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時代的民樂生態新格局
——民族音樂會《天下為公》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
文 / 薛小華
歷時18天,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音樂家協會、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中國廣播藝術團、江蘇省演藝集團、劉天華阿炳中國民族音樂基金會、江蘇省音樂家協會、臺灣中華國樂學會承辦的《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民族音樂會《天下為公》——海峽兩岸大型民族音樂會交流巡演》圓滿完成預定的北京國家大劇院、南京保利大劇院、臺北中山堂、廣州藝術中心劇院、中山藝術中心巡演,于11月26日晚在中山市落下帷幕。
今年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對中華民族來說,這150年極不尋常,它使中國的命運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中國人民從受盡屈辱、瀕臨滅亡的苦難歲月中走出來,建立起一個新國家、新社會,今天正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大踏步前進,創造出舉世公認的光輝成就。這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前赴后繼、頑強奮斗取得的成果。
以民族音樂的文化氣質書寫中國故事、書寫國家重大歷史題材,有效推動兩岸文化交流,今年的民族音樂會巡演已經是一年一度的第三載,民族音樂會巡演讓金秋的海峽兩岸掀起了對民樂的追捧中。音樂會不僅演出地域覆蓋了海峽兩岸5個城市,演出陣容也匯聚了海內外民樂界精英,中國廣播民族樂團、江蘇省演藝集團民族樂團、廣東民族樂團、臺灣中華國樂團和臺北簪纓國樂團,大陸和臺灣著名音樂家共聚一堂、聯袂獻演。
民族音樂會演出的最大危機是大批年輕觀眾的“失聯”。但是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聯、劉天華阿炳中國民族音樂基金會、江蘇省音樂家協會連續舉辦、每一年一次的海峽兩岸大型民樂巡演,通過多媒體宣傳推廣,不僅讓演出資訊廣為傳播,還把青少年受眾吸引回來,不僅引發各地青少年學習民樂的熱情,還帶動了藝術創作的內容革新。
“歷史文化主題巡演,新的受眾群被
激活,新的觀演生態也在形成”
“‘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天下為公》民樂音樂會’是劉天華阿炳中國民族音樂基金會近三年來舉辦的第三次大型主題性民樂巡演活動。2014年在南京、臺北和香港舉辦‘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光明行》大型民族音樂巡演’,2015年在北京、南京、江陰、香港、澳門和臺北舉辦‘海內外紀念民族音樂家劉天華先生誕辰120周年《光明行》音樂會——兩岸四地民族音樂交流巡演活動’都影響很大。” 在南京演出的空隙,我終于有機會采訪到江蘇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劉天華阿炳中國民族音樂基金會秘書長楊麗娟女士,她這樣向我介紹演出情況。
“音樂會整合國內音樂資源,以創新為引領,釋放民族文化的核心魅力。創新行體現在兩岸多地的策劃層面的交流與組織、巡演,音樂會上展現著名音樂家與新銳作曲家創作新作品,在這個兩岸交流的舞臺上,不僅有著名指揮家、著名演奏家,也有才華橫溢的新人。通過音樂會的策劃與組織,不僅是‘以敬畏與自信的心態’對歷史、對傳統的紀念,作為藝術家、音樂工作者,更是通過藝術形式、通過音樂,要留下新的經典作品。”說到這里,已經連續很久全身心撲在巡演上的楊麗娟副主席,略顯疲憊的臉上露出滿滿的自豪與淡定,“‘出人才,推新人,出作品’這是我們的目標,基本實現了。通過歷史文化主題巡演,新的受眾群被激活,新的觀演生態也在形成。”
“隊伍結構發生變化,
格局品味年年提升”
“民族音樂一直在尋找新的發展路徑,希望重新融入時代主流,為此做了各種嘗試,包括交響化、新民樂、時尚化,我們的巡演是更加注重本體與本色的守正創新的展演舞臺。歷年的民樂巡演音樂會都得到了中國文聯、中國音協、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聯等各級各界的大力支持,成為演繹當代民樂的盛典。”楊麗娟副主席說。
“2014年,舉辦‘紀念辛亥百年 《光明行》’民樂巡演時,觀演者以‘撼人心魄’來評價。著名指揮家陳燮陽、閻惠昌、黃光佑指揮由中央民族樂團、香港中樂團、臺灣中華國樂團聯袂組成的大型民族樂隊演出。程大兆的民族管弦樂與合唱《天下為公》,王酩作曲、劉錫津編曲的古箏、聲樂與樂隊《知音》,琵琶、鋼琴二重奏《漢江潮》,彈撥樂合奏《送別》,趙季平作曲的民族管弦樂《古槐尋根》,鐘立民、周蘭萍作曲,趙東升編曲的二胡、革胡與樂隊《相望》,蘇文慶作曲的《臺灣追想曲》,王丹紅作曲的民族管弦樂與合唱《百年華章》等贏得了現場觀眾的熱烈掌聲。委約國內一些知名作曲家創作的一批新作品,他們獨特的視角和音樂語言、歷史厚重感和時代氣息,令藝術更加感人。” 楊麗娟副主席說,歷年巡演場景歷歷在目。“2015年,更多新作涌來,琵琶與樂隊《狂草》、彈撥樂合奏《太湖泛舟》《姑蘇情》、新江南絲竹合奏《瀛洲新韻》、古箏與樂隊《秦淮隨想》、二胡隨想曲《莫愁》、《煙雨樓臺》——為民族樂隊而作、民族管弦樂《盛世江南》《神韻》《沖虛》等傳統民族音樂將為觀眾展現大美江南的神韻與情懷!代表中華傳統經典之一的民樂作品,走進當代、走向世界,不是要將經典通俗化,也不是非得按西方音樂模式改造。我們的創作演出隊伍結構也在發生變化中,格局品味年年提升,今年的新創作更加令人耳目一新。”
今年,為舉辦民族音樂會《天下為公》,中國音協組織了著名作曲家、新銳作曲家圍繞孫中山的功績與足跡這一國家重大歷史題材專題進行委約創作。大量涌現新創作、首演樂曲是本次音樂會的一大特色之一。
這次音樂會上推出的世界首演新作品有中國音協主席、著名作曲家葉小綱創作的“新《光明行》”,采用二胡與樂隊的形式呈現孫中山一生為中華民族新生殫精竭慮、四處奔走、為中國的民主革命貢獻畢生精力的生命歷程;著名作曲家關乃忠具有“梅花三弄”“旱天雷”“娛樂升平”等經典民樂元素的民族管弦樂作品《1911序曲》、江蘇作曲家杜小甦創作的融合江蘇地方音樂元素創新性作品琵琶、古箏與樂隊曲目《拾級中山陵》;青年作曲家臧恒創作的民族管弦樂《海納百川》;此外還有委約新作中國音協副主席、著名作曲家印青根據孫中山的七言絕句創作了女聲獨唱《詠志》;中國音協副主席、著名作曲家孟衛東根據孫中山的“就職聯”創作了男聲獨唱《心聲》。這些新創作的曲目中,注重原聲、原音、原味,將樂器本色的聲響發揮得淋漓盡致,同時又具有強烈的現代感,使人在一派清新的感受中喚醒儲存的記憶。
在音樂會現場,即使是那些耳熟能詳的經典曲目也做了新的編配,并有新的演奏方法展現,在熟悉的旋律中體現出新的意境與新的技法,從而產生新鮮感,更加適應當下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的欣賞趣味。可以用“熟悉的曲目有新鮮感”和“新創的曲目有熟悉感”來形容這場演出。
“我們民族的東西在表現精致典雅方面有突出的優勢,這也是當下社會的稀缺品,用當代價值喚醒傳統魅力,可以充實當代人的精神世界。”在談及劉天華阿炳中國民族音樂基金會在民樂走出去方面的工作,作為劉天華阿炳中國民族音樂基金會秘書長的楊麗娟女士說,“十月份,劉天華阿炳中國民族音樂基金會對外文化交流項目——民樂美國之行,參加了在美國第九屆大湖孔子學院音樂節音樂會。江蘇民樂團在芝加哥地區展開的音樂培訓、各地演出,深入中小學、大學校園的活動及音樂會精彩演出。中國駐芝加哥總領事洪磊激動地說:“你們做這樣的活動絕不遜色于一場維也納音樂會的影響力。長期耕植,通過培訓、交流、提高,真正做到潤物細無聲!“
2016年10月17日,江蘇省民族樂團在印第安納州瓦爾普萊索大學的第九屆“大湖孔子學院音樂節”音樂會演出規模空前,來自江蘇省民族樂團、瓦爾普萊索大學交響樂團及大湖區6所高中樂團的近300名中美藝術家和學生同臺演奏中外名曲。瓦爾普萊索大學孔子學院院長孟劍云和瓦大交響樂團指揮卡泊主持音樂會。演出結束后觀眾久久不忍離去。
“劉天華阿炳中國民族音樂基金會在芝加哥地區演出,開展二胡、笛子、古箏等民樂培訓已經進行了12年,參加培訓交流基本上都是白皮膚、黑皮膚的外國人,輻射到芝加哥周邊地區,洛杉磯、舊金山甚至加拿大地區都主動聯系我們,希望我們的培訓與演出落地。說到這里,楊麗娟女士的眼睛是閃亮的,言語間充滿自豪,“對外交流初期,主持人問:‘知道江蘇嗎?’對方茫然。知道上海和北京稍微多些,幾乎很少有人會知道南京。我們的演出,展現了中國民族音樂的魅力、文化風采和當代中國的文化風范。從江蘇民樂的演出中,讓外國人獲得認識中國、了解江蘇的另一種視角;在文化交流中,也給我們的音樂家更加包容性的創作思維和廣闊的視野。”
美國當代政治學家亨廷頓曾預言,未來世界的國際沖突根源將主要是文化而不是意識形態和經濟,文明的沖突將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間的斷裂帶將成為未來的戰線。而藝術是突破語言和思維障礙、體現人類共同情感的,在人類文明無數次螺旋式上升的階梯上,都有藝術曼妙的身影。
在采訪中,我深深地被楊麗娟副主席的生動講述感染,為中國民樂自豪。
“宣傳進駐網絡平臺,音樂會藝術形式和業態不斷創新”
“這幾年,在媒介多元融合的文藝生態中,江蘇民樂宣傳更加注重新媒體宣傳,不僅有多個自有公號自有新媒體平臺,從去年開始,邀請東方文化周刊參與跟蹤式深入地宣傳報道。今年《東方文化周刊》新媒體平臺同步演出推出‘直擊音樂會’直播,對音樂會指揮家、音樂家、作曲家專訪和追蹤報道,讓那些即使不能進入音樂廳的人聆聽觀看的人們,也能隨著網絡的宣傳和報道的深入了解。”楊麗娟說,“即使是關乃忠這樣的大家,長期也只是在民樂圈、音樂界有很大影響力,普通大眾即使聽過他的曲子,也不了解這位作曲大家。我們的宣傳進駐網絡平臺,音樂會藝術形式和業態不斷創新。同步音樂會進行的網絡宣傳將大家立體化呈現了,使藝術經典接觸到更為龐大的觀眾群體。報道在受到網友青睞的同時,在演出市場中被觀眾追捧。”
一位臺北的“東方獨家”(《東方文化周刊》官方)讀者廖先生,通過得知音樂會第二天在臺北演出,但是已經買不到票了,輾轉留言給主辦方,期待能調劑出票觀看演出,甚至誠懇地附上個人簡歷:“家住臺灣臺北。大學是音樂系畢業的,主修理論作曲及小提琴,熱愛古典音樂及藝術美學,太太也是音樂系主修鋼琴畢業,育有兒女各一,目前跟愛人在經營超市。”令江蘇省音協工作人員非常感動。
藝術創新,不僅是局部性技能性的創新,更是在局部性與技能性的基礎上逐漸積累進而實現的整體性審美品格轉化。而支撐整體性審美品格轉化的,既離不開深厚的傳統,更要有藝術創新的自覺和自信。劉天華阿炳中國民族音樂基金會堅持每年一次主題性民樂巡演,作為一臺民樂形式的演出,以現代演繹方式,構成了整體欣賞趣味的轉化,同時融進了朗誦、獨唱等表演形式,沒有反客為主、喧賓奪主,反而起到了營造情勢、渲染情境、放大情感的作用,構成一種新的和諧。同時注重宣傳的多媒體宣傳介入,讓民樂與青年人也不再”失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