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東糧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著名的美國經典電影。該片講述了20世紀40年代波特蘭銀行副總裁安迪因為被冤枉殺死了妻子和她的情人,而被押解到肖申克監獄。他一生中經歷了妻子的出軌,見證了律師的陰險狡詐和監獄中獄警的殘暴與貪婪,但縱使面對這些丑惡的社會現象,他并沒有放棄自己崇高的基督信仰,一直對未來抱有希望,并最終成功逃離了肖申克監獄,完成了自我救贖。
一、 囚禁人性的現代監獄
(一)上帝在人性中缺位的思考
在西方文明史上,兩次世界大戰徹底摧毀了西方世界傳統的信仰觀和道德價值體系,尤其是西方現代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盲目崇尚工具理性,使得商品消費主義時代中的資本擴張和霸權正逐步將人性物化,吞噬著西方文明中傳統的人文精神。[1]在19世紀,德國哲學大師尼采就驚呼“上帝死了”,社會文明的現代性徹底扼殺了被另一位德國大哲康德看作是作為道德假設面而存在的基督教上帝。當上帝從西方世界的人性中缺位,就造成了嚴重的人文危機:人性沒有信仰力量的支撐,愈發孤獨,尋找不到存在的意義,沒有上帝作為道德假設面的束縛,人性中罪惡和生活中的功利性被無限放大。[2]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全篇電影在敘事上不斷暗喻對上帝缺位這一主題的思考。例如,在鏡頭里時常可以看到的基督教經典《圣經》和人物角色脫口而出的圣經臺詞,尤其是主人公安迪在準備逃脫之前,給典獄長諾頓在《圣經》封面上的留言:“救贖之道,就在其中。”這句話對于電影主題的突出,有著極其深刻的意義。
(二)肖申克監獄中的人性思考
電影里的肖申克監獄,在電影全篇敘事中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象征符號,象征著上帝缺位的西方現代性對人性的囚禁。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以主人公安迪為代表的人性中至善的一面與人性至惡的一面在監獄中的搏斗。然而,為了讓肖申克監獄能夠成為具有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性監獄,能象征出現代西方文明中人性的異化和傳達出呼喚人文精神的思想,電影的原著小說作者斯蒂芬金就刻意設計出了大反派諾頓和主人公安迪這兩個都信奉上帝卻對立的角色。首先說諾頓,作為肖申克監獄的典獄長,他信仰上帝,信奉《圣經》,每當新的犯人來到肖申克監獄,他都會以牧師的口吻告訴他們:“把心靈交給上帝,把軀體交給我。”在他與主人公安迪進行第一次對話的電影情節中,甚至可以看到他能熟記《圣經》中的每一個章節,正是這樣一個非常信仰上帝的人,卻對自己的手下濫用職權、毆打犯人視而不見,甚至為了能夠讓安迪永遠留在監獄為自己所收的黑錢做假賬,他居然殺死了愿意上法庭證明安迪是無辜入獄的湯米。由此可見,原著作者將這樣一個邪惡、對資本貪婪的人設計成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其實是對現實世界中某些罪惡人性的諷刺。[3]諾頓代表著西方資本主世界中不計后果、不擇手段的功利主義者,他們在行為上早已歪曲了自己對上帝的信仰,他們的人性和對上帝的信仰都早已被現代性異化,他們的出現意味著傳統價值觀中至善的人文精神的沒落,而唯利是圖的工具理性卻大行其道。
而主人公安迪,卻是一個真正意義上信仰上帝的虔誠信徒,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一直恪守著自己的善良,當他被冤枉來到肖申克監獄,他并沒有變得消沉、甚至厭惡世道,即使被同性戀三姐妹侮辱了,他依然在監獄生活中保持樂觀的態度。正如安迪的好友瑞德所說,安迪的“步伐和談吐像個異類,他走路就像在公園中無憂無慮地漫步”,安迪還不斷通過自己的方式來幫助別人。例如,他在6年的時間內堅持每周向區議會寫信為獄友爭取福利,他還通過管理圖書館來鼓勵和幫助獄友學習并考取學歷。正是因為相信上帝,他一直對人生充滿希望,并向往著自由。當好友瑞德告訴他:“希望是沒用的,甚至能讓人發瘋。就像自殺的老布,他就是例子。”但安迪并沒有因此灰心,最終他用藏在《圣經》書頁中的小鐵錘通過將近20年的不懈努力,不可思議地挖掘出了逃生通道,打開了希望和自由之門。于是,安迪在后來的信中告訴瑞德:“希望是人最美好的、最善良的品質,只要不放棄,希望就在前面。”[4]在電影中,主人公安迪對上帝的堅信和對人生的希望,無疑是一場與肖申克監獄現代性的對抗,是信仰精神體系中的道德良知與現代性中人性貪婪和不擇手段功利性的對抗,更是對現代性、對人性奴役的對抗。但最終安迪勝利了,他逃獄成功并懲治了大反派諾頓,打破了肖申克這座現代監獄對人性的囚禁。
(三)救贖的思考
在基督教語境中,救贖是一個內涵豐富的宗教詞匯,具有很強的人道主義精神。《圣經》中上帝告訴自己的信徒,要想得到救贖就必須虔誠地信仰上帝。在現代的西方文化語境中,救贖的一種深層內涵是指人們內心里只要堅持對自由的追求,就能完成自我救贖。再結合這部電影的名稱和內容來看,顯然電影里的救贖主題完全契合了這兩種文化語境,突出強調信仰的力量。主人公安迪就帶著一種自我救贖精神和救贖他人的基督徒博愛精神走進了肖申克監獄。安迪雖然是被冤枉的,沒有殺死自己的妻子和她的情人,但是他還是對妻子的遭遇感到愧疚,在與好友瑞德的一次對話中,可以看到他責備自己在生活中忽略了妻子,所以妻子才會出軌。他認為妻子最終的死也正是源于自己在生活中對她的漠不關心,因此他認為自己有罪,這也是他淡定地接受牢獄之災的一個重要原因,他要把自己的牢獄生涯當做是對自己以往罪過的救贖。[5]在牢獄中,他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善良把充滿混亂的、暴力的監獄變成了一個文明的秩序場合,讓監獄充滿了友情,讓犯人們始終保持著對生活和生命的希望,并教會犯人通過在圖書館學習來充實心靈,學會完成對自我的救贖。在安迪對自我的救贖和對別人的救贖過程中,電影里有一個畫面特別令人印象深刻:安迪在圖書館找到了一張《費列羅的婚禮》的唱片后,他馬上關緊房門,打開監獄大喇叭來播放這張唱片。而后他躺在椅子上安靜地享受著音樂給心靈帶來的美好和自由,同時當音樂在大喇叭中傳出,廣場上的犯人們全被震撼到了,監獄的陰郁氛圍一掃而空。雖然他們聽不懂唱的是什么,但能感受到音樂給人帶來的那種愉悅,因此全都在聚精會神地聽著。這時,典獄長諾頓出現了,他憤怒地敲打著房門,要求安迪關掉喇叭,但安迪卻故意把聲音開到更大,最終安迪被罰了30天禁閉。后來當他被放出來,在與犯人們的對話中可以看到,他對此并不后悔,他相信音樂的魅力能撫慰犯人們被奴役的心靈,能喚起他們心中至善的品質,最終讓他們明白肖申克監獄只能囚禁軀體,卻無法囚禁人的靈魂,以此來完成對自我和對他人的救贖。電影原著作者在敘事中特意設計這一幕顯然也有著特別的用意,因為純粹的音樂是人文精神領域的文化形式,作為一種意識形態,音樂中優美的音律是至真、至善、至美的體現,因此,有西方學者說音樂是上帝的語言,是一種普世的價值觀。于是,可以看出《費列羅的婚禮》的出場,以及它在影片中所展現出的心靈效果,都是對上帝救贖之道的體現,并通過暗喻告訴現代世界的人們,只有堅守信仰價值體系中至善的品質,才能完成現代人的救贖,打破現代性對人性的囚禁。
二、 一座由權力體系構筑的現代監獄
(一)對權力體系現代監獄的思考
法國著名哲學家福柯曾對權力在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社會生活中的運作有過精妙剖析,權力被他視為一種網絡關系,無處不在。而權力的策略形成了人文知識,因此人文知識與權力之間便出現了一種巧妙的關系:人文知識在權力機制中產生,人文知識首先是為了保護每個個體的生存權,并對生存的世界加以理解,并根據這種理解的實踐活動來生成現代人的生存策略。[6]知識分子總會付諸努力,將蘊含著自由意識和道德價值的知識區域與權力運作的知識區域嚴格地劃分開來,并希冀純粹的人文知識體系能打破權力知識體系的統治和壓迫。對于現代資本世界權力對人性的奴役,福柯還特地用一座圓形監獄進行比喻,肖申克監獄就是這樣一座由權力體系構筑的現代監獄。在電影中,當肖申克監獄第一次全景式地出現在畫面中,它高大又森嚴壁壘的圍墻結構和密集的崗哨就給人造成一種陰郁的感覺。在這座監獄中,權力的操作者是以諾頓為代表的獄警人員,他們對犯人們進行全方面、不受時空局限的監控。甚至到了夜晚,當每個犯人被限制在狹小的空間內,權力的監控者卻仍然能通過鐵柵欄,讓他們的軀體完全暴露在自己的視界中。通過這樣的監控,幾乎所有的犯人都被體制化了,心靈被徹底奴役。例如獄中的犯人老布在坐了50多年的牢獄后,當他得知自己快要出獄,因為害怕自己不習慣外面的世界,他試圖想通過殺死獄友,而留在監獄中。最終他雖然出獄了,但還是因為不適應而選擇了自殺。這就如犯人瑞德所說:“起初你會恨監獄生活,而后你卻習慣了它,到最后你就不能沒有它。”由此可見,現代西方世界權力體系構筑的現代監獄對人性的控制已經到了一個極端,人性被監獄成功塑形,遭受權力的不斷監控與奴役,現代監獄里的犯人們只能活在狹窄的高墻之內,他們甚至已經找不到望向外面世界的自由窗口。
(二)對現代監獄破壞者的思考
當肖申克監獄中的犯人們被一一馴服,都慢慢學會接受壓抑、無奈的獄中生活時,主人公安迪卻沒有放棄,他試圖要成為這座由權力體系構筑的現代監獄的破壞者。[7]在這部影片中,安迪的身份不僅僅是一個虔誠的擁有普世價值觀的基督徒,他還是一個高級知識分子,這位曾經的銀行家在監獄里成功地展示了自己的金融知識、地理知識等等,可見他是西方世界典型的精英知識分子的代表。在美國社會學大師貝爾看來,只有像安迪這樣的知識精英才能洞察權力的機制和運作過程,并能夠不受權力的制約,讓自己在被奴役中獲救,甚至掌權。這里所謂的掌權并非是說獲得政治權力,而是指在某些社會區域中對社會中的個體產生一定影響。主人公安迪在監獄中通過自己掌握的知識為典獄長諾頓洗黑錢,從而享受到了特權,幫助犯人們學習,又為他贏得了犯人們的尊重和情誼,這些都是他在監獄中對個體產生的影響。正是這些影響,最后成為了他運作權力的籌碼,幫助他逃獄成功。當然,安迪的牢獄經歷也印證了福柯的思想——以安迪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在西方世界權力系統的統治、約束中,憑借自己的智性和堅持人文精神的自由意識,最終成功地破壞了由權力體系構筑的現代監獄,并獲得了自己的人文話語權,讓自己成為了體現人文價值的典范。
結語
總而言之,這部電影在敘事上通過臺詞、鏡頭畫面和故事情節建立起了一個復雜又精細的暗喻系統。在這個系統中,肖申克監獄是一座人性與權力相互交織而成的現代監獄,該片通過敘述它對人性的囚禁和主人公對它的破壞,傳達出一種對現代西方文明世界中人的生存狀態的思考,并強烈地彰顯著信仰價值體系下人文精神的魅力。
參考文獻:
[1]趙耀.異化世界下個體自由之路[D].海口:海南大學,2011.
[2]周憲.福柯話語理論批判[J].文藝理論研究,2013(1):121-129.
[3]余易達.福柯的空間權力辯證法:語境、內容及意義[D].蘇州:蘇州大學,2014.
[4]張麗麗,呂娜,田海燕.電影《肖申克的救贖》映射的美國核心價值觀[J].青年文學家,2013(5):229.
[5][6]楊欣璐.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的多模態話語分析[D].蘭州:蘭州理工大學,2013.
[7]羅丹.救贖·毀滅·死亡[D].成都:四川外國語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