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打擊樂在戲曲中的重要性
張玉良
【摘 要】打擊樂在整個戲曲表演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就打擊樂的地位、功能、作用談一下自己粗淺的看法。
【關鍵詞】打擊樂;鑼鼓點;戲劇
中圖分類號:J648.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5-0074-01
我國戲劇打擊樂的產生,歷史悠久。各個地方劇種的鑼鼓點在發展運用中,都呈現出地域文化特色,它的節奏及演奏方法都不盡相同。經過不斷的傳承創新,在戲劇演出中毅然煥發出獨特的藝術魅力。打擊樂的合理運用,對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內心世界,推動劇情的發展,能夠起到管弦樂無法替代的作用。從藝38年,在具體的演出實踐中,就打擊樂地位、功能、作用談一下自己粗淺的看法:
鑼鼓不像其他管弦樂器,能夠奏出優美動聽的音符旋律,但它穿透力強,具有鏗鏘有力、節奏鮮明、靈活多變的特點。使用不同的鑼鼓點,能烘托舞臺氣氛,助推劇情發展。根據演員表演的需要,變換鑼鼓點的節奏,增強人物的表現力,能達到很好的藝術效果。如果劇中人物是一朵鮮花,音樂就是一片綠葉;戲劇如果失去了音樂渲染,演員在舞臺上就失去了激情,劇情就失去了感染力和震撼力。俗話說:“一臺鑼鼓半臺戲。”由此可見,打擊樂在整個戲曲表演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把握節奏、配合表演
演出節奏,是激起觀眾產生與演出內容相適應的情感和體驗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藝術作品所普遍固有的品質。演員在臺上的唱、念、做、打是根據故事情節、人物情感的發展來進行的,舉手投足的表演動作,都有鑼鼓點予以伴奏來完成。打擊樂手必須將鑼鼓經記透背熟,同時要注意力集中,看司鼓指揮的簧頭與手勢,聽音樂行進節奏,做到“令行禁止,配合默契”。例如《我的漢水家園》第五場移民干部尹思媛緊盯搬遷戶何漢生外逃,在漁船上的表演,通過串錘、音樂、戰場等鑼鼓點配合演員動作,把風急浪高、波濤翻滾,惡劣的外部環境予以渲染,展現移民干部尹思媛與何漢生斗智斗勇,在救落水抽筋的何漢生時,因用力過猛,造成尹思媛流產。達到了強化戲劇矛盾沖突、渲染舞臺環境氣氛等特定的音響效果。打擊樂的合理運用,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活,戲劇情節更加生動感人。
打擊樂通過演奏中的速度,敲擊時的力度,聲音大小的細微變化,來表現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打擊樂被稱為戲曲綜合藝術的紐帶,演員舞臺活動的支柱,就在于它配合演員表演,掌握著劇目節奏的統一性。
二、渲染氣氛,制造音效
在古典戲中,常形容:四龍套千軍萬馬,三五步萬水千山。這些都是通過打擊樂節奏變化,烘托氣氛,所取得的藝術效果。劇目演出時場次的起承轉合、時空轉換,也是通過“鑼鼓經”來表現不同環境的不同氣氛。例如古典戲《秦香蓮》,駙馬陳世美吩咐韓琪,追殺仇人秦香蓮。“沖頭”下場,另起“緊急風”二幕前上場接唱,順利完成了從室內到荒郊野外的時空轉換。又如秦香蓮攔道喊冤,至開封府大堂審案,通過鑼鼓點起承轉合,場次轉換不留痕跡,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戲曲鑼鼓還可以模擬自然界的各種聲音,制造出舞臺音效。例如:大鼓敲擊制造出雷聲,鑼叉敲邊制造出水聲;邊鼓敲擊制造出馬蹄聲;鑼鼓結合制造出更梆聲、更鼓聲等等。在古典戲劇中運用鑼鼓制造音效,寫意傳神,為廣大觀眾所接受。
雖然現代戲中運用錄制播放雷聲水聲、槍炮聲、風雨聲,也是增強觀眾的認同感、時代感。與時俱進,貼近生活,不能與表現的生活環境脫節,藝術作品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
三、表現戲曲情緒,表達人物情感
樂隊為演員服務,演員為觀眾服務。樂手配合演員完成舞臺上唱腔動作,給觀眾提供真實可信的人物形象,演繹感人至深的故事情節。就需要表現戲曲情緒、人物情感。例如《我的漢水家園》中,為表現副鎮長尹思媛追趕沙場老板何漢生,通過鑼鼓點“滾頭”的強弱節奏,體現尹思媛在淤泥河灘中艱難跋涉、孤立無援的情緒。又如《我的漢水家園》中,“水底魚”把一批移民群眾送上場,急促匆忙去找尹思媛,把抵制搬遷、守住家園的思想情緒、人物情感,展現得一覽無余。導演的巧妙設計,器樂的流暢旋律,擊樂的合理運用,為劇目演出增添色彩。使移民大戲《我的漢水家園》,無論在視覺上,還是在聽覺上,都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和震撼力,同時向人們展示了打擊樂在戲曲演出中獨特的藝術魅力。
如今,在多媒體沖擊傳統文化的背景下,打擊樂隨著戲曲藝術的市場萎縮,逐步形成后繼乏人難以為繼的局面。解決傳承傳統文化、弘揚民族優秀文化這一課題,一是靠政府政策方面的支持,二是靠文化主管部門對人才的培養,三是專業院團應重視這一冷門專業人員業務培訓,成其為有用的藝術人才。
習總書記文藝座談會的講話,指明了文藝發展的方向;國辦發【52】號文件,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各項政策,恰似春風雨露,帶來了生機與希望。作為戲劇工作者,我看到了戲劇發展的希望,我相信戲劇的明天一定能再現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