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發育遲緩,是指在發育時期內,一般智力功能明顯低于同齡水平,同時伴有適應性行為缺陷。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早產兒應該按照糾正月齡進行評估。糾正月齡就是按照預產期來計算的月齡,即糾正月齡=當前日期-預產期
智力發育遲緩的原因
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發育的各種因素都可能導致智力發育遲緩,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遺傳因素:主要指由基因或染色體異常所致的神經系統發育不良、畸形。如苯丙酮尿癥、半乳糖血癥、唐氏綜合征、天使綜合征、小頭畸形等。
2、母體在妊娠期受到有害因素的影響:如感染病毒或弓形蟲,服用或接觸某些藥物及化學毒素、放射線,母孕期患有嚴重的全身性疾病,胎盤功能不良,母孕期長期焦慮、抑郁或遭受急性精神創傷,均有可能對胎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產生不良影響。
3、圍產期因素:如早產、低體重、分娩過程中造成腦損傷、核黃疸、新生兒低血糖腦損傷等。
4、出生后患病:如腦炎、腦膜炎、癲癇等。
5、環境和教育因素:孩子如果在出生以后缺乏母愛,在生后頭一年內感覺刺激很少,以后又缺乏教育,很可能發展為智能落后。而生活在良好的環境中又能接受早期教育的兒童,他們的發展水平通常比缺乏早期教育的兒童明顯要好。
智力發育遲緩的早期發現
發育里程碑落后:
2-3月齡不注視人臉,不注視自己的手;
3月齡不能逗笑,不會咿呀發聲;
6月齡不能區分親人和生人,不會主動伸手拿東西;
9月齡叫名字沒反應,不能語言動作聯系起來,如說“再見”,不會擺手或者說“抬腿”不懂得把腿抬起來等;
10-12月齡不會指認事物,問爸爸媽媽在哪里時,不懂得尋找,不能有意義或無意義發“爸爸”“媽媽”音;
18月齡不會模仿動作,如模仿拍娃娃睡覺,模仿給娃娃喝水等;
2-3歲不能用短語交流,不能理解簡單指令。
智力發育評估工具:
除了臨床觀察,我們還可以借助相關的評估工具,如0-6歲兒童神經心理發育量表,Gesell發育診斷量表, CDCC嬰孩子智能發育量表,韋氏兒童智力量表等。
需要注意的是,評估一個孩子是否智力發育遲緩,應該根據孩子的臨床表現,結合孩子的病史、相關檢查報告、養育環境等,綜合進行評估。
智力發育遲緩的早期干預
智力發育遲緩的干預原則:
1、遵循孩子的智力發育規律,以個體的智力發育里程碑為基礎,制定個體化的干預計劃。
2、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比如學習動作指令時,一開始可以先語言結合動作一起呈現,讓孩子模仿,慢慢地把動作去掉,光呈現語言,讓孩子理解語言指令,做出動作。難度較大的行為項目可以分解成一連串的細小行為項目,一個一個地教,再串起來。比如教孩子倒手,給寶寶一個兩邊有把手、便于抓握的玩具,可以先讓孩子一只手拿住玩具的一個把手,然后教寶寶另一只手也同時拿住玩具的另一個把手,然后再教寶寶把第一只手放下,由第二只手單獨拿住玩具。
3、能力泛化原則
早期干預還應該由點及線、及面,逐步擴展,進一步將能力泛化。比如認識一個小汽車,可以先告訴孩子這是小汽車,然后告訴他這是一個小汽車,這是紅色的小汽車,這是一個紅色的小汽車,這個小汽車有車燈……。再比如教孩子認識媽媽,一開始先教孩子認識媽媽這個人,然后教孩子認識視頻里的媽媽,然后教孩子認識相片里的媽媽。
4、及時反饋、積極鼓勵原則
在學習過程中或學習結束時,要給予孩子及時的反饋,讓孩子知道哪里做對了,哪里做錯了。及時強化,可以是物質的強化,也可以是精神強化。要多運用正強化,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養,也可以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
5、適度期望、重復教學
智力發育遲緩的孩子的學習能力較正常孩子的學習能力弱,所以我們不能期望同樣的學習時間,智力發育遲緩的孩子能夠取得跟正常孩子一樣的進步,我們要注意到孩子的一些細微的進步,并給予積極鼓勵,教學內容要反復多次地教,有時反復的次數可以是正常孩子教學次數的幾十倍甚至幾百倍。
智力發育遲緩的干預方法
根據孩子的智力發育里程碑,在豐富的環境中,進行有組織、有目的的教育活動,即利用觸覺、視覺、聽覺、運動的本體感覺和前庭平衡覺促進孩子的智能發育。教學的形式可以是一對一的教學、也可以是集體課的形式。
具體方法:
聽覺刺激:孩子最喜歡聽的就是媽媽溫柔的聲音,當孩子哭鬧煩躁的時候,媽媽溫柔的聲音往往能給孩子帶來安慰,所以,經常跟孩子說話、唱歌和放音樂,給孩子豐富、良好的聽覺刺激,能很好地舒緩孩子的緊張情緒,并且能讓孩子在愉快的情境中進行學習,對孩子以后語言、認知發育都有很好的幫助。
視覺刺激:給孩子看各種具有鮮亮色彩的東西,包括黑白卡片、彩色卡片、色彩鮮艷的玩具等,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多看人臉,當孩子注視人臉時,輕柔地跟孩子說話、唱歌,逗孩子笑等。
觸覺刺激:皮膚是人體最大的感覺器官,是神經系統的外在感受器。撫觸能充分利用這個身體最大的感覺器官,刺激分布在皮膚上的不同感受器,興奮中樞感受點,刺激神經細胞的形成及其與觸覺間的聯系,逐漸促進神經系統發育和智能形成。因此,撫觸能促進孩子的智力發育,尤其是情商的發育和提高。而用各種不同質地的東西對皮膚進行刺激,有助于幫助觸覺敏感的孩子進行脫敏。
前庭刺激:前庭系統是感覺系統之一,負責掌管人的平衡感,前庭覺和其他感覺系統的發展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如眼球的追視能力、專注力、閱讀力、音感能力、觸覺等。而語言的發展牽涉到視、聽、觸覺、以及嘴、舌、喉部、聲帶、腹部等的肌肉動作,都與前庭的平衡反射關聯在一起。所以當前庭系統發展不良時,孩子的語言發展會受到影響,而產生遲緩或障礙。可以通過柔和地搖晃、振蕩、翻轉、到處移動、忽上忽下、頭腳位置變換等方式進行前庭刺激。
社交行為訓練:人是有社會屬性的,每個人都是通過與他人的社會性交往進行學習的。從新生兒開始,孩子就有與人交流的需求及能力,比如喜歡看人臉,模仿人臉等。經典的社交行為游戲有:看鏡子、藏貓貓、模仿性游戲,如拍手表示歡迎,哄娃娃睡覺、給娃娃喂水等。要鼓勵孩子與外界環境和人接觸,注重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如用匙吃飯、用杯子喝水、學習脫襪子脫鞋、練習示意大小便,鼓勵孩子幫家長做一些簡單的家務活的,如收拾玩具、掃地、幫忙拿東西等。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可以促進自信心的發展,而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孩子不容易有抵觸心理,比較容易接受,而且有利于大運動、精細運動、認知、語言等全面的發展。
語言訓練:營造豐富的語言環境,多與孩子說話、當小嬰兒咿呀發聲時,可以模仿孩子發聲,以鼓勵孩子發音,達到交流應答的目的。經常叫孩子名字,說家中物品名稱,做什么都用語言描述出來。要用正常、完整的語句,清楚、正確地表達出來,語速不要太快,可以配合應景的表情或手勢等,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語言。比如當給孩子穿衣服的時候,可以說“現 在,媽 媽 要 給 寶 寶 穿 衣 服 了”,而不是說“穿衣衣、穿衣衣”,或者用手指著開來的汽車說“看,汽 車 來 了”,而不是說“車車來了”。引導孩子將語言與實物或動作聯系起來,比如孩子發“mama”的音時,要及時告訴孩子,”“我就是媽媽”、“媽媽愛你”等,讓孩子將“mama”這個發音跟”媽媽“這個人聯系起來;在分別的場景中,說“再見”,同時做揮手的動作;在迎客的場景中,說“歡迎”,同時做拍手的動作。這樣,就可以讓孩子把“再見”和揮手聯系起來,把“歡迎”和拍手聯系起來,同時也把相應的場景聯系起來。一定要在適宜的場景中教學,避免脫離場景的生硬刻板教學。如果不分場合,動不動就讓孩子像復讀機一樣,一味地叫媽媽,像復印機一樣,一味學習拍手,不僅不容易理解,而且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比如有的媽媽為了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名字,一天24小時,恨不得有20個小時在叫孩子名字,而且還只是單一的叫名字,后面沒有任何內容,弄得孩子很反感,也覺得很無聊,反應了幾次后,再也不反應了。正確的做法是在需要叫孩子名字的時候叫孩子名字,比如,“***,快看,媽媽在給你沖奶哦”,或者“**,媽媽回來了”。多給孩子講故事、說兒歌,教孩子指認書中圖畫和身體部位,不斷豐富詞匯,鼓勵孩子用語言表達需求和簡單對話,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孩子的能力不同,干預的要求也不一樣,有的僅僅要求生活自理,有的希望能夠擁有一技之長,還有的希望能和正常同齡兒一樣正常生活。在干預開始時應明確制定干預的階段目標和終極目標,在干預過程中,需要根據孩子的進步情況,及時修正目標。但是早期干預的最終目的都是讓孩子能夠獨自立于社會,并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社會職能。而在智力發育遲緩的早期干預中扮演最重要角色的就是家長,因為孩子更多的時間是在家中,而且孩子最后還是要回歸家庭,回歸社會的。干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家長應該認真學習教育的方法,并將這種方法泛化到生活中,在家庭生活中隨時隨地進行教育,這樣才能取得更快、更好的效果。
敬請關注寶籃貝貝兒童早期優化發展中心【寶籃貝貝】baolanbeibei也可關注www.baolanbb.com www.baolanbeib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