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這首樂曲我曾經在《名曲中的名曲——永遠的<阿宮回憶>》一文中有過詳細的介紹,并給出了樂譜。其實我以前也曾聽到過其他人演奏的豎琴版《回憶》,但都是把音升高了一個八度進行演奏,聽起來有種曼陀鈴演奏的奇怪感覺。Sylvania Blassel 的演奏充分保持了全曲的音響效果,并且由于豎琴的特殊構造,使得吉他演奏中由拇指負責的分解和弦伴奏聲部中每一個音都得到了充分的共鳴,給人耳目一些的感覺,不敢獨享,分享給大家。
演奏家介紹
出生于1976年的法國青年豎琴演奏家 Sylvain Blasse ,畢業于法國里昂國立高等音樂院,曾經是法國“藝術家和奏團”的成員,與法國著名指揮家皮埃爾·布列茲( Pierre Boulez,今年1月6日離世)、著名作曲家利蓋蒂(Gyorgy Ligeti,1923—2006)等現代音樂家有過密切的合作,因此首演過許多現代音樂;由于在豎琴方面的高超技藝以及對音樂的熱愛,Blassel曾將巴洛克時期的大音樂家巴赫的許多作品改編為豎琴獨奏,其中包括著名的《14手卡農》和《哥德堡變奏曲》,后者更是首次出現的豎琴獨奏版。Blassel 出版過豎琴的獨奏及與室內樂團合作的專輯!目前在里昂國立高等音樂院教授音樂分析課程。
Blassel的演奏技巧出眾,音樂情感的表達細膩、豐富,讓人充分體會到中世紀歐洲那種平靜、安寧的古典之美,此一風格在這首《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Blasse醉心于古早豎琴的修復和演奏,一直在收藏并研究二十世紀以前的古老豎琴。在他很多的演出中,均使用法國鋼琴豎琴制造世家 “ Erard ” 的豎琴(視頻中看到的就是),這張琴制于1904年,是一張擁有112年歷史的豎琴。而Blassel之所以選擇這一臺豎琴,是因為其音色特別清澈、圓潤,但在機械構造上,這臺豎琴其實不像現代豎琴那么容易操作,對演奏者的技巧是極大的挑戰(這一點在視頻中可以看到)。
除了巴赫的音樂以及視頻中的《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之外,Blassel還將十九世紀的匈牙利音樂家—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的《La Campanella (鐘)》,成功的“移植”到了豎琴上。該曲最初是李斯特根據帕格尼尼(Paganini)的小提琴曲「鐘」改編的鋼琴曲,Blassel在盡量保持原作風貌的前提下,將其改編成了豎琴版本。
小“姿勢”
Sébastien Erard是十九世紀世界知名的鋼琴和豎琴制造商,其制造的豎琴全球聞名。1810年,Sébastien Erard 制造出了雙排踏板豎琴并獲得了專利。
在這項專利中 Erard 對單排豎琴進行了改造,通過改變踏板,通過兩個小擒縱機構,可以讓琴弦產生升、降調。從而使豎琴能夠彈奏出所有的音調。這種創新設計讓豎琴獲得了新生,并且一直沿用至今。但遺憾的是 Erard 在與史坦威鋼琴的競爭中落敗,Erard 鋼琴在二十世紀后逐漸停產,其豎琴制作也在1960年代終止。
Victoria女士在演奏 Erard 的哥特式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