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式,被譽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和"中國古代的交響樂",...
尹文婷 隋欣
摘 要:民樂作為中國的傳統音樂形式一直有著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一個交流和展現音樂的平臺——音樂節讓更多的國內外人士去接觸與了解中國的民樂,使歷史久遠的民樂逐漸成為“取其之精華,吸收國外之優良”的特色音樂。民族傳統音樂節在各個城市舉辦的越來越多,這種發展形式在當今顯得尤其重要。通過音樂節能更進一步的傳承和發展中國民樂,提升中國民樂的地位,發揮民樂的存在價值。
關鍵詞:中國民樂 音樂節 傳承和發展
中國民樂猶如繁茂大樹植根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中,獨特的傳統文化培育了富有魅力的中國民樂,它讓我們在自然淳樸中感受那古韻之音。無論是人們所熟知的琴曲《高山流水》還是二胡曲《二泉映月》都像那潺潺的流水,漂浮著帶領我們去發現獨特的聲音,這種聲音是屬于我們民族的音樂。通過音樂節來展示我們民族的音樂,可以推動中國民樂的發展,提升中國民樂的地位,提高人們對中國民樂的認知度,讓人們重視對民樂的發展,發揮出民樂應有的存在價值。
一、關于國內外音樂節的概述
音樂節的舉辦都有明確的音樂主題,一般是在特定的地方用統一的內容,比如現代樂、民族樂以及推廣一些杰出作品,是一種持續多天或數周的藝術慶祝形式。
1.國外著名音樂節簡介
最早的音樂節是在英國舉辦的,以1784年專為著名英籍德國作曲家亨德爾在西敏寺舉辦的音樂節為首,之后其他國家陸續舉辦音樂節。其中國外著名的音樂節有:拜魯伊特音樂節、巴斯國際音樂節等。
(1)拜魯伊特音樂節
由德國作曲家R·瓦格納在1876年創立了拜魯伊特音樂節。拜魯伊特音樂節只上演瓦格納中、晚期作品。1876年在擁有環形劇場的拜魯伊特歌劇院上演瓦格納的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為開場,演出開始之后在燈光昏暗的情況下,低限的樂池使觀眾無法看到樂手與指揮,使觀眾身臨瓦格納歌劇那種深沉的音效中去。拜魯伊特歌劇院舉辦的音樂節氛圍在世界音樂領域是無與倫比的。
(2)巴斯國際音樂節
1948年成立了巴斯國際音樂節。巴斯德藝術含金量十分之高,代表了世界音樂節頂尖的水平。音樂節在每年的5月末到6月初舉行,屆時會有很多優秀的民間音樂、管弦樂、古典音樂、爵士樂的音樂演奏家合作演奏。它是一個歷史久遠、久負盛名的節日。
2.國內著名音樂節簡介
中國的音樂節比國外的音樂節起步晚了有40多年的歷史。國內被人們熟知的音樂節有:“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北京國際音樂節等
(1)“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
2001年正式合并的“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創新推出系列民樂精品,使音樂節成為民樂的重要傳播途徑之一,以原創為核心,推介出新的音樂作品、新的人才。目前第33屆開幕演出以經典傳承優秀原創作品為主的音樂會展現出高超技巧與中西創作理念并存的民樂佳作。活躍群眾文化,將中國的民族音樂發揚光大。
(2)北京國際音樂節
1998年開始,由北京市委和文化部、市政府舉辦了每年一屆的“北京國際音樂節”,此音樂節展現了中國音樂的魅力。音樂節邀請了國內外著名音樂家、藝術團體參與其中,是國際著名音樂節之一。期間在組織上的幫助和領導下,通過展示音樂專業知識和藝術實踐能力以及國際文化藝術之間的相互聯系,為廣大人民群眾及音樂愛好者奉獻出最高水準的音樂。
二、舉辦音樂節對保護中國民樂傳承和發展的重要性
音樂節不僅僅是音樂表演的一種展示,它還具有推動我國民族音樂傳承和發展的作用。通過開設中國民樂專場音樂節,展現了我國民族音樂的特色,促進了民樂的表演、創作、教育等方面的發展,使古老的民族音樂賦予新的生命活力。
為展現我們民族的音樂,2015年9月首屆中國民族音樂節在北京舉行,音樂節將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的彈撥樂、管弦樂、打擊樂等專業教研力量與業界同仁合作,以音樂會、民族傳統音樂展演、講座三大板塊構成音樂節的主題內容。通過專場音樂節對外的影響力,使專業團體與社會之間展開多方面的交流,讓中國民樂煥發新的光彩。
音樂節已成為打開“中國民樂之門”的邀請函,這張邀請函使中國民樂發展形勢絢麗多姿。近幾年,通過音樂節舉辦的比賽和專業團體高超技藝的演出,以及群眾性的演出活動,讓更多人不僅知道中國民族音樂的文化,也增長了對中國民樂的認知。音樂節將中國民樂的魅力向世界展現出來,在世界多樣化的今天,使民樂有了更好的發展空間,為中國民樂的發展打開了大門。
三、音樂節對傳承與發展中國民樂的重要作用
1.音樂節推動中國民樂的自身發展
中國民樂自身有著深刻的內涵,經過音樂節的從新包裝,緊扣時代的脈搏,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德音師范——老教授專場音樂會”中李祥霆老師的古琴演奏《流水》、劉長福老師的二胡演奏《長城隨想》、楊元寶老師的琵琶演奏《十面埋伏》等,體現老教授對藝術的感悟,演奏出了傳統音樂的精髓,讓更多學生從中學到了知識,這是對傳統音樂的傳承。
傳統與現代的音樂結合,是民樂當下發展的一個趨勢,也是現在討論的熱門話題。在保留傳統音樂的基礎上進行改編和創造,讓當今社會所接納,得到更多的認可。劉文金創作的二胡獨奏和鋼琴伴奏曲《豫北敘事曲》、《三門峽暢想曲》;王建民創作的古箏《幻想曲》;何占豪創作的二胡協奏曲《亂世情》、《別亦難》;王中山創作古箏曲《溟山》等在新創作中獲得對傳統傳承與現代發展融合的成功。2012年中國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第31屆開幕式演出的節目:古箏與樂隊合奏《青瓷戲韻》中通過古箏彈奏通俗歌曲《青花瓷》和傳統曲目《打虎上山》使民樂耳目一新,讓觀眾知道民樂并不是只停留在傳統音樂的觀點上。2013年8月在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廳舉辦了“王中山古箏獨奏音樂會”,王中山老師所創作及演奏的《樓蘭》、《望故鄉》、《水墨》就是傳統音樂與現代音樂的結合。
我們國家民樂的煥發要有民族性、時代性和世界性,民樂不只要在國內市場占有一席之地,更要走向國際化,與世界文化接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讓世界認識我們的民族音樂。
2.通過音樂節提升中國民樂的地位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中國大門對外打開,外來的流行音樂、西洋音樂相繼涌入中國,對我們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同時也給民樂走向世界帶來了一個契機。音樂節又提供了展現民樂的平臺能夠讓更多人認識,特別是網絡媒體的發達,民樂通過音樂節的傳播,它那充滿優雅、智慧、動聽的旋律定會被世人所接受,經過民樂人的努力定會發揚光大。
中國民樂逐漸的邁向國際,至今民樂用它獨有的音樂魅力征服了海外的觀眾:1979年中央音樂學院民樂團首次到英國參加杜倫第二屆“東方音樂節”。1985年“西柏林藝術節”邀請王國潼等人的民樂團參加演出。1986年10月法國“秋季藝術節”邀請中國音樂家小組參加演出。中國民族器樂傳統音樂在巴黎歌劇院完美出演,無論是古琴獨奏,還是二胡與琵琶的獨奏,都受到聽眾們的熱烈歡迎。2011年6月中國音協選派大連藝術學院民族室內樂團參加了第十四屆“白俄羅斯民族音樂節”,此次演出以獨特的音樂形式征服了在場的觀眾。2011年91屆“薩爾茨堡音樂節”邀請中國中央民族樂團參加演出。2011年“法國阿維翁藝術節”還將7月10日定為“中國日”。42屆芬蘭考斯蒂寧國際民間音樂節開幕式作為歐美最大的民間音樂盛典推出了“民樂主題演出”,中國藝術家們用他們精熟高超的技藝把東方音樂展現的淋漓盡致,贏得了觀眾們的掌聲。
3.通過音樂節提高民眾對中國民樂的認知度
中國民樂的發展從古至今有著漫長的歷史過程,可以說是一直融入在我們國人的生活里,但實際上我們發現有學習過相關民樂知識的人大部分是從事音樂的專業人員,作為普通大眾對中國民樂的認知度并不是很高。為了促進民樂的發展,要提高民眾的認知度。引導組織民眾參與到音樂節當中來,在音樂節中提高對中國民族器樂的認識。
中國民樂演繹的背后都有著不同的音樂文化生活。在民樂音樂節上總會演繹古曲《高山流水》,其背后的故事是:戰國時代著名的琴師俞伯牙通過琴曲《高山流水》抒發對自然的情感,遇見了他一生的知音鐘子期的故事,通過了音樂節讓更多的人知道了這首古曲以及背后的歷史,從而對民樂有了一定的認識。
4.通過音樂節發揮中國民樂的價值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才是春,音樂節缺不了民樂的點綴,他是音樂重要的組成部分,只有民樂發揮了作用,展示了民樂的價值,音樂節才能夠完美。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對民樂的了解越來越少,在這種情況下對中國民樂價值的探討顯得十分必要。這對于中國民樂的傳承和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音樂節帶動中國民樂的發展是發揮其價值的良好途徑。傳統民樂曲目與現代創作的民樂曲不同,現代民樂曲的風格大多受西方音樂的影響,民族音樂通過不同的歷史背景發展下, 因時代的差異所演繹的風格截然不同,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特色,而這就是其價值最有力的證明。
結語
中國民樂有著幾千年的歷史,經歷了無數的考驗,中國民樂的傳承和發展是我們當今社會刻不容緩、應該做的事情。音樂節作為商業化、大眾化的平臺讓中國民樂在當今得以展現,使民樂藝術的發展一次又一次的邁向了新的高度,如今的民樂在創作中的演奏技巧、方法越來越變化多樣,中國傳統器樂表演不斷地適應著這快速發展的社會生活需求,每一次都不斷努力創新,不停地在藝術的道路上向前邁進。綜上所述,音樂節能夠快速的推動中國民樂的自身發展,提升民樂在國內外的知名度,讓更多的民眾認識民樂,發揮出民樂自身的價值。也為了促進我國音樂傳統文化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現在國內外舉辦的音樂節越來越多,但是像民樂音樂節一樣有特色的、體現我國傳統音樂的音樂節還需要我們不斷地去開展,最終將中國民樂推向國際。
參考文獻:
[1]王安潮.從手法與觀念的變遷看民樂的發展趨勢——“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中的民樂解析[J].藝術評論,2013(7).
[2]胡嘯.音樂節當下之意[J].星海音樂學院報,2014(4).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