呼氣時應利用好橫膈膜的控制,把氣息一點一點吐出來,這需要演奏者長時間有意識地練習才可靈活運用。
2.口風角度
低音大笛音質(尤其是低音部分)甜美醇厚,可要吹出其獨特音質是不太容易的,除了要有正確的呼吸方法,口風上也需特殊技巧,不同音區的口風是不同的。假設人在站直情況下,平直吹出氣流時口風為90°(參看圖例2),那么在吹奏高音時,口風應調整到50°-75°;吹奏中音時,口風調整到20°-50°;吹奏低音時,口風調整到5°-20°。因此,要保證低音大笛音質的穩定,我們應該盡量有意識地按角度來調整口風。
例如《瑯琊神韻》在樂曲剛開始的時候,(參看譜例3)由低音6拉開樂曲的前奏,前幾個音低沉安靜,三個音過后便是中音6,比第一個音高了一個八度,然后接著歷音到倍高音的1,音域寬廣,但是必須要嚴格按照音區的口風角度來把握每個音,這樣才能得到穩定有保障的音質。
(四)演奏技巧
低音笛主要演奏意境深遠且節奏較緩的曲子,常用技巧有:腹震音、循環換氣、泛音等。
1.腹顫音
腹顫音是低音笛中頻繁使用的一個技巧,它可以修飾和美化長音,使樂曲美妙動人。樂曲《瑯琊神韻》就多次使用這種技巧。山與山之間的相互映照,撥開層層的云霧,看見甘泉相互交叉,映出了山的秀麗美好。腹震音的運用生動地刻畫出了瑯琊山的悠遠深邃,也寄托了作者的無限向往之情。腹顫音的運用讓這首樂曲更富有意境,使聽者仿佛身臨其境一般。
要想靈活運用腹顫音,達到腹震音的音韻效果,首先需要演奏者勤加練習長音,在長音練好的基礎上,要讓聲音聽著有“波浪”的感覺,與此同時,腹部也要隨著長音控制,有一鼓一鼓的效果。這個就有點類似于吐音了,吐音同樣也是需要腹部配合。
演奏者在吹奏腹震音時要注意聲音的虛實。正確的聲音應是虛實結合的,過虛或過實都不好。過虛時聲音會發抖,反之聲音會生硬,因此要把握好虛實結合的度,這樣才是正確的腹震音。另外,吹演奏腹震音的“波浪”頻率也很重要,太多太少都不合適,要根據曲子的意境來把握。如作品《瑯琊神韻》剛開始散板(參看譜例4)中的要加入腹震音的技巧,樂曲的整體意境和感覺才能表現出來。
2.循環換氣
上世紀60年代,笛子大師趙松庭②首次將嗩吶中的循環換氣技巧移植到笛子中,豐富了笛子的音樂表現力。循環換氣屬于比較有難度的技巧,要求演奏者在吹奏過程中音、氣不間斷。循環換氣的具體做法:吹奏者在口腔內留有余氣的情況下,鼻子迅速吸氣,同時將口腔中剩余的空氣擠出,這樣就可以做到呼出氣的同時鼻子吸氣。由于竹笛的發音依靠風門控制,所以在竹笛的循環換氣中要把握好“風門”和“嘴勁”,這樣才能使音吹奏出延綿不斷的效果。根據筆者學習循環換氣的經驗,練習時口中感覺還有一口氣時,鼻子快速吸氣,同時把口腔中的氣體吹出。剛開始練習時可以先不持笛憑空練習,等找到感覺后再持笛練習長音,并漸漸把這技巧運用到曲子中。循環換氣作為低音笛的一種常見技巧,運用得當可為作品增添不少色彩。
如在作品《瑯琊神韻》中(參看譜例5),譜子上第四小節標出的換氣記號一般是不換氣的,根據反復記號指示,演奏者一共要將音連續不斷保持16拍,其中就要運用循環換氣技巧。
3.泛音
泛音是指吹出介于本音與高八度音的效果,營造出空泛的感覺。吹泛音時,氣息和力度都要在本音與它高八度音之間,風門變小,腹部要控制得當。
泛音的發音特殊、音色獨特,能夠表現出悠遠的意境。因此,在低音笛作品中,泛音的運用非常廣泛。如在《瑯琊神韻》“人影散亂,夕陽在山”的情景中(參看譜例6),第三個音6使用的就是泛音技巧。
以上本論文探討的是《瑯琊神韻》的吹奏技巧,下面將探討該作品中技巧的發展與創新。
三、技巧的發展與創新
作品《瑯琊神韻》中,俞遜發老師為低音笛創造了不少新的技巧,使該作品更為傳神的同時也為低音笛演奏技巧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一)唇擊音
俞遜發老師在《瑯琊神韻》中首創了“唇擊音”,“唇擊音”是根據小號的技巧演變而來,它要求演奏者在吹奏過程中,嘴巴發出“不”“噗”的聲音,用氣流來使聲音有沖擊的感覺,從而發出唇擊音。在這首曲子(參看譜例7)中,用大bB調低音笛子演奏出的唇擊音更能描繪出瑯琊山的意境。
(二)指擊音
“指擊音”也是作品《瑯琊神韻》中非常獨特的創新技巧。“指擊音”是指在沒有氣息支撐的情況下,運用手指指尖的力度敲擊笛孔而發出的聲音。如作品中“釀泉潺潺”部分(參看譜例8),運用手指力度使管體發出猶如泉水潺潺般的聲音。“指擊音”用手指打出來這個動作本身是沒有難度的,但是如果要打出聲音、打出意境是比較困難的,這需要演奏者長年積累的手指力度與靈活度。
(三)哨笛雙音
“哨笛雙音”也是《瑯琊神韻》中的創新技巧。“哨笛雙音”中的“哨”是指口哨聲,“笛”是指笛聲,“雙音”就是兩個聲音同時發出,因此“哨笛雙音”就是口哨聲與笛聲同時發音,形成良好的音程關系。這個技巧要求演奏者將笛子向身體傾斜40°角,穩定好笛子后,用嘴巴與笛子距離1厘米左右向笛孔吹氣,從而發出口哨聲。在發出口哨聲的同時,雙手手指按孔,笛子發出聲音。演奏者在演奏時要注意音準的把握,在第二次反復演奏的時候變為笛聲,兩遍的旋律音準要相同,因此需要演奏者有較好的音準與音樂分辨能力。口哨聲加上笛聲營造出的音樂效果有種虛無縹緲的感覺,把瑯琊美景中的神和韻很好地表達了出來。
四、結語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中,音樂連接了民族交流、文化傳承,這一直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低音笛作為民族樂器的代表,音色厚重深遠,意境細膩悠長。聆聽低音笛音樂,仿佛使人走進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寧靜而美好。作品《瑯琊神韻》充分展示出了低音笛的魅力,將低音笛娓娓訴說、輕聲低語、甜美純厚、憂愁空靈的這些特質完美體現了出來。隨著低音笛的演奏技巧的日趨完善,相信未來它在民族樂器的百花叢中一定會綻放出絢麗的光彩!
注釋:
①曲廣義:我國著名笛子演奏家,國家二級演員,主要作品有《竹笛曲集》。
②趙松庭:浙江東陽人,中國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浙派笛子藝術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