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淮河流域有著豐富的民族民間歌舞藝術形式,其獨特的民族藝術文化特征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教育是其傳承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徑。數字化、網絡化發達的今天,民族音樂教育離不開數字化技術的支持和應用。淮河流域民間歌舞傳承中的數字化運用處于自發的初始狀態,存在較多問題,內容較零散不完整、缺乏系統性,網站不專業,數字化建設有待完善。
【關鍵詞】音樂教育;淮河流域;民間音樂; 數字化
中圖分類號:J72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07-0035-03
淮河是中國七大江河之一,發源于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頂西北側河谷,干流流經河南、安徽、江蘇三省,全長1000公里。淮河流域地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和山東五省,面積為27萬平方公里。地處長江與黃河兩大流域之間的淮河流域雨水充足,土質肥沃,物產豐富,自古有“魚米之鄉”的稱譽,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南北各種民間文化藝術在此交融、繁衍、興盛,形成了該地域獨特的民間歌舞藝術。
廣泛流傳于淮河流域的花鼓燈,是漢族民間歌舞藝術的“活化石”。花鼓燈是以舞蹈為主,與歌唱、戲劇結合的綜合性民間藝術形式,有“東方芭蕾”、“淮畔幽蘭”的美譽。花鼓燈起源于宋代,興盛于明代、清末、民初,在安徽蚌埠、鳳臺、潁上、懷遠、鳳陽,以及豫南一帶廣為傳播。花鼓燈的語匯多、舞蹈難度大,尤其是將燈歌、鑼鼓、舞蹈完美地融于一體,復雜中卻能高度協調地配合。它生動地記錄了漢族肢體語言的文化發展軌跡。
蚌埠五河的臨北獅子舞,源于清末年間,鼎盛時期為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主要流傳于五河縣臨北鄉及周邊鄉鎮,是一種集娛樂、武術、雜技、信仰、競技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民間藝術形式。[1]河南信陽商城的漢族杈傘舞,相傳起源于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文武百官圍著朝王傘的紅色綾子載歌載舞,故稱“火綾子”或“圍燈”。唐代多在宮廷里盛行,后由宮廷傳至漢族民間,受到百姓喜愛并廣為流傳,清代最為興盛。[2]
淮河流域各地的民歌更是紛繁復雜,各具特色,經久不衰。具有獨特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的地方民歌數不勝數。上游廣大地區,多為河南省的中、東、南部地區,自古是河南乃至中原地區文藝交流的重要區域。淮河流域西部的山嶺丘壑區,河南滎陽、商丘、周口、信陽、潢川、開封、固始、駐馬店、南陽等地民歌豐富多彩,類型有掙頸紅、饅趕牛、隔山應、茶山調、放牛山歌、單對子、雙對子等。淮河流域中部平原地區,主要流行田歌與秧歌,有薅秧歌、插秧歌、車水歌、薅草歌等,還有安徽地區的五河民歌、大別山區民歌等。淮河流域下游地區水網密集、湖泊眾多、交通發達的東部地區,民歌以小調和船歌為主要類型。[3]
一、數字化在傳承和保護淮河流域民間歌舞中的作用
社會在迅速發展、變革,生活方式在不斷推陳出新,生活節奏增快,城市化不斷推進,社會生活圈在不斷重組更新,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正逐漸失去其生存與傳承的社會文化土壤,被排擠、被冷落、被遺忘,逐漸萎縮,面臨失傳或瀕臨滅絕的危險,因此挽救非物質文化是擺在我們面前刻不容緩的歷史任務。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議保存文獻,提出避免因時間和氣候條件改變導致的集體性世界性遺忘(Memory of the World Programme)項目,此項目的開展與實施,標志著數字信息技術開始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工作產生影響。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信息量大大增加,人們在網絡上的交流更加頻繁。電子信息交換是現今人們學習、獲得知識的最重要的途徑。世界各地人們足不出戶,通過超大量的電子信息進行交流,便能實現資源共享。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保護和發展人類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是當前世界范圍內的熱點問題之一,也是保護、傳承和傳播民間音樂的一個歷史性機遇。傳統的文字、譜例、錄音、錄像等形式,不能適應當今數字化網絡時代的要求,限制了成果的傳播和相互交流。數字化技術在淮河流域民間歌舞藝術保護和傳承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數字化采集和存儲技術有利于更完整地保存民間歌舞藝術的文字、圖像、音頻、視頻資料,數字化復原和再現技術有利于民間歌舞藝術遺產的學習、繼續和創新,數字化展示與傳播技術有利于更廣泛地交流與傳播,虛擬現實技術為民間歌舞音樂文化遺產開發利用提供了空間。數字化保存與網絡傳播突破了時空的局限,實現了人們對傳統音樂的欣賞、制作、研討和創作等,極大地提高了交流的范圍和水平。[4]數字技術不僅能夠為淮河民間歌舞藝術提供永久性的數字化存儲空間,而且還可以建構更為寬廣的傳播平臺,將中國的民族民間舞蹈藝術推向世界,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中國傳統的民族民間舞蹈及其音樂藝術。[5]
二、淮河流域民間歌舞的傳承教育離不開數字化技術
教育的集體性和系統性等特征使得其在音樂傳承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因此通過教育促進民間音樂教育學習已經成為民族音樂傳承的重要方式,這包括在幼兒園、中小學、大中專、社會群眾間開設淮河流域民間音樂課程。民間非物質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最有效的手段是教育,沒有教育根本無法實現傳承和保護的目的。音樂舞蹈是實踐、表演的藝術,不是束之高閣的古董,它只有在連續不斷的藝術實踐和創造中才能傳承下去,藝術實踐離不開藝術教育。傳統音樂藝術需要師傅口口相傳、以身作則,徒弟才能領略、習得其中的精髓,歌舞藝術才能世代相傳。因此,教育傳承是民間音樂的重要傳承通道,音樂文化的傳承離不開教育。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下,民間音樂原有的生存環境逐漸消失或改變,原有場景下形成的原生態音樂傳承模式逐漸解體,民間音樂的傳承和發展急需在其他通道方面有所強化。淮河流域民間歌舞藝術的教育只有通過數字化的傳播才能取得更加明顯的效果,傳統的資料處理方法和手段在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中越發力不從心。教學的方式和手段必須緊跟時代脈搏,充分利用現有的科技成果,才能更加有效地在教育中實現對傳統音樂的保護和傳承。
網絡數字化技術正日新月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著當今的教學方式。各種信息資源逐漸數字化,音樂資源也不例外。淮河流域民間歌舞資源也正日益數字化,我們在傳承教育中必然離不開對其數字化資源的應用。音樂數字化已經滲透到中國的音樂教育領域,逐漸顯示出了前所未有的數字技術優勢。可以說,當前的音樂教育和音樂課堂若缺乏數字化的音樂教學資源的使用,一定是落后的、不合時宜的。數字應用、網絡技術的拓展,顛覆著人們傳統的教學理念,遠程音樂教育、計算機作曲、多媒體教學、MIDI樂器制作等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正逐漸改變著相對陳舊、封閉和落后的傳統教學模式。那種一臺琴、一支筆、一臺錄音機的傳統音樂教學模式,必然落于枯燥、呆板、效率低下的窠臼,教學效果欠佳,不利于音樂教育的發展,不利于民間音樂的傳播。數字化技術手段使得民間歌舞的教學資源聚集而更為豐富,使得教學更具開放性,師生數量范圍擴大,師生、學生間的交流突破時空的局限,變得更為廣泛、自主,使得傳承教育教學更生動鮮活、直觀。教學中,通過音頻、視頻、圖像等全方位刺激學生的感知器官,把古老的民間藝術生動化、現實化,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
三、淮河流域民間歌舞教育數字化研究現狀
目前,淮河流域文化研究機構有多家。安徽蚌埠學院于2014年成立了“淮河文化研究中心”,“中心”把民間舞蹈列為研究對象之一。然而,在其“研究對象”一欄中竟然沒有把淮河流域的“民歌”作為研究內容,遺憾之余感慨其太過粗心或不專業。蚌埠市于2010年成立了“淮河文化研究會”,其中設立有“音樂與藝術專業委員會”對民間音樂進行研究。信陽師范學院早在上世紀末就對淮河流域的文化進行了關注和研究,并在2009年正式成立了“淮河文明研究中心”,該中心把民間音樂舞蹈作為其研究的一部分。安徽社科院內部設有淮河文化研究中心,但在其網站上則不見絲毫相關信息。在以上研究機構的網站上可見的研究成果主要是論文和著作,對淮河流域民歌舞蹈本體音樂文本、音樂圖像、音樂音頻、音樂視頻的數字化資料收集、整理、歸類、研究的成果幾乎為零。研究在于應用,民間音樂研究的目的在于傳承,研究不能光紙上談兵,為了真正做到對淮河流域民間歌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必須重視淮河流域民間歌舞的藝術實踐活動,重視對相關音樂文本、圖像、音頻、視頻數字資料的收集、整理、歸類、建設、研究,為音樂舞蹈藝術演出活動、教學活動提供直觀的音頻、視頻資料,這樣才能真正有效地達到傳承和保護的目的。
市場和網絡上可以看到一些淮河流域民間歌舞的音頻和視頻資料,如五河、滎陽、商丘、周口、信陽、潢川、開封、固始、駐馬店、南陽等地的民歌,鳳陽、蚌埠、鳳臺、潁上等地的花鼓,也有相對比較專業的淮河流域地方民間歌舞,但大都是群眾業余演出的視頻,廣場舞較多。很多視頻被冠以某地花鼓舞或某地民歌,但其內容其實與淮河流域傳統的地方民間歌舞大相徑庭,根本難尋原本民間歌舞藝術的蹤影。不難發現,目前,淮河流域民間歌舞數字化發展處于自發的初始狀態,內容較零散、不系統、不完整,多是由群眾自發上傳到網上的,因此魚目混雜,多顯不專業。網絡上這種淮河流域民間歌舞視頻資料的亂象,對傳承民間音樂教育而言實在是種誤導,甚至破壞了淮河流域的民間歌舞藝術,從那種隨意模仿網上某段視頻就自認為是在表演民間歌舞藝術的現象可見,這種數字化對民間歌舞的保護和傳承危害至深。因此,建立一個專業的淮河流域民間歌舞數字庫對傳承和保護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眼下,我們需要加強對淮河流域文化的研究工作,把淮河流域民間歌舞數字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去做。第一,建立淮河流域民間歌舞數字庫。采用數據庫的原理,將有關淮河流域民間歌舞教學研究所需要的包含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多種信息集中管理,并分屬下列子數據庫:(1)地域、文化數據庫;(2)圖片資源數據庫;(3)完整譜例瀏覽數據庫;(4)音色數據庫;(5)節奏數據庫;(6)音頻數據庫;(7)視頻數據庫。結構采取基于瀏覽器/網絡服務器的三層體系,由校園網連入專業的網站,便于使用、維護和更新。[6]這需要較為專業的研究團隊,以文字數字理論、數字圖片研究為基礎,以建立系統完整的數字音頻、視頻資料庫為建設重點,建設一個相對比較完善、系統的、專業的淮河流域民間歌舞藝術數字資料庫。對現有的淮河流域民間歌舞的所有數字資料進行搜集、歸類、整理,使其系統化、專業化、完整化。二是對淮河流域花鼓燈、民歌等的現有資料進行搜集、整理、分類,對鳳毛麟角的民間歌舞傳承人及時進行采訪和搶救性表演錄制、保存,對流傳在民間有價值的歌舞進行數字化建設、整理以防失傳。三是建立淮河流域民間歌舞的專業網站,把較為規范的淮河流域民間歌舞藝術的數字資料上傳到專業的網站上,便于音樂專業的同行、老師、學生學習和研究,為地方幼兒園、中小學、大中專學校、社會群眾團體的音樂教學提供教學資源,促進地方民間歌舞藝術保護傳承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臨北獅子舞[EB/OL].http://baike.baidu.
com/link?url=iWbp_-0VbrBp9aWEyBSCvOMPyRGads6XLsl1wCxJ2JCZaIUVEDzG7c549gjNR4N9g5sI4eiyYI58ODJ-prUAja.
[2]百度百科.商城杈傘舞[EB/OL].http://baike.baidu.
com/link?url=YGUbV7BZ7e5kUTC_zmmdXsMSkMWPU
Ohpa6Tm-sXVeWK-WdONq6sDCQrP_hoCjj_4gpz
RjUxsY14pi6PU986Cc_.
[3]于立剛.略論淮河流域河南民歌音樂特征與文化成因[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3,(2):67-68.
[4]卓頤.基于數字化技術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策略[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3,(6):189-191.
[5]王海燕.數字技術對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音樂數據庫建設的價值[J].設計藝術研究,2013,(6):15-17.
[6]靳婕.世界民族音樂多媒體數據庫的建設[J].中國音樂,2006,(1):166-169.
作者簡介:
盛滋波(1970-),男,安徽肥東人,碩士學位,亳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藝術系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教學、民族音樂。
項目基金:2015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皖北文化研究中心招標項目“淮河流域民間歌舞數字化研究”,課題編號:SK2015A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