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究其一生,能夠感覺到最幸運的事情就是有一段美好的戀情以及幸福長久的家庭。有心理團隊曾經做過調研,擁有幸福婚姻的夫妻雙方比婚姻失敗的人幸福度以及平均壽命更高,并且子女的心理健康度以及家庭幸福度也同樣較高。婚姻的選擇并不能一眼看穿十年結果,有時候更像是一種賭博;但是,前期選擇時依然有一定的擇偶標準能夠甄別出那些能夠帶給我們更幸福長久婚姻的配偶類型。今天心理說的話題就是來看看五項決定婚姻質量的心理標準,對比一下,看之前你的擇偶標準是否正確呢?
世俗觀念下的各種擇偶標準
每個人理解的擇偶標準都不一樣,但是很少會有人從心理學角度去分析根本影響因素。
對于女人可能會有,物質基礎好、誠實可靠、永遠把你放到第一位;
對于男人可能會有,溫柔賢惠、長相美麗、會照顧家人;
以及其他物質、工作、家庭、興趣、價值觀等方面的因素,可以說,當我們面對婚姻選擇時,如何選擇,怎樣的標準,是擇偶前都或多或少都要關注的事情。不能說這些因素都不對,只是我們今天要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兩個人長久需要哪些要素;經過一些心理學家對擁有20年以上幸福度較高的婚姻的夫妻進行調研后,總結了以下這五種擇偶標準,它們可以說是決定婚姻長久的關鍵因素。
長久幸福的婚姻最終回歸到良好的人格特質
首先,我們用“五項人格標準”來進行性格方面的分類,這五項人格標準可以說是決定一個人事業、生活態度以及矛盾處理等方方面面的決定要素;畢竟,心理因素才是內在考量和外在表現的根本。
開放性:對于外界事物,如:音樂、藝術、創造力、情感等方面的鑒賞能力以及追求度。
盡責性:自律、責任心強、對人生和工作有一定的理想,并且主動的、有計劃性的完成目標。
外向性:能夠積極適度的尋求他人陪伴,并且能夠保持較為積極的情緒。
宜人性:能夠較為良好的與他人形成合作關心,同理心較強。
神經質人格:情感體驗較為敏感,容易受到不良情緒的影響以及泛化,情緒比較不穩定。
一般情況下,27-30歲之間人的性格特征就已經較為穩定,也比較容易判斷;但是,要想改變性格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并且婚姻很難給性格帶來較為積極穩定的改變;所以,有的人認為,結了婚可能性格就會好一些了,這個想法是過于樂觀的了。
心理學家在研究過程中發現,低神經質人格、宜人性、以及盡責性是決定婚姻質量的關鍵要素。同時,具備這幾項標準的人,在事業發展、人際關系上也都會比較優秀。
同時,我們在平時生活中可以發現,保持樂觀生活態度和悲觀生活態度的人在處理事物、人情、矛盾時有完全不同的情緒和處理方式。但是,最重要的是積極樂觀的態度在無形中能夠形成一種心理機制——自我實現機制,這是一種在面對婚姻矛盾和困難時,表現出的一種積極的態度,這種態度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矛盾處理的心理過程,而這種積極的態度能夠很好的影響配偶并且在心理上形成一種融合,而悲觀的態度同樣具備這種機制,但是結果卻恰好相反。
最后,還有一種在嬰兒時期與母親的關系而形成的依戀類型同樣深深影響著婚姻質量。
這三種是安全型、回避型、焦慮—抗拒型。
安全型,能夠很好的信賴他人,與他人保持較好的親密性以及具有較高的安全感。
回避型,對他人信任度低,并且面對親密關系會感覺到緊張而產生抗拒的心理。
焦慮—抗拒型,安全感較低、情緒不穩定,并且經常在親密與抗拒中徘徊。
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低神經質人格、宜人性、盡責性、樂觀態度以及安全型依戀,這五種心理因素是決定婚姻質量是否較高的關鍵要素,也是我們在擇偶過程中可以去適當采用的標準。也有人說,我已經進行了選擇或者我自己都不具備這些心理要素時,該怎么辦?
可以說,你能選擇到這些類型的幾率是56%以上,還不算太低,但是如果你還沒有找到或者自己還不是這種類型的人時,有這樣兩點建議:
1、先不要著急去步入婚姻以及組建家庭,因為在不具備這些特質的情況下,選擇婚姻將有可能是悲劇婚姻的開始,畢竟,一段讓人心理不舒服的婚姻是保持不了長久或是不能幸福的。
2、無論是已經有伴侶還是只有自己,認真分析自己所具備的和不具備的關鍵心理因素,雖然改變比較困難,但是進行一定程度和時間的自省、主動控制以及和伴侶之間的討論、互相促進,是可以有一定程度的積極影響的。
雖然這五種擇偶的心理要素我們平時生活中很少注意到,但是我們心里其實有著對這些標準的關注和選擇;如果我們如果能夠更加明了的進行了解后,就能夠更清晰地理解到自身的不足以及如何面對,否則,我們有時候很難意識到矛盾的發生與解決為何這么困難,別人為何如此幸福而我卻不行。畢竟,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也是一定技巧性和運氣成分的。
所以,我希望能夠通過文章普及更多的心理知識,畢竟,在我看來,心理學知識的普及其實和數理化同樣重要,甚至是我們成人時期的重要知識。最后,祝大家雞年吉祥、事事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