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的:
1、了解起源于家鄉的民間藝術及其特點。
2、了解民間藝術與家鄉人的性格、思想情感及勞動生活情況的關系。
3、深化對民間藝術的認同感。
二、教學重難點:
感受民間藝術的過程中,了解家鄉人的性格、思想情感及勞動生活情況的關系。
三、教學準備:
1、教師搜集一些反映自己家鄉和其他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戲劇、音樂舞蹈等的錄象、錄音資料。
2、學生搜集一些自己家鄉的傳統手工藝品和相關資料。
四、教學過程:
1、導入:給學生欣賞一首咸水歌,介紹咸水歌,揭示課題---《鄉音鄉情》。(激發學生的興趣,進一步教學民間藝術與家鄉人的性格、思想情感及勞動生活情況的關系。)
學生齊讀課文的一段介紹。(學習教材,理解什么叫民間音樂。)
2、學生交流搜集到的關于鄉音鄉情的資料。(鍛煉學生學習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的能力。)
3、學生展示搜集到的資料,與老師、同學共同分享;教師播放各種鄉音鄉情的介紹片段,并補充介紹,讀詩歌。(教學民間藝術與家鄉人的性格、思想情感及勞動生活情況的關系。)
4、鄉音鄉情知多少比賽。教師提出要求及注意的事項,然后辨一辨:放幾段不同地區的民間音樂和一些圖片,請大家欣賞,要求學生邊欣賞邊辨析。在整個欣賞活動中,做適當的指導,引導學生體會鄉音鄉情是家鄉人性格、思想和情感的真實反映。(加深學習理解,鞏固所學知識。)
5、欣賞一些中國各地有代表性的民風民情。(拓展視野,了解更多民間藝術,珍視祖國的文化。)
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鄉,在我們的家鄉,流傳著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音樂、戲劇、舞蹈以及風格不同的傳統手工藝品等,它們是我們家鄉人的性格、思想和情感的體現,反映了具有家鄉特色的風俗習慣、勞動和生活狀況。
小結。進一步深化本課題的主題思想,讓學生認識到鄉音鄉情最能表現家鄉人的性格、思想情感,最能反映家鄉人的風俗習慣、勞動與生活情況。(深化對民間藝術的認同感。)
五、家庭作業:
號召家人、朋友一起分享家鄉的鄉音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