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言
初識袁小良老師,是在讀研期間,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的開幕式上。傳統戲曲的雅致和安靜,在一字一句間滲透到每個人的心底,這是戲曲本來的樣子,也是大家心目中傳統曲藝的樣子。然而待到袁老師上臺,一剎那間,場上呈現出了別樣天地,琵琶三弦、搖滾熱舞、帥哥美人,真正花團錦簇,滿場生輝。觀眾看得如癡如醉,直呼“男神”,而于當年第一次看這樣演出的我而言,完全是顛覆性的震撼,耳邊是吳儂軟語的妙不可言,腦子里不停蹦出的字眼是:這是評彈,這居然是評彈!
真的,這是評彈,袁小良老師獨創的搖滾評彈。這樣的創新,于他而言,是信手拈來,而這樣信手拈來的背后,是扎實的評彈功力以及一長串讓人炫目的身份和經歷:出生在評彈家庭,父母是五十年前有著“浙江老虎,袁馬響檔”之稱的袁逸良、馬小君雙檔,他說噱彈唱演俱佳,編寫導主持皆能,自創流派“小良調”。更不必說榮獲中國曲藝牡丹獎、文華獎表演獎、法國巴黎盧浮金獎和多次為中外國家元首演出并得到基辛格、比爾·蓋茨等世界名人的贊賞及李嵐清同志的親筆題詞等殊榮了。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到了“一萬個小時理論”,即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按比例計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而我在和袁老師的交談以及查詢資料的過程中,不停地感嘆,袁老師在評彈上的付出何止一萬個小時!舉個簡單的例子,袁老師作為在多家雜志報紙上開設評彈專欄的第一人,盡管自嘲是“平生不會動筆,才會說書,便害寫書”,然而《小良評彈》這個專欄一寫就是十年,不僅保持了“無退稿、無刪改、無延時”的記錄,更是吸引了無數粉絲,為很多對評彈“只聞其名未見其詳”的讀者提供了一杯最地道的蘇州碧螺春茶,讀來曲詞生動,品來余香滿口。寫文字的人都知道,寫作不難,難的是堅持。十年如一日講述“小良牌”蘇州故事,得著名漫畫家范其恢老師配100多幅漫畫,得朱寅泉先生、張繼馨先生、馬伯樂先生寫序言題書名,最終結集成《吳袁吳故》這本妙不可言的書。要知道,這幾位老先生都是八九十歲高齡,這樣為一個后輩盡心盡力,可見袁老師素日為人,無愧于“其德足以昭其馨香”的評價。是的,社會上對藝術家的評語常用“德藝雙馨”這個稱呼。所謂德,我想不僅僅是指對待藝術要嚴謹要認真,更指獲得成就身處高位之后的謙虛好學,不忘初心。而這些,在袁老師身上可以真真切切感受到。之前筆者提到袁老師自創了“小良調”,要知道,自創流派可是了不得的大事,就好似武俠小說中門派開山鼻祖一般,是王重陽這種只在口口相傳中出現的一代傳奇,真是藝人一輩子的榮耀,可以拿出來大書特書。然而對待此事,袁老師只是表示,自己是得到了太多前輩的指導和影響,結合自己嗓音特點,按照書中人物,再借鑒了自幼喜愛的京劇老生馬派唱腔和當前的流行音樂曲調,加以揉合,有了點自己的特色。因為他想的是作為演員,必須要做到最好,要傳承要發展,才無愧于自己吃的這碗飯,而對于創造流派這樣的名頭,他從未刻意想過。
水到渠成,厚積薄發,這樣的詞語形容袁老師的藝術生涯是恰如其分的。浮華世界,學藝術的太多太多了,可是能夠鉆研和堅持一門藝術到底的就少了,能夠在前人基礎之上有所創新的更少,能夠有所創新且自成一家的少之又少,能夠成家后依然不斷跨界、創新、傳承和發展的就是鳳毛麟角,而這鳳毛麟角之中,袁老師是當之無愧的翹楚。2014年袁老師拿到了中國曲藝最高獎“牡丹獎表演獎”,獲獎作品是新編短篇彈詞《約會》。袁小良和王瑾這對著名的“評彈伉儷”用全新的表演方式,用扎實經典與人物混為一體又鮮明獨特的唱腔,用相當地道的蘇州話、英語、普通話和四川話不露痕跡惟妙惟肖演繹了中國留學生和英國女朋友。很多人如第一次看袁老師表演時的我一樣,震驚了,震撼了,他們也沒想到原來傳統曲藝而且是主旋律愛國題材的作品可以如此有趣,如此貼近生活,如此有生命力。
很多人都說袁小良老師“花頭經太多”。這樣“花頭經”的背后,是不斷學習和創新的過程,更是真正把評彈作為自己生命一部分的信念。袁老師,每天除了要處理繁忙的工作,更需要日日琴不離手曲不離口,幾乎是想想就覺得非常人所能及,更何況傳承和創新這樣的大事。
記得梅蘭芳說過:戲曲改革講究移步不換形。 “移步”就是改革發展,“不換形”不是指表層的形態而是指戲曲的本質形態不能變,只有這樣,才能保留戲曲藝術的精髓及其獨特的藝術特征。其實傳統的曲藝在現在一直處于一個很尷尬的狀況,一方面要保留古典精神和美學形態,一方面要在審慎的變異中尋求與現代人的情感溝通。如果因循守舊,就會在傳播方面有極大的局限,無法吸引到年輕的觀眾;如果盲目改革和創新,只會有熱鬧,而沒有傳承。如何建立在吸取前輩的藝術精華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和創新,是一個看似簡單,但實則舉輕若重的事情。小良老師做到了,且做得出彩。他堅持將評彈的魂和創新的表演形式相結合,堅持在社會精英和大中小學生甚至幼兒園中傳承評彈藝術。因為他堅信只有打動了年輕人,讓年輕人看到好的傳統藝術,讓年輕人懂得這樣的好,才能夠真正做到傳承。
著名作家馮驥才曾作詩一首贈小良老師:“彈如風弄竹,唱似水過石,說乃花滿地,只怪我來遲?!蔽业谝淮慰吹竭@首詩的時候,有一種會心一笑的感覺,是同為“良粉”的那種懂得,也忍不住想說馮先生一句,還不遲,幸好聽到了袁老師的評彈,否則真是人生一大憾事。而對于我們這些評彈粉絲而言,能和袁老師共同看著這姑蘇城的姹紫嫣紅開遍,能在讀書時就聆聽到中國最美的聲音,能夠對吳文化有這樣親切鮮活的了解,能夠將袁老師口中的蘇州傳遞給更多的人,能夠告訴別人,傳統曲藝可以很古典也很時尚,我們,何其有幸。
《禮記·大學》中第一句話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所謂止于至善,即達到最完美的境界。而對于小良老師,生而為評彈,真正止于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