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轟轟烈烈的金曲獎結束了。幾家歡喜幾家愁,有爆冷成為最大贏家的草東、陪跑N次終于拿下歌王的方大同、繼續坐板凳的林宥嘉......
不過整場頒獎禮下來,最讓果醬君印象深刻的不是任何一位獲獎者,而是一位故人:張雨生。
今年是張雨生逝世20周年的日子,這屆的金曲獎設了特別貢獻獎來向他致敬。
作為引言人的陶晶瑩剛上臺,便忍不住落淚:“今天要來講一講張雨生的故事,回憶起第一次見到張雨生,是在1986年,跟現在一樣的夏天,算一算已經30年了。”
開口的《天天想你》清唱就讓所有人直起雞皮疙瘩,張惠妹帶來了一段組曲緬懷自己的恩師。大屏幕不斷浮現出張雨生的生前舊照,幾度哽咽的阿妹忍著淚水完成了整段表演。
雖然阿妹已經不是20年前那個活力四射的少女,如今的她看上去甚至有些發福,但是感性起來依舊哭的像個孩子。這不是她最完美的一次表演,但卻是最打動人心的。
隨后,張雨生的母親和弟弟上臺領獎,張媽媽顫顫巍巍的雙手拿起稿子,用并不流利的普通話致辭:“他是家里的長子,從小乖、聽話,孝順父母,是弟弟妹妹的好哥哥,我們很舍不得。”
“19年前,張爸爸幫他代領最佳唱片獎,沒想到,我還能幫他代領最佳貢獻獎。我多希望他能自己從臺下到臺上領獎。他的一生雖然短暫,謝謝那么多朋友傳唱他的歌曲,延續他的音樂生命。”
一晃,張雨生已經離開我們20年了。1997年的那場突如其來車禍成為了所有歌迷永遠難以抹去的傷痛。
但就像阿妹說的那樣,屬于他的榮耀,永遠都不嫌晚,跟著他的音樂一樣永恒。
1988年,張雨生憑借《我的未來不是夢》一炮而紅。清亮高亢的嗓音、振奮人心的歌詞,所有人記住了這個帶著眼鏡看上去有些矮小的年輕人。
同年,發行的專輯《天天想你》銷售量超過30萬張,專輯同名歌曲也成為他的代表作之一,后來許多歌手都曾翻唱過。
1992年,他推出了專輯《大海》再度風靡華語樂壇。至今,那首《大海》都排在各大KTV必點歌曲榜單前列。然而,當時如日中天的他并不滿足于此,開始從一名歌手轉型走向創作人。
兩年后,張雨生發行了創作專輯《卡拉ok·臺北·我》,所有歌曲都是自己的創作,并以樂團Live方式表現。
這是一張被譽為領先華語樂壇至少10年的專輯,將張雨生的詞曲才華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搖滾、爵士、布魯斯等等風格都在專輯中一一體現,而且每首歌的編曲都多變豐富。
然而在當時卻是一張被冠名為另類的唱片,不被大眾所接受,銷量也是極為慘淡。這張《卡拉ok·臺北·我》放在今天來看,依舊是一張十分前衛的高水準之作。
1995年,張雨生把工作重心轉移至幕后,成為了一名制作人,這一年他遇到了張惠妹。
當時只有23歲的阿妹是一家酒吧的駐唱。在連續聽了1個月她的歌聲之后,張雨生決定收她為徒。
事實證明,兩人的合作可以用所向披靡來形容。
1996年,張惠妹發行首張專輯《姐妹》出道,張雨生擔當專輯制作人,其中為她量身打造的主打歌《姐妹》席卷了整個華語樂壇。這張專輯在臺灣銷售108萬張,打破了當年的唱片銷售紀錄。
隔年推出的第二張專輯《badboy》再次轟動,連續蟬聯IFPI唱片銷售冠軍九周,圈臺灣累計銷售136萬張、全亞洲達600萬張,成為臺灣女歌手最高銷售紀錄。這兩張專輯也奠定了阿妹后來的歌后地位。
張雨生曾經說過:“狀況與變數終會過去,唯有作品會留下來。那些用心、那些靈光閃動瞬間的驚喜會不斷帶給后繼的人希望。”
音樂倘若源自心靈,不過誠實而已。張雨生這短短十年的音樂歷程,就像一場美麗的煙火,在最燦爛的時候永別星空。
再過20年,我們依然會記得這個帶著眼鏡的天才少年,從未忘卻。
微博搜索并關注【搖滾客Rocker】,觀看更多張雨生現場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