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
《速度與激情7》由山詹姆斯·溫導演,保羅·沃克、范·迪塞爾等著名演員主演的賽車系列動作片,2015年4月3日在美國首映。2015年4月12日在中國內地上映。《速度與激情7》不僅在全球取得了令人稱贊的票房,并且在中國更是刷新了國內電影票房的新紀錄。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15年5月10日,該部電影已經突破了24億元的收入,上映當天就接近4億元的電影票房。截至2015年5月13日,通過百度搜索關鍵詞“速度與激情7”已達到809萬,百度指數在電影《速度與激情7》上映的第二天4月13日達到了145.7萬的巔峰數值。截至2015年5月12日,百度指數保持在19萬以上。《速度與激情7》的各項指標一次次刷新著各種記錄。因此,重點從幾個方面對《速度與激情7》進行分析,總結新媒體的運作形式。
一、 制作內容進行情緒的渲染
社交媒體(Social Media)也叫社會化媒體,是一種允許人們撰寫、評價、討論、分享和互相交流溝通的網站和技術。每一位注冊的用戶都可以將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進行發表。目前人們廣泛使用的社交工具包括論壇、、微博、社交網站和博客等等。社交媒體的最大特點就是內容的多樣化,每一位用戶都可以生成信息、交流信息和傳播信息。在信息碎片化和過載化的時代中,內容為主則顯得更加的重要。因此,在互聯網平臺中想要創造出更好的傳播效果,就要在廣大用戶的觀看習慣上下功夫。
現在的電影作品在進行傳播時,已經打破了原來的自說自話的形式,在情感層面,更加受到人們的關注,對觀眾的情感進行攻擊,引起大家的關注和激發人們的好奇心。在《速度與激情7》上映的一個月前,互聯上隨處可以搜索到和《速度與激情7》相關的新聞和資訊,當然,有一部分是網友用戶的貢獻,但是也少不了《速度與激情7》環球影視官方和宣傳團隊所進行的大肆宣揚。但即便是官方發布的資訊,也必須符合廣大網絡用戶的觀看習慣,如紀念保羅·沃克為主的內容發布,宣傳這是男主角最后的銀幕作品,由此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制作出符合網友用戶風格和口味的觀影指導,從側面揭示出電影的主要看點,從對《速度與激情》一到六部的精彩回顧,大大的抒發系列電影的情懷,此外,在《速度與激情7》上映之后,結合廣大網友的觀影體驗,及時地發布有關《速度與激情7》的綜合性系列文章,在文章中融合《速度與激情7》中的經典對話,在互聯網范圍營造出一種《速度與激情7》洶洶來襲的氛圍,并且吸引觀看過《速度與激情》系列電影的觀眾或者沒有觀看過《速度與激情》系列的觀眾走進電影院。[1]此外,其宣傳團隊傳播《如果<速度與激情7>在中國拍攝,將會怎樣》等一系列的主題文章,由于國內的人口基數很龐大,此類文章獲得了驚人的轉載量和傳播速度。如《如果<速度與激情7>在中國拍攝》在百度搜素中高達40多萬條,在微博、、論壇、博客等平臺上也達到了數百萬級的閱讀量和轉載量。驚人的傳播速度和傳播范圍,引起了廣泛網友的共鳴。
二、 將、微博作為主陣地,多平臺進行情緒渲染
據百度指數的不完全統計,年齡段在20-40歲的人群,大概占電影總關注人數的80%左右,互聯網平臺的使用也正是靠這類人群的廣泛使用才逐漸的活躍起來。在選擇網絡平臺宣傳《速度與激情7》時,選擇了用戶人群活躍、用戶量大、用戶黏性高的和微博作為主要的傳播陣地。多數的資訊信息和活動都是從和微博這兩個平臺發起的。以內容對用戶進行情感的引導,從而帶動觀眾對影片的關注度和喜愛度。
電影官方發布資訊的同時,也借助和微博平臺對信息進行傳播和轉載,讓傳播速度和傳播范圍急劇擴大。據數據資料統計,截至2015年5月14日,新浪微博平臺上與“速度與激情7”有關的內容高達2000萬條,電影的官方微博粉絲關注突破了13萬的關注量,新浪微博的微指數也在電影上映的第一天達到了26萬的高峰值。和《速度與激情7》有關的內容逐漸的登上微博的熱搜榜。
和微博平臺具有較強的傳播力量和傳播速度,論壇和貼吧等則更適合對內容進行討論和深化主題,可以帶動網友的情緒。借助這些新媒體平臺對《速度與激情7》的內容進行深度解讀后的大范圍傳播,如《如果<速7>發生在上海》等內容,《絕不放慢速度,寧愿粉身碎骨》——保羅·沃克熱愛速度卻不激情的一幕,這種類型的內容可以大大的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從而進行深入的探討。電影制片方通過網友之手將信息進行不斷的加工和再次的傳播。從而達到了大范圍的傳播效果,帶動觀眾的觀影情緒。
三、 線上線下的互動活動
使用互聯網作為信息傳播的平臺,其傳播效果受到商家的一直青睞。但是如何才能通過線上的活動帶動線上的銷售,這是大部分商家關注的話題。《速度與激情7》同樣也是如此,采用線上和線下一把抓的互動宣傳,才能創造出令人震驚的票房數字。
在《速度與激情7》的信息傳播方面,不能只關注電影本身所含有的內容,更為重要的是將《速度與激情7》系列的電影情懷,以及對男主角保羅·沃克的緬懷和懷念,從而將電影本身延伸到線下活動中去,通過線上的大規模傳播,積極鼓勵觀眾走進電影院,觀看電影。與此同時,充分的借助線上的熱度,發起各種主題活動,鼓勵大家在觀影結束后通過線上平臺對電影進行分享和點評,引發再一次的傳播熱浪,再次帶動更多的觀眾進入實體影院觀影。如此這樣,線上和線下的相互結合,才實現了電影大范圍的傳播和售票聯動的模式。
我們可以從《速度與激情7》的票房和口碑的雙豐收來看,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信息傳遞和傳播已經成為新時代宣傳電影的標配。媒體形式的改變和媒體內容的改變,是否對電影本身的發行和宣傳帶來一定程度上的正面影響?這個我們不敢妄下定論。但不可否認的是,和《速度與激情7》類似的傳播模式和高口碑的電影內容,必將會給傳統電影的宣傳帶來很大的沖擊和挑戰。從《失戀33天》的成功傳播再到2015年《速度與激情7》的票房神話,我們應該思考新媒體的營銷模式會給我們帶來什么影響和沖擊。[2]充分地運用新媒體的營銷模式,我國的電影宣傳模式在一步步的探索中逐漸完善,向著更加多樣化、全面化的方向發展。
四、“超媒體”電影營銷模式
在拍攝《速度與激情7》的期間,主演保羅·沃克意外離開,讓原本正常拍攝的電影一度停滯不前,但是劇組對突發狀況所采取的措施,這個事件本身就吸引了更加多的人來關注電影的進展,表現最為活躍的就是在社交工具上人們廣泛的談論和關注電影的發展變化。最終《速度與激情7》獲得記錄性的票房和其所衍生的一系列故事性、話題性,和營銷團隊所使用的“超媒體”是無法分割的。
想要更加了解“超媒體”營銷模式,就要知道何為“超媒體”(hypermedia)。最開始“超媒體”只是作為一個技術詞匯出現,后來逐漸的被人們認為是“超文本”(hypertext)的衍生,也就是將多種非線性的介質進行整合和應用的技術。但是在全球化3.0、工業4.0等新時代背景之下,“超媒體不再是新產品、新技術的代名詞,而是一種新的商業思維模式:一是否具備新媒體意識,二商品是否具有針對用戶的媒體服務”。在這種商業模式的思維指導下,商家需要重視客戶的個人需求,在用戶和商品體驗之間所產生的情感關系和服務關系。
2013年11月,電影《速度與激情7》拍攝的間隙,主演保羅·沃克去朋友的車行試駕,一起乘坐的保時捷跑車突然失控撞上了路邊的欄桿所引發爆炸,造成了保羅·沃克的意外死亡。保羅·沃克的離開給電影的正常拍攝造成了很大的阻礙,劇組拍攝工作一度暫停,大家都在糾結如何將《速度與激情7》的拍攝工作進行到底時,世界人民都開始緬懷保羅·沃克,就連沒有看過《速度與激情》系列電影的人都是知道了保羅·沃克的去世。就在這樣的情況下,《速度與激情7》的制作方和營銷團隊發現了商機--對“保羅·沃克的去世”進行營銷。想要將《速度與激情7》成功的營銷出去,就必須讓關注持續的對保羅·沃克進行關注和緬懷。如何處理保羅·沃克剩下的戲份,是《速度與激情7》拍攝的重點工作,制作方為了照顧觀眾和尊重觀眾的情緒,決定讓保羅·沃克“復活”重新出現在銀幕上,讓保羅·沃克自己跟大家道別。制作方找來保羅·沃克的兩個弟弟柯迪和迎勒作為他的替身,通過CG技術制作虛擬表情和臉部模型,與此同時大范圍的搜集保羅·沃克的聲音,在柯迪和迎勒的大力幫助和配合下,最終完成了整個影片中布萊恩的配音,真正意義上的實現了沃克的復活。
制作方采用高科技手段讓保羅·沃克重新回到了熒幕上,但是電影的拍攝完成距離上映還有很長一段時間,觀眾們對保羅·沃克緬懷的感情逐漸的削弱,慢慢地開始忘卻,想要再次的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讓《速度與激情7》成為熱賣電影,還是需要走原來的路子,激起觀眾們對保羅·沃克的緬懷和關注。因此,在電影上映之前,網絡上不斷的出現各種《速度與激情7》的宣傳片,尤其是提前引入眼簾的是《速度與激情7》片尾曲《See You Again》,MV中出現了前幾部中布萊恩青澀的臉龐,感人的畫面和精湛的演技慢慢的將15年的回憶拉扯出來,營造一個傷感的氛圍,將傷感的情緒推向最高點。片尾曲已經曝光,迅速在朋友圈、QQ、微博、論壇等平臺上大范圍的傳播和轉載,一部分“激速粉”聽著音樂看著視頻就開始痛哭流淚。僅僅曝光一個MV就產生這么大的影響,由此可以見得《速度與激情7》上映之后票房肯定一路飆升。
結語
電影《速度與激情7》創下了票房之最,主要是靠其營銷手段,成功地抓住了觀眾的心理,或者說是抓住了時機。在當今這個社會,利益無處不在,人們逐漸認識到自己獲得了什么或者體驗到了什么。電影的營銷,需要引起觀眾的注意,激發觀眾心理的好奇心,鼓勵觀眾走進電影院并且融入電影中去。在數字媒體的廣泛應用下,“超媒體”電影營銷的手段只是讓一個電影具有品牌的特質,進行營銷,進行大范圍、擴散性的傳播。不再像傳統媒體的營銷方式一樣,只是對觀眾的視覺和聽覺進行滲透,新媒體是對觀眾的每一個細胞都在滲透,尤其是人物情感的滲透。
參考文獻:
[1]紫萱.由《速度與激情》探索好萊塢電影的高票房秘密[J].中國電影市場,2015(6):24-29.
[2]徐紅.“合資引進”、技術“狂歡”與青年亞文化——《速度與激情7》的市場與文化思考[J].當代電影,2015(8):12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