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俄羅斯當代著名的作曲家,施尼凱特其獨特的作曲手法充分表現了當代音樂藝術領域所缺失的感情精神,為其鋪墊了一條具有音樂藝術特色的創作手法。本文基于這樣的創作手法背景,以施尼凱特的三首大協奏曲為例進行了綜合創作背景與結構手法的分析,通過對于協奏曲旋律風格來探索施尼凱特的創作思維變遷與發展,結合作曲技術和內容分析施尼凱特對于音樂創作手法的應用。
【關鍵詞】《大協奏曲》;施尼凱特;創作手法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4-0056-01
一、施尼凱特個人概述及創作風格
作為俄羅斯著名的作曲家,施尼凱特的創作手法為20世紀的俄羅斯音樂增添了別樣的藝術魅力。其創作的交響曲、協奏曲都成為了響徹國際音樂舞臺的著名音樂藝術作品。在施尼凱特的協奏曲之中,并非是純粹巴洛克式的音樂風格,而是在音樂的過渡中加入無調性的音樂狀況,濃厚的現代音樂風格還能夠與巴洛克風格進行完美的融合,令施尼凱特創作的協奏曲銜接了跨越300年的音樂風格,使不同的音樂風格能夠在其所創作的協奏曲中進行對話與交流。
對于施尼凱特來說,其創作技法具有獨特的音樂體系與語言,創作模式以“復風格”為主,在作品中展現多元化的風格性藝術。在其創作的六首大協奏曲之中,本文選擇了第一協奏曲、第三協奏曲、第四協奏曲進行分析,探索在這三首基本的協奏曲曲目中施尼凱特所展現出的獨有的創作表達模式。在創作的過程中,施尼凱特將背景與創作結構進行了融合,利用嫻熟的創作技巧和多元的藝術創作風格來表現協奏曲中對于人文精神和自我藝術理解的展現。
二、以《大協奏曲》為例分析施尼凱特的創作手法
(一)《第一協奏曲》。在施尼凱特所創作的第一協奏曲之中,其將巴洛克音樂樣式、自由化的色彩性半音融合到了音樂創作手法之中,保證在其協奏曲中通過不同手法的使用營造出緊張的音樂表達藝術效果。第一協奏曲的第二和第五樂章之中,巴洛克式的音樂材料成為了巴赫音樂背景的展現方式,配合小提琴的演奏,激動而又莊嚴的音樂情感在背景的強有力塑造中被展現了出來。而在第六樂章之中,自由化的色彩性半音貫穿了始終,不僅起到了主題構建的作用,還使這一樂章能夠成為該協奏曲的主導樂章,將施尼凱特內心的主觀情感表現出來,冷漠的色彩顏色也象征了在不同歷史時期和背景影響之下音樂無休無止的延續。
總體來說,在第一協奏曲之中,施尼凱特所應用的不同創作手法與材料,有效地將音樂全篇聯系在一起,使巴赫風格與其他音樂主題之間能夠互相聯系,通過巴洛克音樂風格來代表該音樂創作曲目中美好和善良的情感,通過自由化的色彩半音來展現時代背景下的音樂現實主義以及自我創作特點。
(二)《第三大協奏曲》。在第三大協奏曲之中,施尼凱特自我復風格的創作模式被更加明顯地展現出來,各類音樂語言的創作與時空背景的創作展現手法也更為成熟。從第一樂章上來看,其作為一個快板樂章,構成了整首協奏曲的引子,施尼凱特將不同風格在這一樂章中進行融合,保證了從聽覺上這一樂章風格極其不同。在第一樂章部分,巴洛克式的織體形態和調性布局方式為協奏曲增加了純粹的音樂藝術感,而在之后個性化的無調性寫作手法保證了該樂章之中高潮迭起,風格出現大范圍的轉變,在每一個演奏樂器中加入滑音的演奏技法,就能夠為協奏曲塑造獨特的音響內容,保證個性化的創作技巧能夠在實際的演奏和操作中展現出來。對于第三大協奏曲來說,第一樂章中對于“復風格”的塑造非常明顯,符合施尼凱特在創作中對于調性和非調性的轉化手法,創作技巧中將音樂風格進行對比,表現了同一首協奏曲中矛盾沖突的出現與轉換,也將樸素的哲學意味深藏其中。在第三樂章之中,施尼凱特的創作手法將調性隱藏起來,而第四樂章中卻以顯性的方式展現調性特點。這樣先后對比鮮明的創作方式,展現出了施尼凱特在進行創作的過程中思維的變化以及個性化的創作技巧。
(三)《第四大協奏曲》。在施尼凱特的創作過程中,其創作手法和創作風格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在第四大協奏曲第一樂章以巴洛克風格開頭,曲式和調性都具有著一定的伸縮性效果,保證了雖然曲式結構與古大協奏曲在一定程度上相接近,但是調性關系以及材料卻擁有著不同的運用。在樂章的高潮點之上,施尼凱特將不同材料綜合在一起,以兩個音樂層復雜對位的方式進行了再現。
在第二樂章之中,其作為一個變奏曲,施尼凱特在進行創作的過程中將其組合成邏輯性的套曲曲式,保證了變奏部分增加了新的音樂材料,變奏的原型出現在樂章的結尾之處,這樣倒裝結構的形成增加了樂章中的個性化差異與個人創作情感。對于施尼凱特來說,變奏技術的應用是這一協奏曲的創新性部分。
參考文獻:
[1]李鵬程,陳鴻鐸.無間行者:施尼特凱復風格溯源[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2(02).
[2]杜詠.施尼特凱《第一弦樂四重奏》的創作技法分析[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0(01).
[3]謝福源.施尼特凱《第三大協奏曲》第一樂章介紹[J].音樂創作,2004(04).
作者簡介:
潘長瑜(1982-),男,吉林長春人,碩士學歷,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