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松
【摘 要】喉外肌狀態與歌唱發聲有著密切的關聯,對特定的肌肉進行訓練,讓利于發聲的肌肉著力并逐漸強大,讓不利于發聲的肌肉放松,可以使歌唱的發聲能力大大提高,讓發聲訓練事半功倍。筆者依據嗓音科學原理并結合實踐總結出幾組訓練方式,希望能為廣大的聲樂工作者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喉外肌;歌唱發聲;張口練習;嚇氣練習;舌甲間隙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5-0092-01
喉外肌以舌骨為界,分為舌骨上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結合嗓音科學并參考由已故著名嗓音科學家林俊卿先生提出的科學發聲的有關肌肉練習,總結出幾組訓練方式,列舉如下:
一、張口練習
此練習的雛形來自于林俊卿先生提出的“用抬頭方法張口”,適合聲樂初學者。步驟如下:
(一)放松下巴
上半身站定,口微閉,舌放松,雙手扶住放松的下巴,兩手食指放在下巴正面處,拇指輕按下巴底部,單憑手的力量按壓下巴,使嘴開合,下巴不得主動發力,拇指隨時檢測按壓部位是否用力,使下巴的運動逐漸脫離主動的狀態。
(二)固定下巴抬頭
在第一步驟的基礎之上,后頸發力,抬頭看天空,此時后頸肌肉保持收縮,在此姿態上用手進行下巴的開合運動。
(三)張大口
當實現了能用手自如控制下巴的狀態之后,可讓下巴保持不動且放松,用頭后上部及后頸的力量將頭抬起,口自然向上張大,總結出一條口訣就是:“前松后緊想抬頭”。
二、按壓下巴發聲練習
此練習可視為張口練習的升級版,適合對有一定歌唱發聲基礎的人進行訓練,步驟如下:
(一)將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做成圓環狀,食指第二關節抵住放松的下巴,輕輕下壓,緩緩松開拇指,用拇指關節抵住胸前,兩指成字母“C”狀,此刻盡量松開下巴和舌根,我們會發現此姿態張口很難,須用頭頸后部的力量帶動口蓋慢慢張開,此動作每天進行百次以上,假以時日,待張口時上口蓋能占主導地位,便可按步驟往下進行練習。
(二)去掉食指的下壓動作,松開下巴。雙手扶住下巴,用拇指輕輕按壓下巴底部的肌肉,目的是檢查其是否放松,下巴保持不動,眼睛向上看,后頸肌肉稍用力以帶動口蓋張開,動作必須要放慢,時刻留心下巴和舌根肌肉是否放松。如果做得正確,會感受到一股微小的力量將舌根向口外推出,每天重復此練習200遍以上。
(三)發聲時下巴及舌部的肌肉(舌骨上肌群前部肌肉)不參與,而且不能說任何字音,張開口蓋后僅讓氣流沖擊一下聲帶,待聲帶振動發聲,已與下巴、舌根肌肉無關,便可用此法稍微低頭發聲,仍然不能想著發任何字音,更多的像是“叫喚”而非“講話”或“唱歌”,這是在脫離下巴和舌頭的姿態下張口自然發出的介于母音“e”和“a”之間的音節,要感覺氣流從腰部往上沖擊聲帶,發出的聲音直沖上頭頂且非常響亮,該練習所發的聲響是結合了咽道共鳴的聲音(類似于嬰兒啼哭),長期練習能使發聲動作脫離下巴、舌頭和頸部相關肌肉,達到科學發聲的目的。
三、嚇氣練習
此練習是結合呼吸的喉外肌訓練。
(一)練習時左手食指與拇指放于舌甲間隙處,右手放于腹部,張口向內迅速“嚇氣”,舌部放松,舌骨不得下降,甲狀骨向下運動,舌甲間隙加寬。吸氣時放松頸部,舌骨下肌群不得明顯收縮,腹部隆起,要感覺氣只是經過頸部直達腰腹部。呼氣的動作要依靠腰腹部來完成,頸部不能參與。兩手的作用僅為檢查各部位狀態,為各部分自主調節提供參照,不得刻意加勁。
(二)待上一步驟的感覺成型之后,可將雙手手背置于頸部兩側(其作用僅為檢查,為調節肌肉狀態提供參照,不得用力按壓)進行“嚇氣”,練習時頸部肌肉一定要放松。
(三)待舌甲間隙情況及頸部肌肉狀態達到要求后,可結合發聲進行訓練,但要在低聲區找到發聲時舌甲間隙自動保持距離的感覺后(喉嚨有效打開),才能逐漸向高聲區過度。
文中所陳述的三種訓練方法要因人而異,可按步驟全部練習,也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其中一兩項進行訓練,并持之以恒。
參考文獻:
[1]黃永旺.實用臨床嗓音醫學[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12.6-9.
[2]韓德明,RobertT.Sataloff,徐文.嗓音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8-16.
[3][英]梅里貝斯.邦奇.歌唱動力學[M].韓麗艷,蔣世雄譯.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0.88.
[4]林俊卿.“咽音”練聲的八個步驟[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