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音樂發展的進程中,宗教音樂的影響力始終貫穿其內,所以宗教音樂是了解早期西方音樂發展的重要線索。值此圣誕將近之際,微刊選擇一些優秀的西方圣樂推薦給各位朋友。在作品的選擇方面盡量以一些比較悅耳的作品為主,并不以音樂地位和重要性為標準。所以不是從專業角度討論宗教音樂,只是希望大家對此有些了解和興趣。
《圣母頌》作為一種非常常見的宗教音樂體裁擁有眾多版本,許多音樂家都以此為題材進行過創作,前面我們曾經介紹過古諾-巴赫的圣母頌,今天為大家介紹另外一首同樣著名的偉大作品——舒伯特的《圣母頌》。
由于這首歌曲非常受人喜愛,它也經常被改編成器樂曲演奏,最常見的是小提琴曲。今天為大家推薦的這首吉他演奏的版本是一個相當成功的改版作品,尤其是在吉他音色的獨特性及和聲的運用方面充分發揮古典吉他的優勢,是一個雖不常見但是很有特點的版本。
歌曲之王舒伯特
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奧地利作曲家,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被后世譽為“藝術歌曲之王”。
1797年1月31日,舒伯特出生于維也納郊區漢普夫,父親是家族創辦的學校校長,說是學校實際更像是“私塾”,據說最多的時候有200多位孩子擠在他家上課。
舒伯特在8歲隨父學習小提琴,并由在兄長的指導下練習鋼琴(妥妥兒的藝術家庭?。。D菚r的舒伯特就早早的顯露出了過人的藝術天分——他后來的老師唱詩班指揮米歇爾 · 何塞爾曾經這樣回憶他的門生:
“每當我想教他一些新東西的時候,我會發現他早已經會了,于是我實在沒給他上過什么課,常常無言以對的注視這這個天才。”
舒伯特11歲時考入維也納皇家神學院童聲合唱團(今維也納童聲合唱團的前身),并在那里度過了五年被他稱為“監獄”一般的生活。但是他在那里不僅系統學習了唱歌和作曲理論,還擔任了管弦樂隊的指揮,為他日后的音樂創作打下了基礎。同時結識了許多日后成為社會精英的同窗好友,并在音樂方面成為了莫逆之交。
舒伯特寫的《圣母頌》是他根據英國著名詩人、小說家瓦爾特·司各特的長篇歷史敘事詩《湖上夫人》中的一首詩寫的。司各特是英國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家,他的主要文學貢獻就是歷史小說,其文學影響是世界性的,許多世界著名的文學家,都受到過他的影響。
司各特在1810年寫的長篇敘事詩《湖上夫人》敘述的是中世紀蘇格蘭國王和騎士冒險的事跡,其中也描寫了蘇格蘭的自然風光,在英國是膾炙人口的佳作,很快就翻譯成德文,在德語世界出版。
讀到了德譯本的舒伯特,被詩中的一些章節深深打動動,其中有一個場面,在戰火紛飛的日子里,某天黃昏,騎士羅德利克在郊野漫步,隱約聽到舒緩的歌聲,循著歌聲找去,原來是道格拉斯國王的女兒埃倫,在豎琴的伴奏下唱出的祈禱歌,傾訴她內心的煩惱。舒伯特根據這一段情節寫出了三首《埃倫的歌》。其中的第三就是現在的《圣母頌》。
圣母像
伴奏是舒伯特歌曲中最令人稱道的方面,他的伴奏十分具有空間感,與旋律完整的融為一體,許多時候我們在唱他的作品時會不由自主的將伴奏一起唱出來。
在本曲中,寧靜、寬廣的六連音前奏平靜的引出歌曲的旋律,六連音伴奏音型始終跟隨者優雅、圣潔的旋律,是旋律的進行更加具有流動感,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無形之中就將聽眾的注意力引進了作曲家創作的意境。同樣的伴奏特點我們在他的《搖籃曲》中也可以明顯的感受到。
因為歌詞來自文學作品,這首《圣母頌》的內容當然也就與宗教禮儀無關了,歌曲表達的是一位生活在戰爭動亂年代的少女對和平生活的渴望,感情極為純潔虔誠。伴奏的鋼琴模仿豎琴的琶音(從這一角度看出也比較適合吉他演奏),烘托出一種寧靜純美的氣氛。實際上隨著音樂的發展,《圣母頌》的題材在歌詞上離宗教已經不是那么緊密了,更多表現的是人們對于生活的良好愿望,以及寧靜內心的獨白。
舒伯特與福格爾在旅行演出中經常演唱這首歌,鋼琴伴奏由舒伯特擔任。他們每到一地,《圣母頌》都受到人們的歡迎,對于這首歌的成功,舒伯特顯然很滿意,為此他還寫信向父親匯報過。
舒伯特的《圣母頌》曲調優美,把人引入圣潔的心境,聽到它那純真的旋律,可以驅散心頭的種種煩擾與孤寂,心情趨向純凈虔誠的境界,它引導人心向善,追求人類共同的精神目標。歌曲在分解和弦的伴奏下以平穩的旋律為起點,通過浪漫主義音樂常用的種種手法,描繪了一個純潔的少女真誠地祈求圣母瑪利亞賜予心靈撫慰的情景。同時,我們還可以從這首小曲里,感受到作者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所體驗到的痛苦和哀怨、幸福和希望。
舒伯特的吉他
實際上舒伯特也是一位很好的吉他手,據說的他很多歌曲就是躺在床上用吉他完成構思的。
1828年11月19日,年僅31歲的舒伯特離開了這個他無數次歌唱過的世界。在他短促的一生里共創作了634首藝術歌曲、8首交響曲、大量的弦樂四重奏、鋼琴奏鳴曲和為數不少的室內樂,此外還有多首彌撒曲和歌劇。但是這些作品在他生前不被世人賞識,他從未聽到過自己的八部半交響樂中的任何一部演奏過。
他最忠實的朋友是貧窮,甚至因此還受到過朋友們的揶揄,據說在他臨終時身上只有幾個硬幣、一些破舊的禮服,以及大量他自己都沒有親自聽到過的音樂手稿。但舒伯特默默無言地忍受生活的折磨,對于藝術的虔誠的追求正有如他在《圣母頌》中所塑造的那種平靜純真的精神境界,而這首歌曲也沒有辜負苦心經營的舒伯特,它的成功給貧困孤寂中的舒伯特帶來些許淡淡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