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博
“我從河南商丘的演出現場來領獎,也是帶著為基層群眾演出后的興奮心情來領獎的。從基層到殿堂,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那是根、是魂。”這是10月16日在中國曲協舉辦的“德藝兼修 擔當使命:加強曲藝界行風建設”座談會上,剛剛獲得中國曲藝最高獎——牡丹獎的河南墜子演員陳梅生代表獲獎演員發言時說的一番話。
陳梅生,中共黨員,國家一級演員,現任河南歌舞演藝集團曲藝團書記,中國曲協會員,中國曲協河南墜子藝術委員會委員,鄭州市曲協副主席,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南墜子代表性傳承人。雖然身兼數職,但是當你與她初次見面時,她只會爽朗地說一句:“我就是河南墜子演員陳梅生!”
一、文化熏陶,夢想成真
陳梅生出生于河南省舞陽縣,當時家鄉經濟發展雖然緩慢,但舞陽悠久的歷史文化在她少年的心靈深處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在其童年時代,家鄉的曲藝藝術就非常盛行,她耳聞目睹,愈加喜歡,夢想著有一天能夠登上舞臺演唱。她是家中的長女,爸爸媽媽雖然都是老實本分的農民,卻并不保守,允許孩子們發揮本性、自由成長。父母為了讓她出去長長見識,少年時的陳梅生在北京當軍醫的舅舅家生活了將近一年。一年的北京生活,開闊了這個農村小姑娘的眼界,使她幼小的心靈插上了飛翔的翅膀。
回到家鄉不久,縣里招收廣播員,在北京生活了一年又富有語言天賦的陳梅生,憑著嫻熟的普通話入選了。那時 ,縣城大街上一度整天飄蕩著她的聲音,這種緊張卻有趣的生活令她興奮,她向往在更多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華。這時候機會又來了,縣文化館成立曲藝培訓班,招收了一批河南墜子學員,陳梅生也在火熱報名的隊伍中,這就是自己小時候聽過的曲藝藝術啊,而且更優美更流暢更精致,她一下子就愛上了這門藝術。
培訓班結束后,她隨班里學員下鄉實習演出,唱小段、報幕,這個機敏活潑的女孩很受老師們喜愛。1986年3月在縣文化館老師的幫助下,她有幸參加了趙錚老師在河南省戲校舉辦的曲藝班,得到了河南墜子一代大家趙錚的親自教授,趙老師希望她報考省藝校,做自己的學生。陳梅生1986年參加高考,恰逢中國北方曲藝學校(天津)到河南招生,她不出所料被曲校優先錄取,圓了童年的夢想。從此,她開始了人生的轉折,走上了曲藝這條路。
每每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陳梅生的心情總是難以平靜,她說:“1986年,省藝校和北方曲校都考上了,我上哪個呢?考慮再三,還是決定去天津上學,那里能開眼界見世面啊。天津臨近首都北京,中國北方曲藝學校又是文化部直屬院校,這些對于當時的我,一個農村孩子的吸 引力太大了。特別是來招生的趙俊杰校長,他帶著和藹的笑容,用親切的河南口音侃侃而談,也讓我堅定了求學天津的想法?!?/p>
二、巧遇恩師,刻苦學習
1986年秋天,陳梅生成為中國北方曲藝學?!伴L篇書專業”的首屆學生,專攻河南墜子長書專業,與她同習墜子大書的還有開封的李愛紅和南陽的徐來香。入校后巧遇受聘擔任河南墜子大書教師的著名河南墜子表演藝術家、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南墜子代表性傳承人劉宗琴先生,三姐妹初見劉老師,激動興奮的心情難以言表,因為劉老師是久負盛名的河南墜子藝術家,她們在家鄉時就久仰其大名,萬分崇拜,如今自己能跟從 先生學藝,得其言傳身教,真可謂榮幸之至。
劉宗琴演唱的中路墜子唱腔熱情奔放、豪邁大氣,旋律跌宕起伏、婉轉動聽,給陳梅生提供了很好的學習機會,為此,她在學習上狠下功夫。陳梅生這樣回憶她的曲校生涯:“那時老師對學生要求嚴格并以身作則,帶領我們每天練早功、做早課、繞口令、使簡板,夏練三伏、冬練三九,基礎功課從不放松。而每次劉老師要‘會課的時候,自己都要起個大早,跑到學校附近的水上公園‘加班練嗓子、背段子、溜嘴皮、練簡板,生怕表現不好受到老師的批評。上課時劉老師總是特別嚴肅認真,每一句白、每一句唱、每一個氣息運用她都會給我們反復地示范。正是因為學藝之初這種嚴格的要求,所以直到我已中年的今天,無論是在舞臺上還是教學中,我都不敢麻痹大意,從不放松對自己的標準,嚴格嚴肅嚴謹,已經成為了我的習慣?!?/p>
為了讓學生吸取不同藝術流派的精華,北方曲校的領導、老師費盡苦心,廣聘名師,與劉宗琴老師同時受騁的還有安徽的河南墜子代表人物呂明琴先生。陳梅生姐妹三人有幸得到兩位名家親傳,各自都打下了深厚的藝術基礎。同時,天津藝術名家云集,更使她開闊了藝術視野,受到了潛移默化的熏陶。
在校期間,陳梅生學習了劉宗琴老師的大書代表作《楊家將》,1990年畢業后分配到了河南省曲藝團成為了一名河南墜子演員。得益于長期跟隨在劉老師身邊建立起來的深厚師生情、母女情,她又隨老師學習了中篇《李逵奪魚》《李自成》等經典作品。那時候劉老師身體已經大不如前,但是仍然像在學校時一樣嚴肅認真。老師教學不應付,學生學習更是不敢含糊,那段時期的學習對陳梅生的藝術是一個極大的提升。
三、熱愛曲藝,不懈追求
成長之路從來不會一帆風順,不經磨難又怎能功德圓滿?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傳統文化出現滑坡,全國各地戲曲、曲藝藝術團體都不景氣。當時陳梅生剛剛進入省曲藝團,她滿以為自己在劉老師身邊,近水樓臺,可以進一步鉆研老師的藝術,并在舞臺實踐中積累經驗,不斷進步。不想演出市場蕭條,藝術建設空缺,更為嚴重的是河南墜子沒有市場,單位幾乎沒什么演出。一時間,茫然惶惑讓陳梅生不知何去何從,卻又不能原地不動聽天由命,她只好轉而參演當時盛行的相聲、小品,并且參加了一些影視劇的拍攝。
參演小品、相聲現場效果熱烈,拍攝影視劇個人收入增加,但是那份從十幾歲起就深埋在心中的墜子情緣卻總是揮之不去,性格爽朗的陳梅生一度消沉黯然;幸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她逐漸成熟,堅信幾百年傳下來的中國人自己的好東西不會就此中斷,反而是有一天藝術復蘇卻無人承續才是最可怕的?!翱刹荒茉谖覀冞@代人手里斷了檔??!”猝然心驚之后,是快速調整心態,此后她注重總結每一場演出,對比“白口”與“唱活”的不同處理方式,時刻為河南墜子做積累。她的心血沒有白費,當她再一次拿起心愛的簡板,伴隨著悠揚的墜胡曲聲唱起墜子時,竟然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她現在雖然以演唱短段為主,卻能融入墜子大書的藝術手法,她的表演既有劉宗琴先生激昂奔放、深沉大度的風格,又有呂明琴先生優美流暢、俏麗清新的特色,同時富有華麗端莊、爽朗明快的個人氣質。
四、兼收并蓄,傳承發展
陳梅生最大的特點是在演出中注重秉承老一輩藝術家的優良傳統,她作為河南墜子省級傳承人,能夠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做到了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多年來陳梅生虛心向老一輩藝術家學習、請教、探討,大膽嘗試創新,不斷掌握了一些新的演出技巧,豐富了自己的演出形式,提高了自己的演出水平。她不但表演傳統優秀曲目,還表演了一批具有時代特色的優秀曲目,頂著市場的壓力,為河南墜子的復興傾心盡力,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她有一位支持、愛護她的好丈夫,而且還得到了曲藝音樂家、墜胡演奏家楊慶林,墜胡演奏家陳勝利、鄭要偉,曲藝作家李廣宇、張守振、楊妤婕等人的通力支持,推出了《夜明珠傳奇》《司馬遷》《說古道今唱中州》《出征》《中原美》《姐妹花》《少林緣》《盜仙草》等一大批墜子新作品,并多次在國 家級、省級比賽中獲獎,其中《姐妹花》《出征》《楊家將》《中原美》等被中央電視臺《曲苑雜談》欄目錄播。2009年,陳梅生成功舉辦了河南墜子個人專場演唱會,并出版了個人專輯《梅花綻放中原美》。2014年春節,她參加了河南文化藝術團赴臺灣演出,成功地將河南墜子帶到了寶島臺灣,并受到了臺灣同胞的喜愛。
近年來,她作為國家一級演員、省級非遺傳承人,倍感肩頭擔子沉重;她虛心學習,不斷加強自身藝術修養,在大、中、小學開辦講座,普及河南墜子藝術。赴臺灣演出回來后她去看望恩師,一向端莊沉靜甚至有些嚴厲的老太太激動地對自己的學生說:“梅生我謝謝你,謝謝你把咱們河南墜子帶到臺灣,讓臺灣同胞也知道咱們的好東西?!标惷飞敃r流下了眼淚,她知道老師對自己有著多么深切的期望,也知道她展示的不僅是河南墜子的新成就,更重要的是向世人詮釋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河南墜子藝術的文化心聲。
五、觀眾至上,勇于擔當
作為河南省歌舞演藝集團曲藝團書記,陳梅生在工作中積極貫徹習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倡導“敬重舞臺,服務大眾”,開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在舞臺藝術到基層惠民演出中,作為一名老黨員、老演員,陳梅生不僅在業務上給予青年人大力幫助,更對他們做人做事嚴格要求,并且身體力行、以身作則。走進基層演出的間隙,她積極組織全體演職人員到紅二十五軍革命根據地和焦裕祿紀念館等地參觀學習,并與全體黨員交流共同寫出心得體會,還多次組織青年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學習習總書記講話和《中國曲藝工作者行為守則》,讓大家認識到曲藝工作者不僅要在創作表演上追求卓越,也要在思想道德修養上追求卓越,增強道德判斷,強化人格修為,擔當起“舉精神旗幟、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的崇高使命。
陳梅生總是說:“我是農民的女兒,我知道基層百姓多么需要文化生活?!闭驗槿绱耍貏e愿意下鄉演出。在一次去位于嵩山北麓的鞏義地區的站街鎮柏茂村走基層演出中,通往村里的唯一一條小路由于前幾日的強降水導致一段主路被沖垮,演員們乘坐的大巴完全無法通行。面臨演還是撤的兩難境地,他們沒有放棄,想到當地十里八村百姓期盼的眼神,答案只有一個:演!陳梅生和全體演職員一起在泥濘的路上墊磚撒土,使沉重的舞臺設備車蟻行于一面是土丘,一面是溝壑的山間彎道,演職員們手拿肩扛著服裝道具徒步前行,熱心的村民聞訊后也來幫忙……幾公里的路竟然走了兩個多小時。當他們到達目的地才發現演出現場在一塊狹窄的陡坡上,艱苦的環境絲毫沒有影響他們演出的決心,大家眾志成城,用精彩的表演回報當地百姓的熱情與幫助,鄉親們用最樸實真摯的掌聲和叫好聲表達了對演職員們的感謝與尊重。
近年來,在踐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舞臺藝術到基層惠民演出中,陳梅生帶著她的河南墜子走進全省多個鄉鎮、廠礦企業、部隊、學校,演出千余場,受到了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與一致好評?!拔覀優橛^眾獻上精彩的表演,觀眾檢驗監督著我們的文藝作品,用這種方式促進我們提高藝術水平,更好地為觀眾服務,這已成為我們藝術水平發展進步的一種良性循環。而且演出的同時還鍛煉了我們的隊伍,增加了青年演員的舞臺實踐,豐富了經驗,促進了藝術水平的提升。”陳梅生說。
六、不忘初心,堅守理想
2016年,第九屆中國曲藝牡丹獎賽事開始,陳梅生毫不猶豫決定再次參賽,連最好的姐妹都勸她慎重,“你早已是國家一級演員、非遺傳承人、團領導,干嘛非得參加這個比賽呢,萬一落選多沒面子。”陳梅生卻爽快地回答:“比賽評獎落選是常事,沒什么丟面子的;全國同行齊聚一堂,交流切磋,對于促進曲藝事業發展大有好處。墜子的發源地是河南,我要在全國的舞臺上把河南本土的墜子展示給大家。”
為了紀念去世一年的恩師劉宗琴先生,陳梅生選擇了恩師的代表作、長篇大書《楊家將》選回《砸御匾》一折,以此向老師致敬,這也是她自小就跟劉老師學唱的曲目。她以深沉大氣的演唱、莊諧相宜的說表以及大書特有的敘事說理、抒情描景、塑造人物、烘托氣氛的藝術手法征服了評委和觀眾,一舉獲得牡丹獎表演獎。
在頒獎晚會后的“德藝兼修、擔當使命:加強曲藝界行風建設座談會”上,陳梅生代表獲獎演員發言:“唯有繼續努力,方能不辱使命。以不忘初心、堅守理想、弘揚民族文化為己任,謳歌全新的偉大時代,做黨和人民需要的曲藝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