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婉
【摘 要】本文主要論述了戲曲音樂與山東傳統文化的碰撞、在現當代文化中的發展和山東地方戲呂劇的歷史以及繼承與發展。在歷史的繼承與當代的發展中,我們需要的是真正地認識歷史,在繼承優秀歷史的基礎上,結合現當代文化對呂劇進行創新。
【關鍵詞】戲曲;呂劇;山東;文化
中圖分類號:I206.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4-0027-02
一、戲曲音樂與山東傳統文化的碰撞
戲曲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綜合性舞臺藝術形式,它集音樂、文學、舞蹈、美術、武術、雜技等中國民間傳統藝術形式于一身,①其特征之一就是綜合性。中國戲曲歷史久遠,最早萌芽于原始社會的歌舞,經過數百年的變遷,在人們的智慧中不斷豐富、發展,最終經過歷史的變革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我國各民族地區都有著各自風格特點的戲曲劇種,共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其中優秀的經典劇目數以萬計,這些不同的劇種有著各自的風格特點。其產生與各個地域不同的文化、經濟、政治等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原因。
戲曲音樂的早期形式流傳到山東后,與山東特有的地域文化相結合產生了山東琴書,而呂劇就是由山東琴書演變和發展而來的②,至今約有100年的歷史。呂劇作為山東省地方戲曲,包含了大量的山東民歌,演唱曲調以濟南話為基礎。山東各路琴書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又經歷著各種變革,其中以北路發展得最為突出。北路琴書藝人將說唱形式的表演發展為化妝演唱的形式,并融入了當地的文化特色,是琴書由說唱表演發展為帶有戲劇表演形式的戲曲最初形式。1915年前后,老藝人時殿元將紙糊成的毛驢加入《王小趕腳》的表演中,這種化妝表演得到群眾們的歡迎,至此人們便把它稱為驢戲,后經一些文人雅士音譯成了“呂戲”。呂劇名稱的由來有多種,此處音譯說是流傳最廣的。
早期呂劇音樂小戲故事緊湊、主題明顯、結構短小精悍;多表現農民生活,故而與農民的關系更為密切。其內容多反映家庭倫理、男女愛情和民間故事。它具有豐富而通俗的生活語言;對故事的每一個細小情節都交待得十分細致;尤其以當地最熟悉、最生動的群眾語匯作為劇中臺詞,能很形象地表現出各種不同的人物和情感,使人感到非常親切。唱腔方面,呂劇劇目的唱腔簡單、樸實、上口、易學,基本腔調只有“四平腔”“二板”兩種。呂劇音樂的這些特點與山東的文化環境有很大關系,因為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還是比較落后的,所以就決定了其內容以及其地方戲代表的地位。
由于呂劇是民間小戲,專業藝人很少,多是農村業余愛好者參與,一村或幾村湊成子弟班,在春節或廟會演出。目前呂劇的影響已經日益擴大,不僅在農村,在城市也引起人們的極大興趣,山東省呂劇團不斷編排出新的優秀劇目。作為地方戲,它也在不斷地創新與發展,讓全國觀眾都能欣賞。
二、呂劇音樂創作的繼承與發展
呂劇音樂作為山東的傳統音樂,具有濃郁的山東地域風情。然而,隨著山東經濟、文化、政治等不斷地發展,呂劇音樂也應跟上時代的步伐,不能固守成規。在繼承傳統精華的基礎上,不斷與時俱進、創新發展也是戲曲音樂改革、發展的基本。那么首先應該清晰地認識到我們的傳統是什么、繼承什么、怎樣繼承、怎么創新、如何發展。如果不能準確把握這些問題的話,則很難準確地去繼承、創新、發展。
關于繼承。首先要對傳統有明確的認識,也就是說,傳統都包括哪些方面要做到心中有數。山東著名呂劇作曲家欒勝利曾說過:“呂劇音樂的傳統,大約可分為老傳統和新傳統。從廣義上講已經過去的,被藝術實踐證明的優秀的呂劇音樂都可以成為傳統。但這樣容易含混源與流的概念,這里稱老傳統是指,呂劇從山東琴書中繼承下來的許多優秀曲牌和傳統琴書唱段(包括南路琴書、北路琴書、東路琴書中的傳統曲目)?!雹巯駞蝿∫魳分械囊恍├锨徽{,這些寶貴的曲調就是我們呂劇音樂的根。不了解這些優秀傳統的旋律特點、板式結構、詞格特點,就不能掌握呂劇音樂的基本風格,也就不能進行創作。關于新傳統是指1950年建國以后,新文藝工作者在挖掘傳統的基礎上,改革創新呂劇音樂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產生的,它很好地融入了呂劇音樂的風格,又對傳統中的一些不足進行了大量的創新發展,如在呂劇四平腔的基礎上,將板式改創出了表現各種不同情緒的四平二六板、四平快板、四平緊板、四平流水、四平散板、慢四平等一系列四平的板式。使其在腔調、詞格排列形成一定的規范。在表達不同情緒、擴大表現力方面,達到了劇種音樂發展的一個新階段,極大地豐富了四平腔的表現力。當然還有其他的優良改革,都是我們應該繼承的新傳統。綜上所述,繼承新、老傳統,從中找到規律性的特點是把握呂劇音樂風格、進行音樂創作必不可少的一課。很難想象,一個對自己本劇中的傳統音樂了解甚少的人,能在劇種音樂創作中,寫出既有劇種風格,又有創新的好作品來。
關于創新。第一,關于創作思想的問題。創作思想是從大的方面對劇目的定位,比如說劇目的時代特點,如何來理解和掌握創作中的時代特點呢?其實,時代特點離不開劇本本身就劃定的年代,例如:一個宋代的戲劇故事和一個現代戲劇故事,它的時間、人物及對事件的思維方法、對待事物處理的方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是不一樣的,因此在旋律寫作上肯定也是不一樣的。皇帝上朝的音樂和現代英雄人物的出場音樂旋律表現肯定大不相同,一個是宮廷式的旋律,一個則是現代陽剛之氣的旋律。兩者之間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如果創作思路不明晰,則沒有起碼的時代感。第二,關于寫作技巧問題。從呂劇音樂發展中可以得出一條規律:尤其是板腔體的劇種,它們都是在一個基本腔的基礎上運用變奏手法,通過節奏和速度的變化、旋律的繁、簡以及字位的不同排列形式而形成不同的板式和旋律結構。這些不同的板式和旋律,則都是從一個基本腔上變奏而來的。單講旋律的變奏手法,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創作手段。這種變奏則要在“萬變不離其宗”的前提下,定要分清古代、現代、老人、青年等的不同性格、不同情緒、不同環境、不同氣氛。需要用心去創作,不能千人一面。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符合人物性格、時代特征的優秀劇目,進而推動劇種音樂的發展。第三,關于和聲、配器運用的問題。將和聲、配器運用到戲曲音樂中,無疑極大地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和聲是一門學問,配器又是一門學問。在我們的和聲、配器不斷發展的同時,我們的戲曲也需要借鑒優秀的內容來豐富自己。第四,關于吸收借鑒的問題。吸收借鑒其他劇種、歌劇、歌曲、樂曲的創作手法,這是發展戲曲音樂不可或缺的方法,例如:主題音樂的寫作、貫穿手法、變奏發展等。又如:曲式的結構、旋律的展開、如何制造高潮等等,都可以用到戲曲音樂的創作中去。通過多個劇目的實踐證明,借鑒和運用這些創作手法是很有效果的。
地方音樂是在地方原有的文化與藝術形式上不斷積累和發展起來的,也是對地方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在本著繼承優秀傳統的基礎上,音樂文化的發展也就應該向音樂領域中一切對劇種音樂發展有用的理論和技法學習,來擴大和豐富劇種的表現能力。
繼承傳統與改革創新是一個統一的課題,對它們的學習和應用,不能分割開來。繼承為了創新,創新為了發展。不斷地總結這些實踐經驗,以指導以后的創作,不斷繼承,不斷充實,不斷發展。只有這樣,呂劇音樂才能健康、科學地發展。
注釋:
①王國維著:《戲曲考源》。
②見《說唱常用曲調集》。
③見《呂劇音樂研究》。
參考文獻:
[1]臧美倩.張斌與呂劇音樂[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5.
[2]安祿興.山東地方曲藝音樂[M].濟南:山東省出版管理處,1987.
[3]欒勝利.呂劇音樂創作基礎知識編[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79.
[4]袁靜芳.中國傳統音樂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