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經典音樂,筆耕原創評論
喜歡音樂的你,請加個關注吧
廣東歌壇作為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的肇始發端,是華語樂壇的一段燦爛樂章。改革開放至今,廣東歌壇浮沉40載,走過了一段過山車式的興衰歷程。流行音樂在廣東的崛起,與廣東在中國的改革開放當中獨領風騷是一致的,這里被稱為內地流行音樂的延安
這里誕生出第一支內地流行樂隊,成立第一家非官辦唱片公司,錄制第一張個人專輯,舉辦第一場個人演唱會,拍攝第一支音樂mv,率先將藝人簽約制引入內地歌壇,最早興起“包裝”明星的概念,對于內地原創流行音樂的推廣,廣東歌壇更是居功至偉。
風起云涌的廣東歌壇作為內地流行音樂先驅,從這里走出來的歌手和創作人曾經撐起國內流行市場的半壁江山。此前,筆者和大家一起回顧了廣東歌壇歷經的興衰沉浮,今天,我們繼續回顧曾經在這里活躍過的流行歌手。
一言以蔽之,廣東歌壇的興衰變遷,就是一部內地流行樂壇中心由南至北的轉戰史,也是一場大規模的流行歌手遷移史。80年代末90年代初,這里匯集了來自各地的優秀人才,90年代中后期,隨著大環境的轉變,缺乏“根”意識的外地歌手紛紛離巢北上,廣東樂壇曾經的輝煌成了過往記憶。
70年代茶座樂隊
70年代末,“音樂茶座”作為新興的時髦消遣場所開始出現在廣州的賓館酒店,這種場所隨之孵化出一批“茶座樂隊”,他們以翻唱各種港臺、歐美流行歌曲為主。其中的紫羅蘭輕音樂隊作為全國首支電聲樂隊脫穎而出。
更為重要的是,紫羅蘭樂隊在當時的翻唱氛圍中,首開演唱原創歌曲的風氣,《星湖蕩舟》成為內地第一首原創粵語流行歌,在當時一眾翻唱港臺知名歌曲的包圍圈中,依然受到歡迎。
80年代模仿歌手
“音樂茶座”同時還捧紅了一批模仿歌手,他們以翻唱某個特定歌手的歌曲而聞名,譬如:廣州劉文正—呂念祖、廣州鄧麗君—劉欣如、廣州羅文—李華勇,他們都是當年廣東歌壇第一批走紅的模仿歌手。
呂念祖不僅模仿劉文正惟妙惟肖,他還在85年春晚上憑借一曲《萬里長城永不倒》成為80年代家喻戶曉的歌星,也是廣東歌壇中第一個登上春晚的歌手,90年代轉型做主持人,隨后走上仕途,2012年,呂念祖因肺癌去世。
粵劇團出身的李華勇模仿羅文的《小李飛刀》《獅子山下》《青春永常在》等歌曲名聲大噪,中唱廣州分公司成立之后,首先為他推出《廣州羅文——李華勇》的專輯,這也是改革開放之后,內地發行的第一張唱片專輯。
劉欣如早期模仿鄧麗君成名,獲封廣東鄧麗君,隨后轉變曲風開始模仿當年在香港大紅大紫的天后梅艷芳,以勁歌熱舞和百變形象示人,在80年代最風光的時候遠渡重洋,移民美國。
80年代中期,廣東樂壇的唱片工業體系已經初具規模,聯合當地各大媒體開始舉辦唱歌比賽,以呂念祖、李華勇、劉欣如為代表的第一批模仿歌手憑借豐富的舞臺經驗,成了最初一批唱歌比賽的受益人。
原創歌手的推廣
隨著市場秩序的初步建立,廣東歌壇不安于翻唱港臺流行歌曲,開始積極培育自己的原創力量,結束了內地當年一首好歌半個樂壇都在傳唱的局面,開啟了內地原創流行音樂的紀元。
廣東歌壇對于原創歌曲的探索歷程中,有兩位歌手的名字尤為重要,程琳和陳汝佳。
程琳是那個時代最當紅的歌手,一曲《信天游》讓內地在80年代中后葉刮起了“西北風”, 這股風潮直接帶動內地流行音樂的第一次創作高峰,自此,原創歌曲開始成為歌壇主流,唱“口水歌”的時代宣布終結。
陳汝佳作為廣東本土出身的歌手,堪稱內地第一代“優質偶像”,他是《晚秋》《彎彎的月亮》等諸多名曲的首唱者,對原創歌曲的推動功不可沒,開啟了廣東樂壇的輝煌時代。令人遺憾的是,感性的陳汝佳在事業頂點選擇急流勇退,而重返歌壇的時候早已變了天,最終英年早逝。
90年代的造星運動
進入90年代,歌手的簽約包裝制在廣東大行其道,“新時代”、“太平洋”、“白天鵝”和“中唱廣州”是本土最具代表性的四大唱片公司,在唱片界的“四大天王”帶頭垂范之下,風起云涌的造星運動拉開序幕。
“新時代”簽約毛寧、楊鈺瑩、林依輪、周冰倩;“太平洋”簽約甘蘋、光頭李進、陳星;“白天鵝”簽約高林生、劉小鈺、蘇倩;“中唱廣州”旗下則有李春波、陳明、林萍等人。這批歌手的出現,成為內地流行樂壇從“草莽時代”過渡到“產業時代”的一道分水嶺。
“新時代”先后捧紅毛寧和楊鈺瑩之后,機不可失的把兩位最當紅歌手,“捆綁”成“金童玉女”的綜合工程,毛寧的英俊帥氣、楊鈺瑩的清純甜美,是90年代初的兩大“攬粉”殺器,一時間“毛楊”組合紅遍全國各地的大型晚會,這對金童玉女的偶像組合,也是內地造星史上的標桿之作。
如今電視上還可以偶爾看到林依輪的身影,不過大多數時候他都以帶著圍裙的廚子形象示人,偶爾也會一展歌喉唱他20年前的《愛情鳥》。周冰倩早在1991年就發行了《真的好想你》,但直到時隔5年之后的央視元宵晚會,這首歌才真正流行起來。
“太平洋”在當年走的是“出門人”曲風,90年代初全國范圍內掀起第一波離鄉打工潮,“出門人”的歌反映打工族的思鄉之情,所以在當年很有市場。甘萍的《大哥你好嗎》,光頭李進的《你在他鄉還好嗎》,陳星《流浪歌》,這些“出門人”歌曲,都曾火遍大街小巷。
“白天鵝”的首位簽約歌手是高林生,一曲《牽掛你的人是我》唱至婦孺皆知,甚至連歌名都成為風靡一時的都市流行語。此后唱片公司模仿“金童玉女”的套路,安排他與唱過《真心真意謝謝你》的女歌手劉小鈺合作,兩人的對唱專輯也有著可觀的銷量。
“中唱廣州”旗下,李春波自己創作并且演唱的《小芳》和《一封家書》,更是成為歷史回音。因為《小芳》這首歌,內地樂壇衍生出“都市民謠”的概念,與之相對應的,則是源自北方派系的“校園民謠”。陳明憑借《寂寞讓我如此美麗》等一系列作品獲封“南國歌后”,時有“北那英南陳明”一說。
90年代中葉北京歌壇發力,廣州作為內地樂壇龍頭翹楚的位置被取代,內地流行音樂的中心從有“延安”之稱的廣州,轉移至北京,大批歌手和音樂人選擇北上淘金,廣東歌壇進入寒潮期。
網絡歌曲時代
千禧年之后,廣東歌壇憑借網絡歌曲在一片蕭條的大環境打了一場翻身仗。前有楊臣剛的《老鼠愛大米》開山辟路,為網絡歌曲的繁榮鋪平道路,后有鳳凰傳奇的《月亮之上》接力爆發,還有鄭源、劉嘉亮、王強等一票創作屬性的歌手紛紛亮相,似乎讓人看到了重振廣東歌壇的一線曙光。
2004年之后,廣東歌壇操盤網絡歌手與無線運營商的合作堪稱經典案例,把網絡歌曲炒到甚囂塵上,但是這種模式被主流歌壇有意無意的拒之門外,幾經沉淀之后,網絡歌手們最終難掩頹勢,成了廣東歌壇的最后一抹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