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古箏演奏中的呼吸問題
黃梅
摘 要:氣與韻,是我國民族傳統美學中的一對范疇,特別是中國傳統藝術理論中的核心問題。古箏是一件天生有“韻”潛質的樂器,本文從中國古典美學的角度出發,對“氣”與“韻”分別進行闡述,并分析“氣韻”在古箏演奏藝術中的運用,進而論述了氣韻在古箏演奏藝術中的重要作用與意義。
關鍵詞:古箏演奏;氣韻
中圖分類號:J63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1-0066-02
一、氣韻和內涵和含義流變
“氣韻”是中國傳統的審美情感范疇。最早出現于南北朝時期謝赫的《畫品》一書中,他在提到繪畫的六種評價標準時,第一就提到“氣韻生動”這個詞,意思是說繪畫作品要具有一種精神和生命力。繼謝赫之后,很多畫家對“氣韻”一詞也有了不斷的發揮,五代時期的荊浩在《筆法記》中又對氣韻做出這樣的解釋:“氣者,心隨筆運,取象不惑。韻者,隱跡立形。備遺不俗。”意思是說藝術家要把握住作品的實質和要點,盡量的隱去自己的技法和技巧,把自我融合在作品中,并且留給觀眾充分的想象余地。
唐宋時期,氣韻已經作為一個整體概念在文藝作品中予以呈現。具有代表性的是晚唐詩人司空圖,他的詩作呈現出強烈的氣韻特征,即在作品中努力尋求一種生命的寄托和一種物我兩忘、淡泊閑適的心境,從詩歌之內容的追求,上升到了美學范疇的追求。論人物要是韻勝為尤難得,蓄書者能以韻觀之,當得仿佛。”意思是說氣韻的表到了北宋,對于“氣韻”之說有突出貢獻的是著名詞人、書法家黃庭堅,他認為:“凡書畫當觀韻”,“ 觀魏晉間人論事,皆語少而意密,大都猶有古人風澤,略可想見。現,不僅僅只是在于技巧之高超,筆墨之傳神,而是在于作者的內心,只有作者不斷地提高自己的人格品位及學問修養,才能夠創作出飽含氣韻的作品。同時,北宋的范溫在他的《潛溪詩眼論韻》中,明確的指出:“至近代先達,始推尊之以為極致。凡事既盡其美,必有其韻,韻茍不勝,亦亡其美。”在他看來,“氣韻”是美的最高境界,而且不單單是指一種具體的美,而是對各種美總的要求。
到了明清時期,有了一種“神韻“說,從根本上講和氣韻說是一致的。陸時雍對詩歌之”氣韻“的美學內涵與審美價值做了較為完整的概括,他說:“有韻則生,無韻則死;有韻則雅,無韻則俗;有韻則響,無韻則沉;有韻則遠,無韻則局。”他將“韻”視為詩歌諸種審美要素的核心范疇,他分別指出了韻的美學內涵與生成方式。韻的美學內涵包括:生命性、尚雅、清亮、悠遠;韻產生于點染、轉折、猶夷、綽約、吞吐、游行。他強調“情”是“韻”之本,“詩之可以興人者,以其情也,以其言之韻也”。清朝王士禎的“神韻說”迎合了當時文壇上要求改變詩風的審美傾向,因此贏得了當時絕大多數作家對詩人的追捧,更是中國美學史上劃時代的成就。
二、“氣韻”在古箏演奏中的表現
古箏藝術的審美特征和中國的文化藝術傳統是一脈相承的,而且古箏也是一件極具氣韻潛質的樂器。因為古箏演奏方式和風格的特殊,關于古箏的氣韻表現,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的氣韻,實際上是一種“以韻補聲”,在古箏演奏中,每個音并不是奏出之后任其做直線形狀的消失,而是常常將余音做彎曲處理,演奏者將其顫動,或吟或揉,或按或顛,使單音成為曲線式的運動,繼而讓人感受到一種生命的律動和“氣韻”。古箏中將定弦看作正聲,正聲以外的音視為韻,正聲不足韻補之,也就是所謂的“以韻補聲”。不僅僅是古箏,很多民族樂器,例如古琴、二胡、琵琶等,凡是弦樂器,都具有這種特征。
廣義上的“氣韻”就是將古箏演奏看作是一項藝術創作,和中國其它藝術形式一樣,所表現出來的中國藝術之最高審美標準。從“氣韻生動”、“韻者,美之極”“凡書畫當觀韻”“有韻則生,無韻則死”等論斷中可以看出,凡此種種無不將其推崇為超越一切美的最高標準。它更是常常用來評論詩、書、畫、樂、建筑等中國藝術,將之用來作為古箏演奏的最終目的是不為之過的。“以韻補聲”的狹義之韻,對于審美范疇的廣義之韻來說,前者是形成后者的基礎和前提之一,也就是說有“余音”的存在才會有“余意”的出現。所以,“以韻補聲”之韻是被包容在廣義之韻這一審美范疇之中的。
三、古箏演奏中“氣韻”的表達
(一)古箏演奏中“氣”的表達
自古以來,關于古箏、古琴等弦鳴樂器,對“氣”的總體要求是將“氣”看作是內在精神力量的源泉,有了內氣的協調,精神上就會顯得輕松和自如,更加有利于演奏者游刃有余的演奏作品。筆者對于“氣”的理解,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調氣,一個是貫氣。
1.調氣
這其實是一個呼吸的問題,或者說是演奏中連貫、停頓適當與否的問題。每一個樂思是一個小呼吸,每一個樂句又是幾個小呼吸連貫起來的大呼吸,整首音樂就是由無數個這樣的呼吸構成的。所謂“氣動則聲發”,在古箏演奏過程中,大臂、小臂、手腕、指尖等諸多部位通過聯合運動而產生了力,在配合氣息的上升下降的運籌下最終輸送到指尖。所以說,氣息的順暢決定了力的順暢,如果氣息通暢,力也通暢,演奏出的聲音就是松弛且有彈性的。反之,演奏出的聲音就是僵硬、干癟的。在調節好氣息的通暢程度之后,還要對氣息和力量進行控制,使之符合作品的演奏要求。
2.貫氣
指的是在古箏演奏中,全曲的氣息貫通,這是一種更為高級和復雜的呼吸方式,演奏者將各種不同程度的呼吸貫通一體,但是卻不露半點的拼接痕跡,整個作品呈現出一個暢通無阻的大起伏、大呼吸群。首先要求演奏者掌握正確的呼吸,在運氣時做到首尾貫通,上下貫通,為了保證樂句之間、段落之間的順暢連接和自由過渡,要求演奏者在動作和動作之間,手腕做弧線運行,以保證彈奏的流暢性和連貫性。其次是在掌握嫻熟的技巧與熟練演奏的基礎上,逐漸的做到“忘形以養氣”,即能熟練地演奏作品之后,將演奏過程中的技術、技巧都忘掉,沒有如何技術技巧負擔,不在拘泥于哪個音是否彈得準確,飽滿,而是有一種大局觀,有意識的予以放松和隨意,用一種“氣場”去演奏,追求一種“信手掂來”和“得心應手”的感覺。如在演奏《臨安遺恨》這首箏曲的第一段從開始至后8小節,為了表現出作品高昂、悲憤的情緒,需要強力度演奏作品,這時候就需要運用快速的深呼吸,屏氣凝神,將全部的力量積攢起來,通過手臂和腰部的力量貫穿手指,用強而有力的右手和弦與左手刮奏相結合的技法,生動的表達出作品主人公岳飛怒發沖冠的悲憤情緒,此時的面部表情要做到剛毅、淡定,但又有一種堅韌在其中。而在演奏運用輪抹技法表現出的岳飛殺敵、戰馬奔騰的樂段時,彈奏需要中等強度,這時呼吸要相對的淺一些,氣也要聚集的少一些,重點是這種飽滿氣息要通暢,使腰部力量、臂力、腕力、指尖力相配合,從而發出清脆、干凈的聲音,更好的表達出民族英雄岳飛率領將士浴血奮戰、保家衛國、奮勇殺敵的戰爭場面,這時的表情要做到激動、振奮,有一種始終不竭的動力在其中。
(二)古箏演奏中“韻”的表達
傳統的古箏演奏技法,按照古箏的構造,以箏碼為界,劃分成左右兩個演奏區域,左手活動于左側,以按弦為主,承擔樂音的潤飾;右手活動于右側,以彈弦為主,基本任務是取音,是旋律的骨干。古箏演奏中最美、最富有特色的技法就在于演奏中對于左手按音技巧的運用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特有韻味。一個音,特別是句尾音,常常被分為“音頭”、 “音頸”、“音腹”、“音尾”,經過演奏者的細致刻畫,產生獨特的神情和韻味。“韻”的表現蘊含著人的秉賦、性格、感情、氣質、格調、心理積淀、文化傳承等等豐富的內涵。箏藝中的“韻味”和“神情”不僅有賴于演奏者的技術水平,更主要的是取決于演奏者的文化藝術修養和生活體驗的深度與廣度。箏樂風韻獨特,個性鮮明,奠定了其在民族音樂中的地位,是其它固定音階樂器所不能取代的。有了演奏技術做手段,是否能達到“韻”的境界關鍵在于運用手段的能力了。所以音樂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的培養在形成“韻”的過程中就顯得至關重要。
1.音樂感知能力
所謂音樂感知能力,就是聽什么,如何聽的問題,對于古箏演奏者來說聽的內容既要廣又要專,所謂的廣,即古、今、中、外都要有所涉獵。至于聽的要“專”,指的是要專門、專心的去聽,拿著樂譜安靜的坐下來,對著音像資料逐行逐行的,一個樂句一個樂句地聽,聽結構、聽樂段、聽樂句,聽呼吸、聽強弱處理,要反復聽,古箏演奏中“技”與“韻”的融合,有重點地聽,有針對性的去聽。
2.音樂想象力
只有內心充滿想象力的人,演奏出的作品才具有豐富的音樂表情和細致入微的感情。比如演奏《漁舟唱晚》這首耳熟能詳的經典曲目時,尤其是演奏它的快板段過程中,我們可以找到一種泛舟水面的畫面感,還可以感受到微風拂面的觸感、水面泛起漣漪的視覺感、小船劃行的動感等等,只要勤于動用各個感覺器官,演奏中的想象力也就會越來越豐富,演奏也會變得越來越有趣味,音樂更有內涵。
3.音樂理解能力
即運用理性思維對音樂作品進行審美認識和評價的能力,音樂理解能力是文化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文化修養又在很大的程度上決定著音樂理解能力所達到的水平。沒有文化修養做前提是很難理解音樂作品的思想內涵與境界的。所以要通過不斷地學習,增強自身的文化修養,提高自身的音樂理解能力。
4.在演奏中注重形體動作對于韻味的表達
雖然音樂是演奏的最終目的,但演奏帶給我們的視覺審美也是不容忽視的。當演奏者用手、腕、臂乃至整個身體共同的協調運動來表現音樂時,演奏狀態應該是和諧的具有美感和韻味的。比如《漁舟唱晚》的第一個音“3”的演奏,我們可以分三步去做,先是上半身做放松的沉落預備動作,然后隨著手撥動“3”弦音做前半拍提的動作,當手隨著呼吸緩緩地做上升運動時,我們的上半身也開始做提的動作,在達到半拍的時值時,手和上半身開始回落,依然是受呼吸的控制緩緩地作弧線運動。這時你會發現那個音符活了,不再感覺音樂節拍的冗長和緩慢,也不再感覺手停在空中不知所措,一切都達到了一種和諧狀態。
四、結語
綜上所述,如何讓古箏保持傳統風格,讓現代箏不失自身獨有的韻味,一直是演奏者孜孜以求的目標。這個目標匯集到一起就是“氣韻”的境界,這是是我國古箏藝術的精華所在,也是未來我們古箏藝術發展的方向。
要使古箏健康地發展,應以繼承為先,著重研究箏樂各流派的不同音韻,取長補短,互相滲透,并充實能增強箏表現力的新技法,這樣的創新才能源于傳統,高于傳統,氣韻依然,也唯有如此才能永遠不會被鋼琴等固定音階樂器所取代,永遠充滿了個性和迷人的魅力。
參考文獻:
[1]王中山著.古箏曲集[M].濟南:山東文化音像出版社,1998.
[2]王運.近十年來古箏左手演奏技術的發展與創新研究[J].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4(02).
[3]華箏.箏樂之魂的魅力——古箏教學散論[J].藝術百家,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