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 要:《蘭亭序》作為經典已超越書法發展的范疇,它所呈現的不僅是技法和形式,更多的是其高度與精神的指向,反映出認得生命價值和思想進步,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而蘭亭序文化增殖現象亦是自唐太宗極力推崇,直至今天都飽受熱議,熱議程度關注度,在圈內無疑是愈來愈火熱。本文就針對《蘭亭序》的流傳問題就文化增殖現象展開討論。
關鍵詞:《蘭亭序》;書法;藝術;文化增殖;蘭亭八柱;書法范式
增殖,即:繁衍,增加之意。文化增殖,則是在原有的的文化價值基礎上,通過社會認知和歷史發展的不斷進步,又繁衍出新的文化價值,可以是物質經濟上的,也可以是思想文化的,也可以是政治歷史上的。
王羲之自己收藏并且臨寫數遍,皆沒有達到當場寫下的蘭亭原稿的那種高度,這為此法書的“唯一性”。王羲之時任東晉朝廷的高官,唐太宗李世民獨對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大加贊賞,高抬其眾格之上,并親握御筆為《晉書·王羲之傳》撰寫贊辭。在中國書法史上,帝王力倡一人之書者,僅此而已。王羲之將《蘭亭序》視為傳家寶,并代代相傳,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孫智永手中。可是,智永出家為僧,身后沒有子嗣,就將祖傳真本傳給了弟子——辨才和尚。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書法珍寶,經常臨習,對《蘭亭序》這一真跡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懸賞索求,但一直沒有結果。后查出《蘭亭序》真跡在會稽一個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從此引出一段,唐太宗騙取《蘭亭序》,原跡隨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蘭亭序》的傳奇色彩和神秘氣氛。
從政治戰略家的角度去看,李世民尊崇王羲之的書法并非僅僅出于帝王個人偏愛,實在是因為王字體系所能產生的文字書寫規范和提升社會文化作用。國家正式文告均以簡潔優美的楷書為書寫標準,而這才是王羲之以及《蘭亭序》所蘊含的社會文化戰略價值和歷史發展意義。以王羲之和《蘭亭序》為代表的書法文化體系,才會一直影響并主導中國文字書寫標準主流,直到今天正體書依然還是漢語社會文字交流的主要載體。
元代被鮮于樞稱贊為“天下第一行書”。這樣就更加擴大了它的影響力。單獨拋開蘭亭的筆法,字法,墨法,章法等藝術價值來看,其文字內容本身便是一篇文字優美,敘事明確,結構清晰,感情充沛的上好佳文,詳細記錄了東晉士族們暮春集會喝酒,并玩游戲的場景,對于研究那時候的語言用語,社會風俗,酒場游戲,等都有最直接的幫助。蘭亭序的真跡,是自唐太宗去世后就消跡世間(傳聞太宗過于喜愛蘭亭,就等他死后便陪葬了,至于真假,恐怕等發掘了太宗的陵墓,才能得知真假。這就更為后世增加了談資。
蘭亭八柱及蘭亭碑皆為圓明園"坐石臨流"亭之舊物,今為中山公園內"景自天成"亭重要組成部分。第一根柱子上,刻的是唐初書法家虞世南的臨摹;第二根柱子上,刻的是褚遂良的臨摹;第三根柱子上,刻的是馮承素的臨摹;第四根柱子上,刻的是唐著名文學家柳宗元的"蘭亭詩"真跡;第五根柱子上,刻的是唐著名書法家柳公權所寫的"蘭亭詩"原本;第六根柱子上,刻的是清乾隆進士于敏中補修柳公權所寫的蘭亭闕筆;第七根柱子上,刻有明書畫家董其昌仿柳公權所寫的"蘭亭詩";第八根柱子上,刻的是乾隆皇帝臨摹董其昌仿柳公權所寫的"蘭亭詩"。蘭亭八柱來看,以馮承素的娟本雙鉤最為逼真,其余幾本則依其章法行制大小,捉筆直書臨摹,可以看出自家的書體風貌。既然不是真跡,皆是模本,那就得拋去藝術價值,去總結共同點,且區分不同了。
在摹寫《蘭亭序》的時候,身處唐代,也許人本身已經失去了魏晉時代的風范;有沒有可能在無意中將唐代的風氣融入書寫中?或者是有意識的把《蘭亭序》原有的審美基調適當的往唐太宗或者初唐的趣味上靠?也很有可能在原有《蘭亭序》的結構上加了唐代書法的起、收筆等書寫動作?這一切也許只有《蘭亭序》真跡出現的那天才可能揭曉,而《蘭亭序》真跡也許早不存在于世。就像瞎子阿炳的音樂,相傳他會800首曲子,但真正流傳于世的只有六首,據錄音的專家講,《二泉映月》最后都已經走調了,但是他自己作的曲子,怎么演繹都會對的。樂曲原本的樣子,我們也只好通過錄音去想像,所以說蘭亭序真跡究竟如何,我們只能在后人摹本中去揣測了。
《蘭亭序》也樹立了一個書法的經典范式。正是中國書法史上最具有范例意義的經典作品,所以它具有了非一般作品所具有的歷史價值。對書法藝術的發展,尤其是對后世書風、帖學一脈的繁榮發展有著其他書作不可比擬的作用,對后世的書法起到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后人的很多帖學佳作,都清晰的顯示了王氏書風發展的基本脈絡,而且樹立了帖學書法完美的經典范式。
我們要主動結合現代信息技術,以積極的態度來推動人類書寫形式第三次革命的完成。《蘭亭序》所傳達的人文特質和藝術精神,對于當代的書法創作,書家的價值觀,甚至是當下整個書壇風氣的積極正確的指引,它所蘊含的人文情懷對后市的影響是痕深刻的,因此,我們可以說,對于《蘭亭序》的研究及由它衍生的發展會越來越豐富和壯大,而它也將成為傳統書法在當下發展的最為有益的新的補充與拓展,《蘭亭序》強大的精神能量對當代中國書法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以及中國的文化建設有著特殊的意義和現實價值。
參考文獻:
[1]錢穆著.中國文化史導論[M].北京:商務印務館,1994.
[2]白砥.書圣之殤—王羲之傳統及其本質:再論王羲之[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