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id="wo85h"></span>
    <label id="wo85h"></label>

      新鄉市延津縣大平調歷史沿革與傳承發展

      音樂
      戲劇之家
      2017年08月05日 11:33

      楊芳

      【摘 要】新鄉市延津縣大平調是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它唱腔有力、吐字清晰且舞臺場面宏大,被稱為“大戲”。本文通過對延津縣大平調歷史發展的探源以及發展現狀的調查分析,提出了保護和傳承大平調的關鍵措施:扶持人才梯隊、解決演職人員全額事業編制問題、加強劇目創編人員的培養,保障大平調穩定、持續性地傳承發展,并為社會道德規范做出貢獻。

      【關鍵詞】延津大平調;歷史;傳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J8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3-0015-02

      一、延津縣大平調發展歷史

      (一)大平調簡介。大平調俗稱土梆子、大油梆,是戲曲界中古老而稀有的劇種,廣泛流傳于河南北部和東部地區。因伴奏樂器有棗木梆子而被稱為大油梆、梆子戲,其唱腔音高略低且平和,故取名為大平調。有關大平調最早的文字記載出現在滑縣明福寺碑文,碑文中提到明代弘治年間(1498年)便有大梆戲。大平調在五百年的發展歷史中逐步形成三個唱腔流派:東路平調、西路平調和河東平調。東路平調注重唱腔圓厚、前后向揉,以濮陽為中心,包括清豐、南樂和范縣。西路平調唱腔有力、吐字清晰且紅黑臉均有里腔,以滑縣為中心,包括延津、浚縣、內黃和湯陰。河東平調唱腔柔和優美,以山東東明為中心,包括曹縣、菏澤和鄆城。

      新鄉市延津縣東鄰封丘,東北與滑縣、浚縣接壤,東南是開封,既是宋元雜劇活動的中心地帶,也是西路平起源發展的重要地區。延津縣大平調的唱腔粗獷樸實、豪邁雄壯,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2006年被評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戲曲活化石”之稱。延津縣大平調戲班形成較早,據延津老藝人口述記載:明代萬歷年,馬莊鄉原屯村就有大平調玩會班;清末明初,大平調發展到了十幾個班社,主要集中在延津縣東北部的王樓鄉、豐莊鄉、魏邱鄉、朱寨鄉和馬莊鄉,其中原屯、吳修寨、飛王、獲嘉屯都有自己的班社。1938年魏邱鄉獲嘉屯族長布方安親自請來兩位大平調當紅藝人譚福有、嚴順成到村里教唱練功。村里共三百多人,有五十多人報名參加,足見人們對大平調的喜愛程度。村里建立了大平調戲班,三年后培養出了一批優秀人才,大家自發籌資購買服裝樂器、音響道具,到附近滑縣、浚縣、內黃、長垣等地演出時,深受民眾喜愛,成為了專業演出的戲曲團體。

      (二)延津縣大平調劇團的發展。1949年,著名西路平紅臉張發旺帶領淇縣同樂班來到延津,和獲嘉屯大平調戲班合并,由此大大增強了演員的實力,也使劇團在群眾中極具威望。1953年延津縣人民政府將此團成立為縣級半職業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延津縣群樂劇社”。1955年,劇團體制逐步完善,經河南省文化局批準成為自負盈虧的專業戲曲藝術表演團體,正式命名為“延津縣大平調劇團”,張發旺任第一屆團長,從此延津大平調走上正規發展道路。為了培養骨干力量、加強劇團實力、選拔優秀人才,1958年延津縣大平調劇團在縣城西街開辦了一期戲校,由大平調劇團團長吳成顯任校長,學習期限一年半,共招收學生36名,平均年齡在15歲。學習內容包括基本功、專業戲曲理論知識和文化課知識,校長吳成顯教授大平調唱腔,還特意聘請河北梆子老藝人方占魁教授基本功、武功和表演身段,培養出一批專業人才,學生畢業后直接分配到大平調劇團工作。當時也排演了一批優秀傳統劇目如:《下高平》《三傳令》《馬陵道》》《鍘美案》《三絞岳飛》《煤山恨》等。1960年因自然災害,大平調劇團被撤銷,張發旺帶領一批演員到濮陽大平調劇團,另外一部分演員被分到豫劇和二夾弦劇團。

      1977年,在獲嘉屯村民申學信等人組織召集原劇團人員、購置道具服裝,并從滑縣請來老藝人吳相對和青衣花旦崔愛蓮,在獲嘉屯重新組建大平調劇團,并到周邊地區巡演,演出受到了群眾的熱烈歡迎。1979年,河南省文化局批準該劇團為集體性質的專業戲曲藝術表演團體,經歷了漫長的19年,延津縣大平調劇團終于獲得了新生。為了繁榮大平調在延津的發展,1977年,延津縣常委決定在原縣“五七”干校開辦一屆戲校,學制三年。學校在教學上既加強專業知識,又注重文化課教學,教學方法上注重改革創新,并與藝術實踐相結合,教學形式靈活,大課、小課互相補充,這期戲校的舉辦及時為延津大平調的發展培養出了優秀骨干力量,延津縣大平調劇團現任團長杜峰顏也是從這期戲校畢業的。1980年10月,劇團到河北邢臺、邯鄲等地演出,受到當地群眾的喜愛,獲得了一致好評。劇團不斷努力,改進武打套路、排演新戲,1981年,劇團進行工資改革,制定工作章程,繼續到河北演出并擴大演出范圍。經過這兩次外地巡演,延津縣大平調劇團的影響力大大增強,豐富了演出劇目也增加了經濟收入,達到了歷史的高峰期。

      二、延津縣大平調劇團現狀調查

      延津縣大平調作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延津縣大平調劇團作為政府扶持的職業藝術表演團體,肩負著戲曲文化傳承和發展的歷史重任。1997年,延津大平調第七代傳人杜峰顏繼第四代傳人曹秀芝之后任大平調劇團團長,進行劇團改革,實行演員個人工資制,保證演出質量,不斷排演新劇目,豐富演出內容。大平調劇團在延津縣文化系統內每年都被評為先進單位;2004年11月,延津縣大平調劇團在河南省首屆民間傳統優秀戲曲匯演中獲得最高獎項“金鼎獎”和演出金獎;同年,該團在新鄉市文化系統文藝調演中榮獲優秀組織獎;2006年,延津縣大平調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次年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名錄;2008年,杜學周、曹秀芝被評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為了方便劇團演出活動,河南省人民政府給大平調劇團配送了一臺舞臺流動車,至今仍在使用。

      在河南省文化廳文化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2012年,延津縣將大平調劇團化轉為延津縣大平調藝術傳承保護中心,成為國有事業差供單位,實行劇團退休人員財政供養,每月有工資保障,給劇團在職人員實施財政補貼。從2012年起,國家保護大平調藝術、扶持劇團,每年有72場大平調藝術送下鄉的演出任務,按照每場3000元的標準進行撥款,穩定了劇團的經濟收入,為大平調藝術的宣傳及發展提供了可持續性的保障。2014年底,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給延津縣大平調劇團撥款60萬元,更新了音響設備、服裝道具,改善了演出條件;由延津縣文化館館長席陽主編、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關于延津大平調文化歷史傳承的《梆韻》一書已于2014年正式出版,為研究保護延津大平調提供了依據和傳承資料。國家和政府給予大力支持,投入更多的財力到復排傳統劇目、收集古詞牌曲牌的工作之中。通過政府扶持,延津縣大平調劇團的面貌煥然一新,每年的演出場次不低于500場,經濟效益在持續增長,這些充分體現了大平調在豫北地區廣闊的發展市場與光明的前景。

      三、延津縣大平調的保護利用措施

      延津縣大平調作為新鄉市唯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戲曲項目,僅僅依靠保護是不夠的,讓大平調藝術更好地傳承并發揚廣大,這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和趨勢。

      (一)人才梯隊的培養。傳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首要問題,作為國家制的延津縣大平調劇團現有30多名演職人員,平均年齡在43歲左右。劇團規定男角60歲、女角50歲為退休年齡,但是很多老藝人退而不休,至今仍堅持跟隨劇團演出。76歲的老藝人杜學周,除了跟團演出外還整理劇本,為大平調的傳承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劇團在人才培養上比較薄弱,主要是缺乏系統的專業學習機構,至1977年后,延津縣就再也沒有辦過戲校,演員學戲基本上都是在劇團里邊干邊學,學習的系統性不夠,劇團也缺乏足夠的資金讓退休老藝人有場地和條件教授學生。

      (二)解決演職人員編制問題。延津大平調劇團目前有演員30人,只有7人左右有編制,其他演職人員均為合同工和臨時工。人員的不穩定性直接影響著劇團的演出質量和劇目內容,演員們日常練功、編排劇目付出了大量的辛苦勞動,但是與收獲不成正比。保護大平調的同時更要保護人才,因此恢復演員的全額事業編制、解決演員的工資待遇和福利問題是穩定大平調人才隊伍,使大平調能夠傳承發展的重要措施。

      (三)培養大平調劇目創編人才。眾所周知,一個劇種沒有創新就沒有生命力,劇目的創新和復排是大平調的希望所在。延津縣大平調劇團目前的演出劇目有60多本,基本以傳統劇目為主。現代戲目前經常演出的有《三妯娌》《兩封信》《摔飯罐》《喜女》四本。戲劇創編除了要求作者有一定的知識水平外,還必須熟悉大平調并能夠掌握大平調腔調的發展規律,在創作時能把詞與調巧妙融合,加強作品的深度和力度,使故事情節與人物形象充分結合,展現演員的演唱技巧并突出戲曲發展的高潮。

      (四)加強大平調的宣傳力度,感知大平調獨特的藝術魅力。延津縣大平調是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了解其唱腔、功底絕活的受眾面并不廣。2015年4月,央視七頻道《鄉村大世界》欄目播出了“延津傳統藝術大平調”,特別介紹了延津大平調的絕活“里腔”和“嗽獠牙”,舉手投足見真功夫,這些特色功夫增添了人物形象的感染力,使大平調更加生動、貼近觀眾。擴大大平調的傳播和發展,加強延津縣大平調與省內以及國內戲曲藝術之間的交流互動,除了組織節日慶典展演活動外,還要鼓勵劇團參加省內、國家戲曲參演及各種比賽活動,增加其影響力,提高發展的經濟效益,讓延津縣大平調這塊中原大地上的藝術瑰寶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席陽.梆韻[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3.

      [2]張富春,張夢雪.豫北大平調歷史沿革研究[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0,(03):32-35.

      [3]韓淑凡.獨特的民間技藝——河南大平調的歷史與現狀[J].名作欣賞,2015,(11):98-99.

      作者簡介:

      楊 芳,女,河南師范大學音樂舞蹈學院教師,碩士生導師。

      基金項目:本文為新鄉市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成果論文,課題編號:B80。

      中國娛樂在線?部分網站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
      平調 劇團 延津
      你該讀讀這些:一周精選導覽
      更多內容...

      TOP

      More

      大地资源在线资源官网| 国产产无码乱码精品久久鸭| 黑人巨大精品播放| 日本免费电影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忘忧草18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网站| 激情小说亚洲图片| 亚洲美女中文字幕| 欧美在线视频二区| 亚洲制服欧美自拍另类| 日韩美视频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清自在天天线| 攵女yin乱合集小丹| 中文字幕久久久人妻无码| 好猛好紧好硬使劲好大男男| а天堂中文最新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天堂av影院| 一卡二卡三卡在线|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pp| 91短视频在线高清hd| 国产熟女乱子视频正在播放| 野花日本免费观看高清电影8| 国产亚洲综合久久| 粉嫩被粗大进进出出视频|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品爱网| 欧美日韩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影院| 日韩不卡手机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强波多野结衣痴汉电车| www.色人阁.com| 国产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专区不卡|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人妻|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花蝴蝶|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四虎影院最新网址|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视www| 国产午夜在线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欧美人妖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