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東網濰坊12月7日訊(記者 宋超)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逐漸增長,民間文藝團體逐漸成為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力量。在濰坊,大大小小的文藝團體活躍在大街小巷,為市民百姓奉上一道道“文化大餐”,在公益性文化活動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活躍基層 高雅藝術走進尋常生活
12月6日晚上,在濰坊文化館培訓中心,濰坊愛樂樂團正在抓緊排練。團長王政然介紹說,“這些天,我們的團員都在為1月13日即將舉行的新春專場音樂會做準備,反復排練,爭取以最好的狀態展現在觀眾面前”。他指著正在排練的團隊說,樂團雖然是民間藝術團,但團員卻是來自四面八方的“精英”,大多數畢業于國內的知名的音樂院校,還有從美國、德國學成歸來的留學生。他們懷著對古典音樂的熱愛和堅持,免費為濰坊市民提供專業、純正的古典交響樂演出。
濰坊愛樂樂團是由一批80后管弦樂演奏家們組成的專業性藝術團,目前人數65人。樂團從2012年成立至今,先后參加過文展會、魯臺經貿洽談會、濰坊市市民藝術節等眾多中大型活動。同時,也走進社區、校園為市民帶來音樂文化方面的熏陶。民間藝術團的成果與團隊付出的艱辛是密不可分的。王政然說,“為了保證演出質量,團隊隊員經常加班加點的排練,有團員甚至在預產期的前兩天,還堅持來培訓。”
在濰坊像愛樂樂團這樣具有較高專業性質的民間藝術團,還有飛揚合唱團和群星民族樂團。他們通過組織排練大批形式多樣、富有時代氣息、較高藝術水準的藝術演出,把古典、傳統文化奉獻給群眾。而這些演出的成功舉行,專業場地及專業的指導也成為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成立之初 場地與設備是普遍難題
無固定排練場地、資金短缺、表演形式陳舊...都是濰坊民間藝術團在實際運作初期中所面臨的典型難題。因民間藝術團的演出定位,大多是公益性文化活動,沒有相對穩定的經濟收入來源,這一點也成為了民間藝術團發展生存的制約要素。
“愛樂樂團成立之初的時候困難重重,沒有排練場地,沒有活動經費,沒有演出平臺,沒有指揮,而且缺少重要樂器。”王政然說,當時為了能夠維持樂團生存,他們每個團員每月都要交30元作為排練或演出的經費。
飛揚合唱團的團長張春雷說,他們團在成立初期的時候也是因為資金和場地限制,排練環境較為艱苦,到了夏天,常常是擠在一起吹風扇乘涼。但即便如此,團員們也沒有放棄。“隨著團隊的運行,一些必要的音響、燈光還是要花錢購買的。這部分錢成員們就一起湊。平日演出大多時候自己聯系服裝,車旅費同樣也是自掏腰包”。
張春雷說,“在創立初期雖然走的很艱難,但樂團能夠順利的發展到現在,除團員們團結協作的精神外,其實還與濰坊文化館的技術指導、場地設備的支持密不可分。”
政策扶持 藝術團體迎來新的春天
近年來,針對濰坊民間文藝團體的發展狀況,濰坊市文化館加強對其業務上的指導和發展上的支持,為這些民間藝術團體解決場地、平臺和經費問題。2016年在市文化館的指導下,濰坊愛樂樂團、濰坊飛揚合唱團和濰坊群星民族樂團三個公益性民間藝術團休同時在民政局注冊成功。
“2014年開始,濰坊文化館培訓中心對這些民間文藝團體免費開放,各個團體措時排練,保證每周可以使用2次。同時,為各團體提供樂器、服裝等設備方面的支持。并對每一場大型活動和演出提供現場性的指導。”濰坊文化館黨支部書記宗淑鳳認為,對民間團體來說,演出并不是難事,但最難的是推介和演出渠道。所以除了設備和場地的支持外,文化部門也在積極的為文藝團體提供舞臺和展示的機會,促進其持續發展。
對于濰坊民間文化藝術團今后發展之路,宗淑鳳說,將逐漸把文化藝術團的演出從舞臺和劇場推介到社區和廣場,實現“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演出”。下一步,濰坊將從“文化惠民”的目的出發,出臺相關政策,以“政府購買文化服務”的形式,進一步創新文化活動形式,增強民間藝術團體的活力,豐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民間文藝團體的開花之日必將指日可待,傳統文化也將重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