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亮
【摘 要】呂劇是山東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戲,從產生之初就具有明顯的地域色彩。本文主要研究呂劇的唱腔特點,對其進行客觀、科學的探討和分析,以求對今后的呂劇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呂劇;唱腔;特色;研究
中圖分類號:J61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01-0026-01
一、呂劇的形成與發展
呂劇是山東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它是由民間藝術花鼓、小曲、雜調開始起步,大量吸收了扽腔、梆子、京劇和琴書的藝術成份,從而不斷發展形成的。“呂(捋)劇”這一名稱在濱州境內的叫法,已有130余年的歷史。呂劇的由來,其中較為可信的是先稱“捋”戲,后逐漸演化成“呂”戲。經查實,1944年渤海根據地耀南劇團的彭飛在《渤海日報》上發表了名為“呂劇”的《雙尋夫》劇本。從此“呂劇”這一名稱便廣泛流傳開來。呂劇于1910年前后正式登上舞臺進行演出,直到1953年山東省呂劇團成立后,才成為響遍全國的劇種。1952年以后,在對化妝揚琴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的基礎上,以原“山東省歌劇團”為基礎正式成立了“山東省呂劇團”,“濟南市魯聲琴劇團”也正式定名為“濟南市呂劇團”。至此,呂劇這一名稱被正式確定。
二、呂劇的演唱特色
(一)唱腔特點。呂劇初期的音樂是很豐富的,不僅有板腔體的四平和二板,還匯集了當地流行的多種小曲、雜調。四平腔有慢、快、中之分,其演變過程為從老頂板到捎頂過,再到三眼一板(4/4);二板有慢二板和快二板之分,慢二板為一板一眼(2/4),快二板為垛板(1/4)。主要伴奏樂器分為弦樂器與打擊樂器。其中,弦樂器起初為四根弦,后改為墜琴(俗稱擄胡胡),此后又增加了三弦和二胡、板胡等。打擊樂器有板鼓、大鑼、鈸、手鑼等。在呂劇的唱腔音樂上,經過數代藝人的演變、豐富,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唱腔體系。
(二)唱腔板式。呂劇的主要板式有“四平腔”(及其派生出的部分板式)、“二板”、“流水”、“散板”等。
1.四平腔。四平腔包括“中四平”(即“四平原板”)、“慢四平”、“快四平”、“快板”、“哭腔”、“散板”等由四平腔派生出的系列板式。四平腔是呂劇板腔體系中的主要板腔,為“一板三眼”。它的豐富表現力及在塑造多種人物形象中顯示出的重大作用,確立了它在呂劇板腔體系中的重要地位。不論是大戲、小戲,四平腔的“一腔多用、依情善變”,均顯示了它很強的適應性。同是一套四平腔,既能表現大哭大叫的悲劇,又能表現風趣的喜劇。
四平腔的主要特點有:(1)唱腔的段式結構主要由四個樂句組成。這四個樂句分別為:頭腔、二腔、三腔、四腔。這四句腔又有著明顯的起、承、轉、合與對稱互應關系。(2)四平腔是“一板三眼”(4/4),以四拍(一板)為一節奏單元。唱句最短的不能少于一板,如少于一板則由過門來補充。唱句最長的一般不超過五板,常用的多為二、三、四板。(3)四平腔結構的基本特點是對稱、完整,俗稱“四平八穩”。其樂句的最小結構是兩板(即兩個節奏單元)。唱詞以三、三、四的十字句為基礎,按照十字句節奏的自然排列,恰好占據八拍的時間。這種八拍的樂句是就最緊湊的句子而言的。在規整進行中,頭腔、二腔均以三板的長度上下呼應、對稱。隨之依情所需,三腔由“La”音腔節的加入,使本句唱腔成為十二拍(三板),突破了前面頭腔、二腔八拍的長度,使整體結構有了新的發展。依次推進,四腔又在唱罷十字后,增加了“Re、So、Si、La、So”貫穿尾腔,成為十六拍(四板)。這樣,四腔的結構成了頭腔、二腔兩個樂句結構的總和,從而形成了對稱、完整的四平腔樂段。
2.快四平、慢板。快四平由四平原板向快緊縮而成,板速比一般四平約快三倍。板式結構為一板三眼,七字句唱詞作“四、三”安排。行腔趨勢及句尾落音均與四平腔同。唱腔多從頭眼開口,尾腔末字落板,長于表現人物的激切喧敘。慢板是由四平腔向慢伸展,經過句幅擴充,腔體延伸,節奏拓變而派生出的一種抒情體板腔。其特點是:(1)板速每分鐘40拍,比一般四平慢一倍;(2)突破四平腔每一樂句二腔節式,而代之以每句三腔節式;(3)在寬展的旋律行腔中貫串著多種節奏型的加花裝飾。從總體上,慢板比一般四平腔更能從深度上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3.二六。二六是以四平腔為基礎,吸收梆子二八板節奏特點,及閃板奪眼的唱法所形成的。板式結構為一板一眼(2/4),上下句落音與四平腔同。其特點是:板頭緊湊,強弱、緩急、起伏分明,適于表現說理、激敘及快慰等情感。
4.二板。二板又名“垛子板”,是呂劇的主要板式之一。一般用較慢速度演唱,是一板一眼的節奏,故稱“二板”;用較快的速度演唱,轉化為一板,即稱“流水”。二板的唱詞以七字句為基礎,上、下句為一番,其段式結構以四句為基礎,還可依唱詞需要構成多句連唱的大段。唱腔以四板為基本樂句,句尾落音一般是上句落“So”,下句落“Re”,段落結束仍收在“So”音。
此外,呂劇還有快板、碰板、滾板、哭頭等形式。
三、結語
我們要把呂劇中的唱腔精華好好地繼承下去,將其融合一定的時代新元素,唱響新時代背景下的傳統音樂,實現呂劇的新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冬莉.論呂劇唱腔藝術的演進[J].青年文學家,2009(7).
[2]任素芬.地方戲曲音樂研究——山東呂劇源流及其唱腔音樂解析[D].廈門:廈門大學碩士論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