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前面幾位牛人,不覺中我們已經來到了西方音樂中多彩絢麗的“巴洛克時代”。正是在這個時期,“西班牙吉他”的名稱正式出現,而帶來這一“重大突破”的人絕對算得上是一位傳奇人物,他的風頭甚至蓋過了我們今天的主人公。
巴洛克來了,老吉他不行了
從17世紀初開始,樂器的獨奏地位完全確立,各種樂器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是由于提琴家族和鍵盤樂的“強勢”發展,這一時期的吉他音樂出現了一個相對的低谷。
14弦魯特琴,完全是要搶豎琴活兒的節奏
此時,比尤埃拉琴莫名其妙的突然“失聯”,從此消失在音樂的歷史舞臺,成為了一樁歷史懸案。
魯特琴倒是依然在宮廷貴族盛行,不過卻發展的越來越“失控”——為了擴展音樂的表現力,魯特琴被加上了越來越多的琴弦,加之巴洛克音樂各種繁復的裝飾音技巧,使得魯特琴離漸漸“脫離群眾”。
當時,在巴黎有人抱怨說“擁有一把一次需要換那么多弦的魯特琴,再加上更換品線、弦鈕所需的費用已經夠養一匹馬了”。在此情況下,一位傳奇人物出場了——
埃斯皮奈爾(Vicente Espinel)
少有人知的吉他浪子
姓名:埃斯皮奈爾(Vicente Espinel)
年齡:1550–1624
職業:冒險家、吉他手
愛好:彈琴、唱歌兒、碼字兒、探險游
看見上面的履歷估計擱現在也夠讓HR頭疼的,文藝青年埃斯皮奈爾在他那個年代絕對是知名人物。
獨創了一種十行八韻的詩歌體裁,以自己的經歷出過半自傳體的小說兒;
彈的一首好吉他,整天的四處閑逛,走到哪兒都挺受歡迎,不過也曾被海盜劫持。
據說就是這位大哥把以前地位和玩具差不多的四弦吉他加了一根兒弦,搖身一變成了“西班牙吉他”,盡管這種說法不見得可靠。但是浪蕩形骸的埃斯皮奈爾吉他的彈得太好了,加上去的地界兒又多,人緣兒還好,每到一國一定是一干同好把酒當歌。
最可氣的是他還會寫詩,估計無非是跟文學青年比彈琴,和音樂小伙伴玩兒詩文,反正據說是正經了意大利文藝圈兒,甚至在整個歐洲都小有名氣。由此這種有五根弦的吉他也因為他的國籍被稱為“西班牙吉他”,成了近現代吉他的前身。由于“西班牙吉他”也便成了五根弦,基本和“失聯”的比尤埃拉琴演奏方法差不多,所以很快得到了人民群眾認可,從而大范圍普及。
被搶了戲的男一號——弗朗西斯科 · 科爾貝塔
終于輪到我們的男一號出場了,雖然吉他浪子埃斯皮奈爾名氣很大,貢獻也不小,但是卻沒有留存于是的音樂作品,現在可考的巴洛克時期吉他音樂家是弗朗西斯科 · 科爾貝塔。
弗朗西斯科 · 科爾貝塔
弗朗西斯科 · 科爾貝塔(Francesco Corbetta約1615 - 1681年),意大利著名吉他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帕維亞(PAVIA)城,最初在意大利開始他的音樂生涯,并進入了曼托瓦(MANTOVA)公爵卡洛二世的宮廷。
1644年至1664年之間多次到訪西班牙,在馬德里宮廷技驚四座,才華得到充分的肯定。此后分別受聘于德國、西班牙、荷蘭,任宮廷樂手。又經 Mantua 公爵引薦,至法國的路易十四世的宮廷里任吉他演奏樂師,并擔任當時的安妮公主(后來英國的安妮女王)的吉他教師,有資料說他曾是路易十四的吉他教師,應該是這段經歷的誤傳。就連流亡中的查理二世都對他仰慕有加,并在復位后邀請科爾貝塔定居倫敦。
科爾貝塔一生作品無數,僅現存的吉他著作就有五部,并且至少有兩部佚散(看來有研究成果的待遇就是不一樣),同時也有不少音樂手稿目前存世。
安索尼·哈密頓(ANTHONY HAMITON)曾在他的《庫拉蒙多宮的回憶》中說:“國王的音樂熱令吉他廣泛流行,幾乎人人都在演奏,盡管水平良莠不齊。就連貴婦人的化妝臺上,都可看到吉他和她們的口紅、彩綢飾條擺在一起。科爾貝塔的《薩拉班德舞曲》(SARABANDE)使人完全著迷,每個人都認真地學習,連神明都會抱怨無處安生。”
他的第一部作品以舞曲為主,后來的作品表現出越來越精到的彈奏與掃撥結合的特點(這一點在參考視頻中可以體會到),最初的兩部作品流露出濃濃的意大利風情,其后出版的三部則顯示出更多的法國音樂色彩。
晚年的科爾貝塔往返于倫敦和巴黎兩地,于1681年于巴黎辭世。被譽為“法國音樂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