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剛
【摘 要】芭蕾舞的發展由單一表現技巧向強調情感與技巧融合的方向發展,這是芭蕾舞自身發展、演員自身發展、滿足觀眾審美需求的必然選擇。芭蕾舞的發展要兼收并蓄、情感與技巧并重,提高從業者的文化素養,通過多樣化的劇目訓練和演出,使情感與技巧自然融為一體。
【關鍵詞】芭蕾舞;情感;技巧;融合
中圖分類號:J72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4-0165-02
一、情感與技巧的融合,是芭蕾舞發展的必然選擇
藝術發展史已經向我們反映出這樣一條客觀規律:任何一門藝術,要想發展,除了有獨特的自身技巧之外,還需要與情感融合。純粹的技巧表現,只能在視覺上對觀眾形成沖擊力或震撼力,單純滿足人們感官的享受;而技巧和情感的結合,輔之以音樂、舞美等手段,會在視覺、聽覺、感覺上對觀眾形成立體的、全方位的包圍,全面滿足人們的多重需要。
(一)情感與技巧的融合,是芭蕾舞自身發展的客觀需求。芭蕾舞也是如此。作為一類舞蹈,它在技巧上擁有與其它種類舞蹈不同的個性,如芭蕾舞的“開繃直立”特征,具有特定的審美屬性,使其與其它舞蹈相區別,成為高傲與氣派的代表。但其情感屬性則是與其它舞蹈所共有的,通過動作技巧來表現故事情節、反映人的情緒、情感、內心的思想變化。“音樂和舞蹈之聲必須感人肺腑,始終應該訴諸我們的心靈,它們固有的言語就是感情的言語;這一言語是行之四海而普遍令人陶醉的,因為世界各民族普遍聽得懂。”①因此,情感與技巧的融合,是芭蕾舞自身發展的客觀需求。
(二)情感與技巧融合,是芭蕾舞演員自身發展的需要。我們都知道,作為一名芭蕾舞演員,除了要具有深厚扎實的芭蕾基本功底、極為高超的芭蕾舞技術技巧外,還需要將情感灌注于舞蹈之中,每個動作都是內心活動的揭示,每次目光都是心底情感的流露。一個舞蹈工作者或舞蹈家的創作只有真正感動自己的時候,才能在作品中傳遞這份感情或激情,從而激發觀眾內心的感情與激情。“演員要是不進入自己的角色,觀眾又怎能進入演員呢?演員自己都不流淚,他又怎能指望感人肺腑,使觀眾拋灑眼淚?要是他不使自己能表現的情景有感人的力量,他自己甚至都不表現出強烈感動,那又怎能感動觀眾?”②尤其是在近些年的比賽中,我們會發現,芭蕾舞蹈演員在技術技巧水平不相上下的情況下,演員拼的就是自己的情感表現力,拼的是自己的綜合素養,“一位舞蹈家,必須首先具備才華!沒有熱情,沒有想象力,沒有高雅情趣,沒有知識”,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通曉“歷史、神話、古詩、科學知識,才能有希望在舞劇創作中有所成就。詩人的天賦和畫家的天賦,我們必須兼而有之。”③
(三)情感與技巧融合,是芭蕾舞受眾的審美需求。隨著時代的發展,芭蕾舞的受眾越來越多,他們對芭蕾舞的審美需求也是多樣化的,情感與技巧的融合,就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在“外行”的時候,人們欣賞芭蕾關注的是技巧,而逐漸變得“內行”的時候,人們就開始關注芭蕾的情感表現力。他們會隨著演員的精彩而到位的表演或喜或悲、或激動或沉默。情感與技巧融合恰到好處的作品,往往會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會成為流傳久遠的經典作品,成為當代和后世競相模仿的對象。觀眾甚至有時候會因為一部芭蕾舞作品而愛上芭蕾舞,成為忠實的粉絲。情感與技巧的融合,既是滿足老觀眾審美需求的重要策略,也是培養與發展新觀眾的有效手段。
二、實現芭蕾舞的情感與技巧融合的策略
(一)芭蕾舞的發展要有開放意識,兼收并蓄。芭蕾舞是舞蹈的一個分支,它與其它舞蹈都屬于同源異流。盡管芭蕾舞形成了自己規范的訓練體系和表演體系,但這種體系不應該是封閉的,而是需要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去吸納其它舞蹈的精華的,如現代舞中的某些訓練方法、表現手段。芭蕾舞500多年的歷史也證明,芭蕾舞一直在穩定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由以古典芭蕾為主而轉入以現代芭蕾為主,從而將芭蕾舞的情感傳遞功能最大化,用以抒發不同的情緒情感,釋放舞者的內在靈魂,將舞蹈的初始意義以最本質、最內在的力量通過芭蕾舞的動作、技巧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并因此感染更廣大的人群,使他們認識芭蕾、喜歡芭蕾、迷上芭蕾。芭蕾舞不會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吸收、借鑒姊妹舞蹈藝術的精華,為我所用,同時芭蕾舞也會應用現代的燈光、舞美、造型、音樂等手段,使其表現手段更加多樣化。
(二)芭蕾舞的發展應該是技巧與情感并重,不可偏廢。關于芭蕾舞的技巧與情感的認識上,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極端的情況,有的人以傳統的、古典的芭蕾舞為標尺,認為芭蕾舞的技巧是最重要的;而有的人則反傳統,認為芭蕾舞的情感表現重于技巧,所有的技巧都應該為情感服務。我們認為,無論是古典芭蕾,還是現代芭蕾,都有自己的表演理論體系,其理論并不是截然分開和毫無關聯的,而是一脈相承的,都是與時代的特征分不開的。在不同的時代,人們對芭蕾舞的認識是不同的,因此,關注的重點也就有了差異。如今,藝術的融合與借鑒較以往的時代都進行得更加迅猛,表現得更加強烈。無論是芭蕾舞的編導,還是演員、觀眾,都要求對芭蕾舞進行變革與創新。在這種情況下,芭蕾舞既要延續原有的技巧訓練與表演體系,使其保持與其它舞蹈不同的“面孔”,也就是常說的“這一個”,而不是“那一個”;又要將增強情感表現力作為其新的努力與突破的方向。這種突破不能舍本逐末,不可因為追求情感的表現力而恣意改造芭蕾舞的技術技巧,也不能抱殘守缺,拒絕接納新的思維、新的理念、新的表現手法的融入,二者應該并重,不可偏廢。
(三)提高芭蕾舞者的文化素養。 作為一門成熟的舞蹈,芭蕾舞的編導演體系、理論研究體系是相對完整的。要想讓芭蕾舞的情感與技巧的融合自然而流暢,需要提高芭蕾舞從業者的文化素養。舞蹈同美學、藝術學、歷史學、生物學、社會學、心理學等都息息相關,這就需要所有從事芭蕾舞藝術的人都應該加強自己的文化學習,要確保從創意到表現實現完美的連結。舞蹈編導如果不了解生物學知識,即使創意再好,但由于人體的極限能力無法達到,那也是紙上談兵;或者編導缺乏歷史知識,編出的舞蹈反映不出當時的時代特征,那演員表演再好也不會贏得觀眾的認可。同樣,演員如果缺乏文化知識,對舞蹈的學習、認識停留在淺層次的基礎上,那么他也很難理解編導的意圖,很難領會人物的內在精神,很難表現出人物的情緒情感,表演時難免動作感性、粗糙,難以引起觀眾的共鳴。因此,芭蕾舞的從業者,需要了解時代的需求,通過不斷的學習,讓自己的文化素養得到提高,從而使芭蕾舞與時俱進。
(四)多樣化的劇目訓練與演出有助于芭蕾舞情感與技巧的迅速融合。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經濟文化的發展、精神文化層面追求的提高,人們需要欣賞到題材更廣泛、語匯更豐富、形式更多樣、內涵更深刻的芭蕾舞。縱觀當今國內外芭蕾舞的發展趨勢,總結歷史經驗,我們發現芭蕾舞的技巧已經達到一個頂峰,很難突破。而情感是需要依托技巧來實現的,離開了技巧,情感也就失去了載體。為此,人們開始探索用芭蕾舞劇來訓練和實現芭蕾舞情感和技巧的融合。如《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芭蕾舞作品就是鮮明的例子。如果一名演員能夠勝任一個劇目的表演,那么他的技巧與情感的表現能力一般都是很強的。因此,演員在舞臺演出中,應將劇中人物的情感自然地融入到技巧中,讓技巧變得更有沖擊力、震撼力和感染力。因此,多樣化的劇目訓練和演出有助于芭蕾舞情感與技巧的迅速融合。
三、結語
情感與技巧的自然融合是芭蕾舞自身發展、演員自身發展、觀眾審美提高的需要。作為芭蕾舞的從業者要提高自身文化素養,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兼收并蓄,通過多樣化的劇目訓練與表演,使情感與技巧巧妙結合,豐富芭蕾舞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注釋:
①諾維爾.舞蹈和舞劇書信集[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107.
②諾維爾.舞蹈和舞劇書信集[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103.
③諾維爾.舞蹈和舞劇書信集[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作者簡介:
叢 剛(1977-),男,山東威海人,單位:遼寧芭蕾舞團,二級藝術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