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起跑線”到底在哪?這卻是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問題。
你若是把“起跑線”設在了“更衣室”,那恐怕孩子就連換“運動服”的時間都沒有了,這樣跑下來速度也快不到哪里去。而當我們討論早教是否有必要的時候,就涉及到“起跑線”定在哪的問題,而負責畫出這條起跑線的其實是家長。
從這個角度說,早教當然有必要,甚至從孩子在娘胎里開始就有必要,只是要明確一點:早教的對象不僅僅是孩子,更重要的是家長——無論是銷售對象,還是教育對象都是如此。
早教重心 更在于“教家長”
真正花了時間和心力去陪伴孩子的家長都會漸漸發現,跟孩子玩絕對算是一項技能,跟孩子長時間地一起玩更是高技術含量的活兒,例如解讀君能在一個小時之內碼完以下這篇文字,但絕對不敢保證能保證跟孩子一起高質量玩耍一小時。
有人說,早教不僅沒必要,還會給孩子過多壓力。其實,這根本是個偽問題,早教又不是補習班,也不用考試,對孩子來說無非就是這爬爬,那跳跳,聽聽音樂跳跳舞,哪里來的壓力呢?恐怕,更多的是對家長的壓力(包括財力、精力和時間),動輒上百元一個小時的課程,自然不是所有家庭都能負擔的,而更困難的還在于,家長能在孩子上課的時候不玩手機,而是在課堂上仔細觀察,怎樣跟孩子玩,并且在回家以后還能將“偷師”的內容學以致用,那家長的早教效果就算是達到了。
實際上,早教從來就不是為了讓家長更省心,恰恰相反,當孩子學的東西多了,接觸面廣了,你要陪著一起學的時間和東西不就更多了嗎?舉個例子,孩子愛上了音樂,你以后不得鋼琴唱歌舞蹈樣樣上給TA續著學嗎?愛上了體育,你不得陪TA打球跑步氣喘吁吁嗎?愛上了地理,你難道不帶著TA穿州過省、周游列國嗎?要想省心,擺一臺電視或者IPAD在孩子面前就行,何必在此討論早教云云呢?
科學評估早教效果 目前尚不可能
除了不要期望更省心省力以外,也不要期望小朋友能成為別人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什么6個月就學會爬、8個月學會走、一歲自己吃飯之類的,這都是對早教的不合理期待,就算實現了又如何呢?你是擔心小朋友以后不會跑不會跳,還是不會吃飯?這些事情早兩個月實現并沒有什么值得炫耀的。
也不要期待小朋友會在早教中心變成天才,天才還是蠢材,這幾乎完全是父母決定的,所以當你見到什么開發右腦之類的課程就想把孩子變成數學家,看到什么藝術陶冶的課程就想把孩子變成莫扎特李云迪,那還是算了吧。
實際上,要驗證孩子的早教效果是不太可能的。首先是影響因子太多,其次是研究樣本太少,早教在中國出現的時間尚短,最早那幾批接受早教的孩子最終發展成什么樣現在還不好說呢。早教,就像周星馳和朱茵在《大話西游》里的演繹:想到了開頭卻沒想到結尾!
解讀君評論:
早教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是什么味道,但是你還是應該去嘗試,因為至少吃的過程是甜的,有時還能快速填飽肚子。至于孩子吃了是會“飛”還是會“肥”?其實主要是看家長的“能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