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音樂作為民族文化主體性的重要部分,在現代社會歷史進程中越來越具有引領性的作用。由于民族音樂較早地進入了現代的學科建設體系,學科的研究使得它在理論與方法方面的貢獻不僅僅讓民族音樂受益,同時讓民俗學、歷史學以及人類學等多學科都受益。新中國成立以來,運用建設民族音樂學來推進社會主義的民族文化建設,讓民族音樂獲得了自己獨特的歷史地位,并促進優秀的民族音樂成為了構建社會主義新文化的重要元素。
【關鍵詞】民族音樂;文化多樣性;跨學科;研究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1-0089-01
作為民族文化主體性的重要“組員”,民族音樂的內涵很好地促進了我國現代化的進程及新文化的建設。同時面對新時期的挑戰,民族音樂也應當在融合民俗學、歷史學、人類學的基礎上,更好地在加強民族文化主體性方面發揮作用。只有使富有各民族獨特個性的音樂文化長久不衰,才能使“中國夢”早日實現。
一、民族音樂與民族文化主體性的定義
民族音樂的概念有兩層:第一是狹義概念,即少數民族的傳統音樂學;第二則為廣義概念,它指的是我國的多民族音樂整體研究,也包括了少數民族的傳統音樂。本文選擇的是廣義概念,這是因為,采用廣義的民族音樂概念可以相對而言在比較宏觀的理論架構中來認知、熟悉千百年來我國各民族音樂,其中少數民族的傳統音樂在很早就已經融入了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以及新文化的建設經驗中。
民族文化主體性包括兩方面的定義:民族文化、主體性,其中民族文化就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產及生活實踐中所產生、創造出的既能體現民族特色的物質財富,又能反映民族特點的精神財富。而主體性是指個人以理性為出發點所獲得的自主能力以及精神狀態,因此民族文化主體性體現了一個領域對于民族特點的先導,也反映了文化上升期該領域對于民族發展的影響力。
二、弘揚民族音樂,加強文化多樣性建設
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主體性中不可或缺的組成成分,不同歷史時期民族音樂對于我國社會文化的引導都是非常明顯的。《詩經》中的詩歌從前都具備富有民族特色、地域特點的音樂旋律,只是在漫長的歷史傳承中這些音樂失傳了。歌唱家王菲演唱的《明月幾時有》旋律優美,朗朗上口,受到很多聽眾的喜愛,但是在宋朝,蘇軾的這首詞也是有自己的旋律的。由此我們引發了一個課題,如何能夠更好地傳承民族音樂,使得它在民族發展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呢?
我們一定要加強文化多樣性建設,這不僅包括多民族音樂以不同形式、風格呈現給民族文化的傳承帶來了影響,同時對于樹立民族文化主體性發揮出了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原生態”音樂在許多電視節目中亮相,得到了廣大受眾的熱烈歡迎。我們要很好地傳承不同形態的民族音樂,傳承民族文化,從而保持民族音樂的多樣性,使民族音樂與民族文化緊密整合,從而促進民族音樂對于民族文化主體性的作用發揮。
三、緊密結合多學科研究,樹立民族音樂的民族文化主體性地位
現代人接觸民族音樂共有四種方式: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網絡環境、國際影響。如果有民族音樂的文化傳承斷裂,音樂文化的記憶散失,那是我國的音樂在世界文化建設格局中的“失語”。因此為了更好地樹立民族音樂的民族文化主體性地位,在我國很早民族音樂就進入了現代的學科建設體系,同時讓許多相鄰學科受益。
民族音樂的理論貢獻有:民間音樂概念、民間音樂和宗教、民族舞蹈、民族戲曲與繪畫的關系,民間音樂同社會文化整體關系密切,這對我國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互補特別重要,也對精神文明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從多元的文化背景來出發,大體上可將民族音樂文化觀定義為:引導學生對當今世界不同的音樂文化形態了解、認識,來達到比較客觀地對待世界多種多樣的民族音樂的目的,我們也要秉承開放的文化心態,接納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中的音樂,從而很好地發揮民族音樂的民族性在民族文化主體性建設中的作用。
我們要靈活運用世界上不同學科的研究方法,結合各學科的優勢融入到民族音樂的思維模式中,促進文化身份的“神似”,使得我國民族音樂在保留本民族特色風格、當地特點的基礎上,具有“自然多元”和“人工多元”的不同特點。
四、結語
現今社會的文學和文化理論討論里面,有許多學者常采用“失語”“無語”來彰顯傳統的文化藝術在當代社會發展中的困境。確實,如果不重視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將會對我國總體民族文化總體性造成缺失。只有很好地運用多學科研究互補,傳承民族的“文化記憶”與“集體記憶”才能使中國民族文化更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發揮出重要作用,并作為未來子民的豐富遺產璀璨發光。
參考文獻:
[1]李永瑞,章文光,于海波.組織行為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賀平.探究民族音樂多元性對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22).
[3]丁蕙.原生態民族音樂與交響樂的完美融合[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05).
作者簡介:
楊鳳桐(1975-),男,漢族,山東東平人,本科學歷,職稱:中級擬進副高職,研究方向:群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