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id="wo85h"></span>
    <label id="wo85h"></label>

      白、藍面具藏戲之比較及傳承問題探討

      音樂
      戲劇之家
      2017年08月03日 21:05

      鐘措

      【摘 要】藏戲是西藏燦爛文化的重要藝術品種,也是祖國戲曲藝術寶庫中極為罕見的藝術珍品。藏戲作為藏民族獨特的表演藝術形式,在充滿傳奇和神話風韻的內容和形式的基礎上,汲取了高原民眾如火如荼的生產、生活的營養,并不斷提升和豐富。由于地理、歷史、社會等原因,一直到今天,藏戲基本上還保留著最完整、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面具戲的形態,仍然具有旺盛的藝術生命力。它來源于雪域這片神奇的凈土,并深深植根于這片神奇的土地,世代受到藏族群眾的喜愛。本文通過文獻資料分析白面具藏戲與藍面具藏戲的起源,然后從演唱形式、唱腔、風格特點等方面對二者進行比較,并對藏戲存在的問題和今后的發展進行粗淺的分析。

      【關鍵詞】藏戲;白面具與藍面具;風格流派;傳承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10-0004-04

      藏戲是我國藏族悠久、燦爛文化的杰出代表,而且也是現存中國戲曲劇種中最為古老的劇種之一。藏戲源于西藏,流傳在雪域高原的各個角落,基本上沒有受到外界或外民族文化藝術的影響。它扎根于民間,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風雨雨,至今仍默默地、不屈地散發著自身獨特的魅力和光芒。藏戲的神奇殊異性和獨創自立性,使其成為了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寶貴財富。

      一、藏戲面具的形成

      圖1 唐東杰布畫像

      凡是欣賞過藏戲藝術的人,都會為古樸、怪誕、神奇的藏戲面具所吸引。“面具”,藏語稱“拔”,是藏戲藝術獨有的面部化裝手段。藏戲面具以夸張的色彩與造型藝術表現了各種角色的不同性格,它有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價值,也有表現藏戲個體和整體的美學內涵,體現了藏民族的才能和傳統的審美意識。它在歷史的進程中表現出藏民族由于特殊的生存環境、民族習俗、宗教信仰所作出的文化選擇,呈現出古樸稚拙、神奇粗獷、多姿多彩的面貌。早在土蕃時期,在苯教文化的祭禮儀式中所表現的土風舞、擬獸舞等,就采用了面具化裝手段,為藏戲面具藝術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最初的條件和土壤。高僧蓮花生大師根據佛祖釋迎牟尼關于佛教密宗的四部學說中的瑜伽部、無上瑜伽部里的金剛舞一節,又吸收西藏早期的土風舞,組織跳神法會。于是,土風舞與金剛舞相結合,產生了跳神舞時所戴的面具。到了公元十四世紀,云游高僧唐東杰布為筑橋修路籌集資金,創造了深受藏族人民喜愛的藏戲。后來藏戲表演者視他為藏戲始祖,并以他的面貌為模型,創造了白發白須的白山羊皮面具。藏戲面具的產生使藏族古老的面具藝術從神秘宗教世界邁進了新的更加廣泛的藝術世界,人的真、善、美、假、惡、丑得到了更加直接的表現。它表現的形象在似與不似之間,既真實體現了人物的本質性格,又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由此可知藏戲面具是由跳神舞、民間藝術表演面具發展而來的。面具分開場戲溫巴面具和正戲角色面具兩類,而溫巴面具因新舊兩派分成白面具與藍面具。

      圖2 藏戲白面具

      “白面具”藏戲系藏族戲曲的母體劇種,歷史最為悠久,流傳十分廣泛,藏語稱為“拉姆果嘎布”,是仙女白面具的意思,又被人們稱為“扎西雪巴”。雪康·索南塔杰在《西藏各藏戲流派的藝術特征與瓊結扎西雪巴白面具藏戲的起源》中認為:“白面具藏戲是五世達賴喇嘛時期發展起來的。第五世達賴喇嘛于1617年誕生在瓊結宗下面一戶第巴的家中,在認定為轉世靈童的當天,在山南瓊結宗下面的第巴家中舉行了慶祝典禮。在慶祝典禮上,從瓊結宗下邊南面的前面幾戶人家中的一戶來了七弟兄,他們像說唱‘哲嘎一樣,戴著白面具,講說一些祝福吉祥的話,并進行了表演,從此,便興起了《瓊結卡綽賓頓扎西雪巴》,這既是老年人的傳說,也是他們自己的說法,白面具藏戲實際上是‘瓊結卡綽賓頓扎西雪巴。”①

      也有學者認為白面具藏戲在公元8世紀中葉的吐蕃赤松德贊王時期就已經形成,在桑耶寺康松桑康林神殿的壁畫中,清晰而生動地描繪了白面具藏戲的演出場面。針對這種說法,格曲在《白面具藏戲壁畫繪制年代與內容考辯》中予以了否定:“桑耶寺的壁畫除文革中破壞的之處,現存的都保持了原貌……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特別是說這幅壁畫是桑耶寺興建時就有的并不確切。”②雪康·索南塔杰在《西藏各藏戲流派的藝術特征與瓊結扎西雪巴白面具藏戲的起源》③一文中也持相同的觀點:“對桑耶寺進行最后一次大規模維修,是在熱振攝政時期的1939年。”因此,我認為現存康松桑康林神殿的壁畫不可能是桑耶寺修建時所畫,因為桑耶寺在12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曾經多次遭受火災等災害,幾度興衰,戰亂及長期廢棄造成極大損壞,后來維修時很多壁畫已不存在。退一步說,即使維修時仍有壁畫,雖然西藏地區寺廟維修一般有要求盡量按原樣繪制的傳統,但實際上每次恢復重畫時,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增刪、變化。另一種說法是藏戲最初的創造者是唐東杰布,藏族的藝人普遍相信這種說法。筆者認為從藏戲的思想內容、藝術形式和規模可看出藏戲不太可能是一人一世之創,它的產生和形成是一個不斷加工、豐富的過程。因此筆者認為到十七世紀,由于受到五世達賴的重視和扶持,從而真正形成了以唱腔為主的藝術形式,唱腔、念誦、舞蹈、表演、道白、技巧等各有一套初步程式,而后又與一部分生活化表演、民間歌舞、技藝等融為一體,才產生了白面具藏戲。

      圖3 藏戲藍面具

      藍面具藏戲是藏戲中傳統最豐厚、藝術最發達、影響最大的藏戲劇種,國內外一般人所說的藏戲主要是指藍面具藏戲。與白面具藏戲的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不同,藍面具藏戲的起源只有一種確定的說法,那就是由唐東杰布創建。因此,在藏戲演出活動中,從古至今都把唐東杰布的唐卡畫像掛在戲場中央,虔誠地把他當作藏戲的祖師來供奉④。唐東杰布于1361年出生在后藏(現昂仁縣多比鄉)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十六歲時母親把他送到強頂寺的尼瑪桑格喇嘛門下出家為僧,法名尊珠桑布,開始識字念經,勤奮學習,成為佛學淵博、精通五明的僧人。他后來放棄了寺廟里的功名利祿,皈依噶舉派,脫離世俗,走上獨自修身的成道之路,成為一名獨來獨往、聞名天下的云游高僧。公元1444年,為了募集資金修建曲水的鐵索橋,他從民工中挑選了七名美貌智慧的姑娘組成一個藏戲班子,并由他自己編排最初的藏戲,親自打鼓伴奏。從此唐東杰布新創的藏戲被人們習慣地稱為“阿吉拉姆”,形成了藍面具藏戲,迄今已有六百年左右的歷史⑤。

      二、兩種藏戲面具的比較

      圖4 藏戲白、藍、綠三種面具

      圖5 制作精美的藍面具

      開場戲所戴面具為溫巴面具。溫巴面具分白(黃)、藍面具兩種。“白面具”以白山羊皮制作而成,用色單純,勾貼線條簡潔,以大片山羊皮代作人的蓬松的白發。也有黃色底面制作的。其周圍全用山羊毛裝飾,以上部的白山羊皮的毛當作白發,以下部的山羊毛作胡子。面部最上方有個箭頭形狀的裝飾物,后面披背,前面吊齊胸長,除鼻子鼓出外,整個面具扁平,質地也較粗糙,造型粗獷奔放,原始古拙。隨著白面具藏戲的發展,白面具扎西雪巴戲班對面具進行了改進,臉部以黃泥糊裱作底色,黃色象征智慧、興盛、強盛、功德廣大,其他與白面具相同,是白面具戲中發展最為成熟、豐富的一個藝術流派。白面具戲的“阿熱瓦”是一位白頭發白胡子、慈祥的古代藏族老人形象,但在藍面具戲中這一人物被改變成戴有胡須、英勇矯健的打魚人形象,并且把他與傳統藏戲《諾桑法王》中的打魚人“溫巴”這一人物聯系起來。“溫巴”是獵人之意。從此白面具戲中的“阿熱瓦”在藍面具戲中被改變成為“溫巴”。此后,有的叫“溫巴”,有的仍叫“阿熱瓦”,只不過這時的“阿熱瓦”再也不是白面具戲的形象。面具呈白色,代表純潔、溫和、善良、慈悲、毫無害人之心。

      “藍面具”要相對大一些,以硬質布板糊裱于藍底花緞上,鑲金綴花作裝飾。據藝人說,“溫巴”是漁夫或獵人,整天在湖邊或山上勞作,臉被太陽曬黑了、被湖水映藍了。臉部以藍花緞作底色,頭頂有個很大的箭頭形狀的裝飾物,上面鑲嵌有財寶“噴焰末尼”圖案;下接兩邊沿額頭到兩耳前,有一半圓的裝飾圈邊,鑲上金絲花緞,額頭佩綴以金子或金色的圓日和銀子或銀色的月牙徽飾,下巴和兩頰外沿裝飾有用獐子毛或山羊毛裝飾成的胡須(因為唐東杰布是白發白須,溫巴白須是為了紀念唐東杰布)。面具的整個裝飾象征八吉祥徽。如臉型象征寶瓶,嘴、眼、眉、唇、兩頰、下額處合起來為八瓣妙蓮;兩耳戴的為菱形孔格花紋的二吉祥結“巴扎”額頭明徽飾具千輻金法輪,也表示“日為福德、月為智慧”的象征;鼻尖上的螺貝流蘇為右旋海螺,額頭分向兩邊金絲緞的弧形冠額表示一對金魚;噴焰未尼圖案下邊的狗鼻子花紋,表示右旋白傘蓋,面具頭頂后邊以寶貝堆成的冠髻及其彩緞寬披帶象征勝利寶幢和寶傘。面具呈藍色,象征正義、勇敢,為勇士相,整個面具制作精致,極其莊重璀璨。

      藏戲白面具與藍面具除了上述外在形式的差異外,在演出活動中同樣存在著一些差異。

      (一)演唱時的伴唱不同

      邊多在他的書中闡述道:“在我看過和了解的藏戲當中,我認為白面具藏戲幾乎是齊唱進行演唱的,有時也加進一些伴唱,在領唱唱完一個小節左右開始伴唱。而藍面具藏戲的伴唱(也叫幫腔)是領唱唱到最后時,才開始伴唱。”⑥

      (二)唱腔不同

      白面具藏戲的唱腔非常古老,聲音宏亮,演唱聲音靠后。它的唱腔源于8世紀前的西藏民間歌舞音樂,如勒諧、諧欽、羌姆等,在其他藏族民間音樂中沒有這種唱法,因此也把它看作是區別于唱藏戲與唱歌的重要標志之一。而藍面具藏戲的聲音高亢響亮、優美動聽、起伏跌宕,極富鄉土氣息。它的唱腔是在白面具藏戲唱腔的基礎上,吸收了14世紀的卓諧、古爾魯、熱巴和發展了的諧欽及各種說唱音樂,進一步發展規范和豐富變化而成的。

      (三)“鎮酷”的不同

      “藏戲的唱腔音樂叫作‘朗達爾,藏戲朗達爾最鮮明的特色之一就是它的‘鎮酷技巧。‘鎮酷藏語意為嗓音的轉換變化,也可理解為喉聲的婉轉拐唱,它是藏族古老的民間聲樂,它不僅是藏戲朗達爾的重要演唱技法,而且也是藏族民歌演唱所特有的聲樂演唱技法,是普遍使用的一種高難度演唱技巧。”⑦白面具藏戲中“鎮酷”少而且簡單,旋律比較平直粗獷,穿插有模擬動物的吼叫聲,一段唱腔一般只有一句詞,長期以來這種最古老的唱腔一直停留在原始的水平,而且失傳了許多。而藍面具藏戲當中“鎮酷”多而復雜,唱腔也較為豐富,演唱形式多樣,音樂結構完整,一個唱腔一般有兩句詞,或三四句詞,幫腔伴唱也發展成多種形式,“鎮酷”特別是在藍面具藏戲的朗達爾中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展。

      (四)曲牌的不同

      白面具藏戲與藍面具藏戲通常有以下相同的朗達唱腔曲牌⑧:“達仁”朗達腔,長調唱腔;“達珍”朗達腔,中調腔;“達通”朗達腔,短調唱腔;“當居”朗達腔,普通唱腔;“多巧米納”朗達腔,反派人物唱腔。但藍面具藏戲在白面具藏戲唱腔的基礎上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幾種唱腔曲牌:“攪魯”朗達腔,悲調唱腔;“諧瑪”朗達腔,歌戲混合型唱腔;“諧瑪當木”朗達腔,說唱混合型唱腔;“協巴”朗達腔,贊頌唱腔;“均當”朗達腔,常用唱腔;“當洛”朗達腔,反調唱腔;“曲倉木”朗達或“扎西”朗達腔,終曲或吉祥收尾唱腔。

      (五)流派的不同

      白面具藏戲流派屬舊派,舊派中形成了三個藝術流派:一是古老質樸的“賓頓巴”,流傳于山南地區窮結縣,相傳賓頓巴是藏戲最早的一個劇團;二是由白面具變為黃面具的“扎西雪巴”,流傳于山南地區乃東縣,扎西雪巴在白面具戲中影響最大,在藝術上發展也較為完備,后期受到了藍面具藏戲的影響,將白山羊面具按藍面具的樣式進行加工裝飾,由此發展成獨特的黃面具,在表演形式上也學習了一些藍面具的東西;三是向藍面具藏戲過渡的“尼木巴”,流傳于拉薩市尼木縣,能夠兼具白、藍兩種面具戲的表演風格⑨。

      藍面具藏戲流派屬新派,新派形成了以四個藍面具戲班為中心的四大藝術流派:一是“迥巴”藏戲,靠近珠穆朗瑪峰的昂仁縣迥巴,唱腔保持了古老發聲法,腦后音與胸腔共鳴運用較多,融入堆龍地區民間聲腔音調,唱腔異常高亢宏亮,雄渾甜脆;二是“江嘎爾”藏戲,流行于雅魯藏布江中游河谷盆地的仁布縣江嘎爾,以古樸渾厚、莊重蒼勁的喇嘛藏戲聲腔、地道的傳統技藝、粗拙瑰奇的宗教色彩為特色;三是“香巴”藏戲,流行于后藏南木林山谷的香巴,以香河流域的民間歌舞和香巴噶舉派宗教藝術為基礎,吸收了其他幾個藏戲流派的藝術優點而自成一格;四是“覺木隆”藏戲,流傳于拉薩市堆龍德慶縣的覺木隆,覺木隆藏戲產生最晚,但發展最快,藝術最豐富成熟。它以男女演員分別扮演角色,善作世俗戲劇表演,在內容和形式上創新發展較多,備受世人稱道,在藏戲諸流派中,威望最高、影響最大、傳播最廣。

      中國娛樂在線?部分網站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
      藏戲 人物 面具
      你該讀讀這些:一周精選導覽
      更多內容...

      TOP

      More

      婷婷亚洲综合一区二区| 最近最新2019中文字幕高清| 含羞草实验研所入口| 精品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福利电影在线观看| 7m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天天干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色综合久久| 日本三级片网站|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国产| 最近2019好看的中文字幕| 亚洲专区一路线二| 日本高清二三四本2021| 久久亚洲sm情趣捆绑调教| 成人免费视频69| 一级毛片不卡片免费观看| 性欧美黑人巨大| 一色屋精品视频任你曰| 天堂avtt迅雷看看| 一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 在线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97人洗澡人人澡人人爽人人模| 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香蕉久久精品国产| 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 边摸边吃奶边做爽免费视频99 | 2020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 国产日韩美国成人| 黄页网址大全免费观看22| 国产精品免费精品自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九九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一区91|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 国产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 |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八戒八戒神马影院在线观看4|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免费视频| 免费一级毛片女人图片| 泰国一级淫片免费看| 免费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蜜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