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爭是歷史的劊子手,它無情地充當了殺戮的理由。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是人類文明史中最難以磨滅的慘痛經(jīng)歷,它無情地斬殺了那些作為歷史的人質他們的家園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心靈。由法斯賓德導演的著名影片《莉莉瑪蓮》則是通過戰(zhàn)爭來表達反戰(zhàn)爭的電影文本,它講述了歌星維莉以一首《莉莉瑪蓮》之于戰(zhàn)爭的覺醒,讓人們體悟到戰(zhàn)爭帶來的破壞和悲哀。當音樂聲起,所有的戰(zhàn)爭戛然而止,人們靜靜地聆聽,似乎享受著這來自天籟的、關于拷問靈魂的《莉莉瑪蓮》。
法斯賓德全名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出生于1945年,逝于1982年,享年36歲。這位年輕的電影人才正好誕生于意大利新現(xiàn)實主義的開端,并且在1960年目睹了新德國電影的重生,并且成功成為了引領這一電影運動的電影人,被稱為新德國電影的心臟。法斯賓德的一生短暫,電影作品的產量卻極高。不管是法斯賓德女性三部曲《維羅妮卡福斯的欲望》、《莉莉瑪蓮》《馬利亞布勞恩的婚姻》,還是他的《愛比死更冷》、《德國之秋》、《水手奎萊爾》,似乎都傳達出對于人生的殘酷物語,他的作品中結合了激進的政治、激烈的社會批評,同時又飽含一顆炙熱、坦誠的心靈。
《莉莉瑪蓮》的故事講述的是在二戰(zhàn)期間,青年作曲家,猶太人羅伯特和德國歌女維莉相愛,而羅伯特的父親門得松卻設下圈套,讓維莉無法回到瑞士。留在德國的維莉只有靠唱歌維持生計。誰知道她的一首《莉莉瑪蓮》火遍了整個德國,街頭的大街小巷都彌漫著這一首《莉莉瑪蓮》,聽到廣播后的羅伯特,為了拯救留在德國的維莉,一個人來到德國,兩個年輕的人經(jīng)歷了分離終于緊緊相擁在一起,可他們卻沒有想到,危險正在悄悄地靠近,羅伯特被捕。維莉為了拯救羅伯特卻不幸地被關押在集中營,羅伯特用沖進了廣播電臺,告知他們維莉在集中營遇害,德國將士對維莉的歌聲也是懷戀不已,于是維里又重新登上了臺,重新演唱那一首《莉莉瑪蓮》。
電影的名字就是那一首歌曲的名字,然而當維莉在廣播中唱起動聽的《莉莉瑪蓮》,一瞬間所有戰(zhàn)爭的嘈雜和慘烈、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貧窮的、富有的,一切行走的人都靜下心來聆聽著一首《莉莉瑪蓮》,音樂無國界,也只有這一首講述路燈下小女孩的溫馨故事讓戰(zhàn)爭暫時停止了它慘烈的面貌,當所有的人類被喚醒內心深處的真情,他們似乎想起了自己美好的愛情故事、自己美麗的家鄉(xiāng)風光、對于世界和平的無止境向往。音樂聲停,一切又重新回到了起點,彌漫著的是夾雜著血腥與慘痛的味道,死亡正一步步侵襲這個世界。
人們說應該有戰(zhàn)爭,所以制造了槍煙炮火,來轟打自己的同胞手足。人們說應該有音樂,所以誕生了《莉莉瑪蓮》,人們體悟和平的珍貴和去面對死亡的恐懼、道德的考量。電影的結尾,維莉找到了羅伯特,他已經(jīng)成為了音樂指揮家,站在他身邊是他美麗的妻子,于是她只好匆匆離去。過去了就是過去了,就像戰(zhàn)爭總會過去,和平與希望總會到來,因為《莉莉瑪蓮》一直都在我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