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勝
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唱月琴,是四川曲藝中具有鮮明個性的曲種之一,同時也是中華曲藝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演唱形式多樣,多由女演員一人表演,琵琶、二胡、竹鼓、檀板等樂器為演唱者伴奏。其中竹鼓是四川清音獨具特色的伴奏樂器,表演時右手擊竹鼓,左手擊檀板,自擊自唱。
四川清音的曲目相當豐富,傳統的有《尼姑下山》《秋江》《黛玉焚稿》《放風箏》等,現代的諸如《布谷鳥兒咕咕叫》《六月六》《趕花會》等。眾多的經典曲目,眾彩紛呈,無一不是膾炙人口的佳作。
許多年來,由于前輩大師的辛勤耕耘,四川清音不但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歡,而且走出國門,成為了中華文化對外交流的重要使者。早在1957年,清音大師李月秋代表新中國參加了在莫斯科舉行的第六屆世界青年合唱聯歡節,她演唱的四川清音《小放風箏》獲得了金質獎章;清音名家程永玲,先后多次到奧地利、加拿大、美國、南斯拉夫等國家訪問演出;2013年,重慶四川清音青年表演藝術家劉靚靚又帶著《布谷鳥兒咕咕叫》隨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了俄羅斯。這些都有力地說明了四川清音是中華曲藝的瑰寶。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時代和社會呼喚四川清音的創新發展。筆者身為一名基層曲藝工作者,多年來致力于四川清音的創作,在幾十年的學習和創作實踐中,經歷了失敗,也收獲了成功,在這一過程中積累了些許感悟。下面以兩個原創作品為例,就如何把握曲藝本質特征創新發展,談談個人淺見。
首先我談一談少兒清音《開學第一天》這個作品。震驚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讓四川人民受災慘重。但是,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抗震救災和一場史無前例的災后重建,贏得了全世界的稱贊,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面對大災大難,面對大情大愛,作為災區的一員,筆者總想用文藝作品表現這種抗震救災精神、表達災區人民對黨和全國人民的由衷感恩之情。當時,各類形式的藝術作品應運而生,鋪天蓋地。為了另辟蹊徑,我與詞作家秦淵先生決定用四川清音來演繹,而且由少年兒童來表演,以童話的形式來折射現實生活。
很快,秦淵先生寫出了《開學第一天》的唱詞。全詞共分為四個段落:上學路上(快板)、災難來臨(數板)、災后重建(慢板)、感恩之心(快板)。根據詞的結構,我思索著音樂的主題、結構和個性表達,特別注重把握四川清音的本質特征,大膽借鑒西洋曲式中復三部曲式的結構,并與中國民族調式有機結合,兼顧少兒的嗓音特色、演唱音域等特性,有意識地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旋律的發展和創新。
“上學路上”我采用了四川清音中的〔鮮花調〕元素,并對其調式稍微加工,將其傳統的曲牌稍加改編,使其更加歡快明亮容易演唱;同時我還在句式中加入了適當的“哈哈腔”,以增加趣味,目的就是為了充分地展現出少年兒童活潑向上的特點,使得音樂形象生趣盎然、活靈活現。
“災難來臨”我定位為一段激烈的情緒。在描寫山崩地裂、天搖地動的地震情節時,我在清音傳統旋法的基礎上,借鑒并大量的使用了極富戲劇情節的“搖板”,情緒是緊張地、急促地。這一點,我格外注意到了與之前歡快的主題音樂形成鮮明的對比?!皳u板”中我安排了一段戲劇式的講白,主要是為了表達在萬分緊急的情況下,人們緊張有序地疏散互救、逃離危險的情景。在四川清音中對四川方言的運用上,我堅持不簡單機械,不隨心大意,而是根據整個作品情緒變化,努力做到“無痕跡”變化,以把握住作品整體情緒和基調,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聲腔的調整。
“災后重建”我定位為慢板段落,目的是為了讓那濃濃的、厚厚的、深深的人間大愛,能夠充分有效地展現出來。為此,我特意安排了清音曲牌〔奪子〕來表達學生們對老師無限的哀思之情。由于音樂情緒發展的需要,在創作中,為了襯托接下來主題再現時的歡樂,我有意識地在這一段的旋法上進行了稍微抑制,正所謂“若欲揚之,必先抑之”。同時,在作曲時,我適當地使用了現代音樂作曲技法中“變化重復”如“換頭合尾”等技巧,層層蓄積能量,為主題再現做好準備。
“感恩之心”無疑是整個作品的主題表達段落。在作曲處理上,我在上一段落鋪陳的基礎上,再一次進行“情感釋放”,即本段落的前半部分,我安排了富有曲藝音樂特點的“數板”,讓人們在聽覺上感到“如釋重負”。音樂上已經完成“蹲下”,現在該“起跳”了?!捌鹛钡囊魳芬廊皇恰蝉r花調〕,使這一音樂主題高潮再現,借此來呼應主題,使整個作品渾然一體。雖然同樣是〔鮮花調〕曲牌,但是在新的詞句平仄中,切不可簡單機械地套用。這是與一般歌曲創作中旋法安排有著明顯區別的,也是曲藝音樂特別講究的本質特點,尤其四川清音這樣有著特殊格調的曲種就更要注意。這樣才不至于“詞不搭調”,才不至于讓詞曲各行其是。
另外,在本首作品中,我刻意地縮寫了傳統清音中習慣性的大幅度行腔、拖腔、轉腔等演唱技巧,主要是考慮到少年兒童演唱此類技巧難度太大,故而根據情況適當地作了簡化。
如果說《開學第一天》是以敘事為主的清音作品,那么我與秦淵先生創作的另一個作品《中華醫藥》則主要是借物抒情,該作品主要是歌頌我國悠久的中醫中藥文化,歌頌偉大的中華文明。
借物抒情同樣是四川清音所擅長的。但《中華醫藥》較《開學第一天》有著明顯的區別:首先是演唱者的不同,《中華醫藥》這個作品是由清音名家程永玲的弟子、巴中籍知名的清音演唱家施敏女士來演繹的,是一首成年人演唱的作品;其次是該作品不敘事,不敘事的作品,對作曲家的要求更高,能否在音樂上打動人心,是作曲家必須面對的考驗。
這個作品在詞意的表達上既大氣磅礴又入微入細。如開頭第一句:“五千年的歷史長河,是一碗飄香的中藥。”這是一句用極大的意象和極小的意象相結合的比喻句,這種“極大”與“極小”所形成的大距離的聯系,營造了一種獨特的藝術意境,使人聞之心潮涌動。為寫好第一句,我用了大跳進的音型和大跨度的旋律來配合詞意,力求先聲奪人、扣人心弦,使人一聽就不得不心生同樣的澎湃之情,從而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接下來的段落是對中醫中藥文明歷史的娓娓道來。雖不“敘事”,但在作曲中,我將它處理為“敘述”。這種敘述,也是為后面主題遞進的表達做鋪陳。根據詞意,作品共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中華醫藥能治病、中華醫藥能治心、中華醫藥能治國。我在音樂的譜寫中,緊緊抓住清音行腔的細節變化,從“治病、治心、治國”三個相遞進,同時又緊密相連的三層立意上著手,音樂也是逐步發展到高潮。其中,我采用了如民族調式當中的“角調式”和“宮調式”,同時借鑒了西洋作曲技法中的變化模進、離調等手法對作品加以規整,使得其更具章法。
我在這首作品中用了大段的“哈哈腔”和“舌尖彈音”以及“數板”,這些都為了彰顯出四川清音的特色和別具一格的音樂格調。但同時為了更好地展現出四川清音的藝術魅力,我又對傳統的技巧加以修飾和提升,如:作品后部分的“舌尖彈音”,為了使其更具技巧性,就使用了密集的十六分音符的模進音型,且一氣呵成,從而令作品更具魅力。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華醫藥》中,我與詞作者還借鑒了相聲表演藝術中的特殊技巧——貫口,這一突破性的創新,又使得該作品錦上添花,更加惹人喜愛。
整體上講,《開學第一天》和《中華醫藥》用傳統的清音曲牌為基調,再用現代音樂寫作技法加以規整和修飾。既保留了傳統的味道,又賦予了時代的新韻;既保留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又賦予了適當的創新發展。這兩個作品算是成功了,都獲得國家級大獎,既得到了業內專家的認可,也為人民群眾所喜愛。
總之,我在進行四川清音的音樂創作中,真切地感受到,曲藝創作既要把握曲藝的本質特征,又要有適當的創新發展,完全墨守成規,就會與社會和時代脫節;完全“西洋技法”,就會失去曲藝本真。只有兩者相結合,在傳承上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曲藝才有出路。一只手拽住“傳統,一只手伸向“未來”,出發點就是“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