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1.
我聽到過一個令我受用不盡的故事,由于時間太長,我已經記不清這件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甚至不記得當事人的名字。但可以確定的是,它的真實。
有一位聲名顯赫的鋼琴家,受邀去一家歌劇院演出。這場視聽盛宴拉開帷幕前的半小時左右,鋼琴家發現了一個悲催的事實——歌劇院提供的演出鋼琴有點問題,準確說,是壞的——它的高音部分音色尖銳刺耳,那幾個如此重要且必須的琴鍵是不能碰的,稍微一動,發出的怪響堪比鬼哭狼嚎。
鋼琴家心說,這不日了狗了了么,你這讓我怎么彈,堅決要拍屁股走人,死活不接這爛差事。
可那個歌劇院確實是在短時間內找不到一架好鋼琴了,演出票都賣出去了,也不能讓鋼琴家走,就死皮賴臉地求鋼琴家不要走,好歹把這場演出對付過去。
鋼琴家說你這不是要砸我招牌么,我這么牛叉的人,對付一場一下子就臭了,以后誰還聽我彈。
工作人員急的快哭了,恨不得跪地上磕頭,鋼琴家只好無奈答應,半小時后,演出正常開始。
你很難想象到,這是一場近乎完美的演奏,優美的琴聲繞梁三日,現場觀眾更是嬌喘連連。
鋼琴家是怎么做的呢? 原來,他在彈奏的時候,避開了有毛病的高音部,只彈奏鍵盤中間的琴鍵,這反而給了樂曲一種舒緩、環繞的質感。
同時, 高音區的琴鍵既然不能彈,劇場又不太攏音,那注定演奏出來的曲子響度有限,鋼琴家為了讓全場所有的觀眾都能聽到演奏,他就不得不在低音區加上一些較響的重復音符。
他站在鋼琴前全身扭曲,用力按壓著琴鍵,極其想要以此創造出足夠的音量,這讓現場的感覺震撼無比,而這首曲子,在給人一種安寧感的同時,又富含力量,充滿節奏, 平靜的表面下波濤洶涌,飽含澎湃的激情卻又不乏張力,簡直是神來之筆。
相信讀到這里,有很多小朋友不禁發問:那么,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呢?不要急,下面還有。
2.
我在生活中發現了一些很不符合常理的事,很有意思。它們是那么的不可思議,卻又都是真實存在的。
我由于思維太活躍的關系,經常失眠,往往是躺在床上胡思亂想兩三個小時,才能真正睡著。為了擺脫這個困擾我想了好多種辦法,比如盡可能地讓周圍環境安靜,再安靜,臨睡前泡腳,喝牛奶,帶眼罩,燈全部都關掉,把所有事情都忙完再上床,了卻后顧之憂,甚至是,趁上床前抓緊擠出一泡尿,很遺憾,沒有一樣奏效。
你想象不出最終解決我失眠難題的法寶是什么——聽相聲。先別笑,我也是偶然發現這事兒的,這確實不科學啊,按理說,在耳朵旁放噪音不影響睡眠就不錯了,怎么可能幫人入睡呢,更何況,那可是我敬愛的老郭傾情奉獻的單口相聲合集啊,都能把人從睡夢中笑醒的好么。
然而事實就是如此,我聽著老郭的“睡眠大殺器”,反而睡著了。
后來我才想通,原來是這樣:我失眠的主要原因就是注意力分散,想想這個又想想那個,很難睡著;而老郭的相聲雖然很精彩,反倒幫我集中了注意力,我的腦子聚焦在一個點上,當身體很誠實地疲倦了,自然也就一往無前地入睡了。
類似的事情還有:大家都爬過樓梯對吧?樓層越高爬的越累對吧?再加點負重怎么樣?有人說:靠,那不是更累。
注意,不一定哦。
我在大學的時候需要從一樓打熱水提到五樓的寢室,有時為了圖方便,就一次提滿滿兩壺上去,省得來回跑。天長日久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當我兩手空空爬上五樓后,我有點喘, 但當我提著兩壺熱水負重爬上五樓時,卻反而覺得更輕松。
一開始我以為是心理因素,可這算狗屁心理啊;后來我以為身體出了毛病,但這肯定是賤病,不提東西上樓就更累,這不是賤的么。
同樣的現象反復發生幾次,我摸出了門道:原來, 當我身無一物輕松爬樓梯時,由于除了地心引力外,沒有什么向下的力牽引我,我就會本能地向上竄,腿也多余地抬更高,這樣我就會做很多的無用功, 就會很累;反之,當我提著東西 上樓時,我的身體是舍不得做無用功的,它肯定是乖乖的按最省力的方式爬,最終反而會覺得輕松些。
你覺得這兩件事挺怪吧,我這還有更怪的。
就拿我寫文章來說,你覺得我是在舒服的環境下寫東西效率更高呢,還是在干擾因素特別多的環境下寫作效率更高?
我不是為了證明而證明,坦誠跟大家交待:確實是在不太舒服的環境下寫作效率更高。
原來我寫東西,特別注重周圍環境,恨不得天時地利人和,生理心理都達到一天中的巔峰狀態再動筆,就差沒沐浴更衣了,更有甚者,有時我會圖舒服,躺著寫,趴著寫, 脫個精光甩開任何束縛地寫,實踐結果啪啪打臉——我就這么寫,沒一次能寫好。
反倒是,當我身上穿著正了八經還有點緊的衣服,規規矩矩坐在電腦前,周圍還有兩個死黨打游戲聊閑天的時候,我文思泉涌,金句頻出。
這不是賤的么……不是的。你要覺得這只是因為我賤,那我有一大堆例子, 它們能說明大家都有這種“賤”的特質。
睡覺大家都睡吧,睡覺是為了放松,按理說,有東西壓著的話,是影響身體放松的,但我們很多人還真就是不蓋被子睡不著,即便是在溫度適宜的情況下。
咱們也都上過學,考過試,按理說,考前如果感冒發燒的話肯定會發揮不好,畢竟生病了嘛,但你有沒有發現,當你身體有點不舒服,思路有點遲緩的時候,你最終的成績甚至比你身體健康時要更好。
類似于這樣的事,生活中實在有太多太多了,只是我們沒發現。
3.
以上我講的所有的一切,大家通讀下來可能有點摸不著頭腦:這些事情貌似都千奇百怪,沒什么聯系嘛。
其實,舉上面所有的例子,就是要與大家分享一個我們常識中很難接受的理念:劣勢,并不是壞事;干擾因素,類似于人體的細菌,雖然有點討厭,卻不可或缺。
鋼琴家受到琴鍵壞了的干擾,反而彈奏的更好;
我睡覺時受到了老郭相聲的干擾,反而沉穩入眠;
我上樓時受到負重的牽絆,反而省下了力氣;
我寫東西時環境并不盡善盡美,反而刺激了靈感;
人睡覺時被棉被壓著, 反而睡得更深;
人應試時突發感冒腦筋不靈光,反而取得了更好的成績;
這些說法看似匪夷所思,但如果你能將這種“擁抱干擾因素”的態度延展到你生活的各個層面,你就會收獲許多驚喜。
出身貧寒你不要失落,生活的干擾因素會給你的生命添加別樣的色彩與分量,當你在物質上取得和別人同等的待遇時,你的那些悲催的經歷反而會讓你在精神層面更有魅力。
感情發生矛盾你別失望,除非是原則性問題會導致災難性后果,日常的小打小鬧反倒會讓你們的感情更加有滋味,磕磕絆絆地往前走,人際關系會在現實的打磨中歷久彌香。
干事情進展的緩慢你不要慌張,日子久了你會發現,你所有的長進都是在那些你完成的不是太好的任務中收獲的,越順暢越難進步,反倒是那些沒能一蹴而就的事,讓你成熟,成長。
最后的一點就比較厲害了哦,車子陷在泥里,你別慌,越踩油門越出不來;試著往輪胎下面塞一些不太光滑的障礙物,讓車子恢復抓地力,它自己就爬出來了。
一個人,越是發現自己“底子不好”,干擾因素多,就越容易跟自己說“我沒救了”, 進而自暴自棄起來,到最后可就真沒救了。
扭轉一下這個思維吧,別急著砍掉身旁所有的羈絆,試著戴上討厭的枷鎖去跳舞,你會收獲一個充滿抓地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