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舞身韻 的特點與教學
劉思含
【摘 要】舞蹈《紅豆》是中國古典舞中的典型作品,它把古典舞中的身韻和技巧完美地展現出來,體現了中國古典舞中的那種輕盈曼妙的形態美、圓潤回轉的動態美、似直而紆的對比美和完整的神韻美等風格特點。
【關鍵詞】古典舞;《紅豆》;藝術特色
中圖分類號:J72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7-0142-02
舞蹈《紅豆》是以我國唐代極盛時期為背景,以紅豆的故事為素材的中國古典舞作品。舞蹈結構嚴謹、層次清晰,以“紅豆”貫穿于整個作品。通過從“對愛人的思念”到“對過去的回憶”,再到“對未來的幻想”,最后到“面對現實”,細致刻畫了女子癡心等待自己的愛人歸來,卻不得而歸的無奈期盼的情景。舞蹈以相思的形式,孤獨寂寞的氣氛,將女子對愛人的思念表現得淋漓盡致,讓觀者體會到那份思念的心酸。舞蹈中既沒有龐雜的情節,也沒有恢宏的場面,更沒有絢麗的背景,只有無盡的思念和等待。
一、完美的藝術形態
中國古典舞《紅豆》,具有中國漢代女樂舞蹈的形態特征。如:秉承漢代女樂舞者以“纖腰”、“輕身”為美。而舞蹈中,許多吸腿旋轉的舞姿都強調了舞者在形態上“擰、傾、圓、曲”,“仰、俯、翻、卷”的曲線美和“剛健挺拔、含蓄柔韌”的內在氣質。舞者以肩畫圓動律的行走,前探步行走運動中身體的擰傾、含仰、重心的留送等動作,體現了“平圓、立圓、8字圓”三圓的運動軌跡,以及腰部運動為核心的“沖、靠、提、沉、含、仰、移”的動律原則,充分展現了古典舞《紅豆》中“S”形的動作體態和中國女性含蓄、溫婉之美。
“神”,民族的神韻、神態和氣質。這是古典舞《紅豆》的內涵。著名京劇教育家錢寶森先生有一句精辟的概括,他說:“形三、勁六、意八、無形者十”,所謂“無形者十”意為舞蹈擺脫了機械化的規格程式而達到“無形之形”才是十全十美的。舞蹈中舞者運用手掌遮住臉部,回避與愛人相遇時,目光相對視的神情,把古代女子那一舉手、一投足、一眼神間的嬌羞柔媚之情都表現得十分傳神。
古典舞《紅豆》同樣在“勁”這方面也有很明顯的表現。在舞蹈的第三部分,在琴、蕭等合奏的樂曲聲中,編導自己創造發展了一部分流動性極強的步伐,極具代表性,剛勁而柔韌。在整體的“流”中呈現出瞬間的“頓”,通過“流”和“頓”的對比,形成了視覺上的反差。舞蹈中,斜探海舞姿的運用,從動律流動的角度來看,它不是一個單擺浮擱的靜態造型,而經由“旁提”的弧線的運動,配合下肢從“擺步”到“大掖步”再到“射雁”的流程來完成舞姿,如此成形的舞姿,便出現了“動”與“靜”、“態”與“勢”、“虛”與“實”的美感。而這些有著輕重、強弱、緩急、長短、頓挫、附點、切分、延伸等等動作的對比和區別,都是舞者外部動作在節奏符號中的表現。這就是古典舞《紅豆》中“勁”的運用。
古典舞《紅豆》中有這樣一組起、承、轉、合較為復雜的動作,正是對“律”的運用。舞者山膀手位單吸腿,身體通過含向左后旁靠來帶動向左地劃圓,就在欲左的瞬間,身體突然向右起法兒,向左劃圓,再經過轉身向右劃圓,最后轉身向左劃圓。就這樣左右往返,若行云流水,將所有動作在一句唱詞中一氣呵成,中國古典舞“欲左先右,欲走先留”的含蓄之美,氣脈流暢的一招一式同單吸腿、傾肩、歪頭形成點、線呼應。無論一氣呵成、順水推舟的順勢,還是相反相成的逆向動勢,都體現了中國古典舞《紅豆》的圓、游、變、幻之美。
中國古典舞《紅豆》中通過運用“形”、“神”、“勁”、“律”的韻律特征,使舞蹈呈現出輕盈飄逸、通達流暢、行云流水般的動態,別具一格的風格特點,形象地展現了女子對出征邊塞愛人的思念之情。
二、蘊含的韻律
舞蹈《紅豆》是中國古典舞中的典型作品。這個舞蹈不僅僅是靠高難度的技巧的展示,那優美流暢而又一氣呵成的動作還蘊含著“呼吸”的韻律。舞蹈開始時漆黑的舞臺上亮起一束燈光,在光束中的女子雙手相握在腰間靜靜的向遠眺望,她深吸一口氣,帶動“袖子”的提沉,表現了她等不到出征邊塞愛人的心情。接著,用豐富的舞蹈語言配以氣息的運用,回憶起以前兩人的快樂時光,動作時快時慢,時而延伸時而頓挫,時而小處細描,時而大塊渲染,女子心里時而驚喜時而失望,向觀眾描繪了一幅活靈活現的“相思圖”。讓觀眾進一層的欣賞到了中國古代的文化藝術,沉醉在美的享受之中。《紅豆》中的動作設計優美流暢,每個動作與動作之間都似有一種不可分割的氣韻連接著,第二個動作仿佛從第一個動作中連帶而出,自然形成,舞蹈語匯不再是一堆散亂的、隨便堆砌的單詞碎句,而是一氣呵成且聲情并茂的語言了。可見的舞蹈動作雖止于一方舞臺,那氣勢,那神韻卻給觀眾帶來了遠超舞臺之外的想象,使觀眾同舞臺上的演出產生了共鳴,不由得進入了作品的意境和情景,在潛移默化之中對中國舞蹈精髓的領會更加真切而又深刻。
在作品中氣息的運用也是恰到好處。如舞者一個快速的撩旁腿控制在一百八十度后接瞬間的停頓,氣息并沒有就此斷掉,而是順手指尖的滑動,慢慢吐氣,順著吐氣時重量向下的規律,同時做一個翻身,這一氣呵成的動作,準確的表現出了中國古典舞的特點。再如,在舞蹈主旋律出來的時候,舞蹈動作的設計以小幅度的旋轉、自由的身法過渡連接及輪換身體的局部松弛為主,呼吸貫穿于動作的始終,使動作順著身體和力量的走向順暢展開,運用的力量也是點到即止。舞者對于呼吸恰到好處的控制,使整體動作質感看起來輕盈飄逸,翩然欲飛,充分的表現出了作品的時代色彩。
舞蹈《紅豆》中,呼吸的處理就用了慢吸慢呼、快吸快呼、慢吸快吐、快吸慢吐、快吸、停頓、慢吸等多種呼吸方式來描繪作品中人物情緒的變化。舞蹈開始表現的是女子對愛人的思念,動作緩慢。在這部分對于呼吸的處理是:慢速吸氣慢速呼出,慢吸、停頓,將女子對愛人的相思充分的表演了出來。在第二部分是女子開始回憶兩人從相識、相知、相戀到相守的種種往事。在表現“翻動手掌遮住臉部,回避愛人的目光”的動作時,對呼吸的處理是:先慢吸快吐到快吸慢吐,把女子的羞澀靦腆表現出來。而在舞蹈高潮部分舞者用快速吸氣快速呼氣的呼吸方式把女子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的表現了出來。現實終究是現實,最后舞者用快速吸氣慢慢呼氣的呼吸方式,形象地勾勒出了一位女子對愛人思念的景象。
三、古典文化的審美體現
整個舞蹈的語匯剛柔并濟,曲線鮮明,集美、韌、剛、曲、古、雅為一體,既有唐代文化特色,又有西方文化的風格,體現了漢唐舞蹈的獨特風格和魅力。它又十分準確地把握住了中國古典文化精神,將中國古典舞蹈、詩歌和音樂熔為一體,營造了一個清淡、雅致、高遠的意境。在傳統調度上,舞蹈的虛實結合,動靜結合,強弱結合,對比恰到好處,那一頓、一流動的動作更體現了中國古典舞的神韻,展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風姿。
該舞蹈作品的審美價值在于“殘缺美”。舞蹈的結局是悲劇性的,女子美夢破滅,最終沒有盼到愛人的歸來,只能以紅豆記相思。從美學角度分析,悲劇所呈現的是一種殘缺美,盡管這種殘缺美給觀眾留下的是無限傷感和悲涼,但恰恰是這種殘缺美構成了圓滿的感染力度所不及的強烈沖擊力。
四、結語
該舞蹈作品的成功體現,在于對舞蹈新題材的開掘和對舞蹈語言的探索。編導從“紅豆”的故事,開拓了舞蹈藝術的題材領域,提高了舞蹈藝術反映生活的能力。藝術作品只有能動地再現生活,大膽地揭示生活,才富有雋永的藝術魅力。在音樂的表達上,編導采用了揚琴與蕭的完美配合。隨著環境的展開,獨具中國傳統特色的音樂或低,或高,或疾,或徐,或輕攏慢捻,或快彈連撥,或快吹慢吹,與舞蹈動作相互映襯,不僅烘托了舞蹈氣氛,而且具有很強的時代感。這就是音樂語言對舞蹈整體意境的刻畫和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