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于墨林
校對丨宋子軒
編輯丨董露茜
全文4497字,閱讀大約8分鐘
在今年7月音樂財經舉辦線下沙龍時 ,做專注獨立音樂中小現場演出的新聲浪創始人溫大維,還尷尬地表示與同臺嘉賓比起來,只有自己沒拿過融資,近日他就對音樂財經表示在9月底完成了一輪融資。
在目前的投資方之前,溫大維表示也有公司想要以更高的估值更低的股份進入,不過相比之下現在的投資人更符合未來新聲浪的發展。“我們理念上比較合適,我想做的事情跟他們說了之后,得到了他們的認可,他們也愿意用所有的資源來支持我。”
新聲浪成立于2015年3月,90年生人的溫大維,開玩笑地說是在2015年“創業大潮”忽悠下創立的公司,但在后來的聊天中,他表示是在一個非常遠大的目標設定下,在那一時刻決定進行的事業。不過在他剛準備好一切著手做的時候,資本寒冬來了,用溫大維的話就是“直接把我們那一片都打倒了”。
在那段低谷期,溫大維承受著不小的壓力,“還好我扛過來了,當時就覺得‘我一定能渡過’,而且我知道未來我一定會遇到更難的事,但是我一定能扛下去。”
其實在低谷之前,新聲浪發展得不錯,在去年底實現盈利,不過溫大維坦言當時因為第一次創業,不知道要嚴格控制資金 ,在各個環節大手筆花錢,結果公司資金出現了問題,陷入了低谷。之后他在意識到問題后,快速做出了調整,除了搬離高租金辦公室,也調整了新聲浪自創立以來的校園演出方向,改為專注青年文化的演出公司。
“那時候O2O、校園這兩塊投資人肯定不看的,死了太多校園的項目。因為學生沒有忠誠度,誰便宜跟誰走,只要有資源誰都可以做校園,所以后來就轉型到了青年文化。”
現在新聲浪集中做更加小眾細分的音樂類型,并且開始搶占海外樂隊市場,做包括后搖、后朋、新浪潮、dreampop的港臺、日本獨立樂隊。問及原因,溫大維坦然表示純憑感覺,這是他同為從業者及音樂人的敏感度,他認為更偏氣質、有態度的音樂內容是未來的方向。
截至2016上半年,新聲浪累計流水超過200萬,有80萬的贊助。而在融資后,新聲浪也將進行全方面的擴張。溫大維表示這一輪融資資金,將主要用于包括線上線下巡演經理、編輯、記者、運營、項目、現場執行的人員招聘。
編輯、記者這兩個在演出公司不會出現的職位,是新聲浪下一步擴張的必要元素。溫大維表示接下來新聲浪要開始孵化自己的IP,通過建立不同角度、不同人群、不同平臺的KOL號,孵化藝人和演出。并且未來計劃也不只做音樂,還可能與其他伙伴合作,向影、圖、文的方向擴散。
在問到新聲浪的長遠計劃時,溫大維只說未來新聲浪下還會有很多細分品牌,并且在他看來這些品牌都會比新聲浪發展的更好。但更遠的未來,他并不愿多說。
為什么覺得現在的投資方和新聲浪更適合?
溫大維:因為我們理念上比較符合,他們愿意提供所有的資源來支持我們。現在新聲浪的方向,就是做獨立音樂中小現場的演出,然后在獨立音樂領域做多個音樂IP。
比如草莓音樂節就是一個IP,新聲浪其實也是一個IP,只不過新聲浪還沒有故事內容,接下來我們就是做一些更有我們內容情節的東西,然后再往深延展。線上的影、音、圖、文都可能涉及。
既然你提到要做內容,是否要簽藝人?
溫大維:如果我們簽藝人,肯定不是傳統經紀公司那樣簽,據我所知一些主流藝人也不是傳統簽約方式,而是成立工作室、公司,然后接受投資。我們如果簽藝人就會是這種方式。為什么?因為尤其是獨立音樂人,需要保持特質,我們根本就不會在乎他到底怎么做,只要出歌就行,然后我們把他當作內容去投。
我們能投的藝人大概是這兩點,首先要符合我們品牌的氣質和我們的發展方向,然后就是要有足夠堅定的意志去做音樂,而且作品要成熟。目前有幾支樂隊我們都挺看好的,大部分是成熟的樂隊,有自己成熟的體系,比如怎么接活、怎么分錢,自己的工作室里有設計、攝影師等等。就是很像投小公司。
現在一些廠牌包括十三月,也都是這種投工作室的形式,原因是什么?
溫大維:首先對于音樂人來說,他希望自己掌握更強的自主權;其次傳統的音樂內容模式已經不能再幫助音樂人完成他們需要的事情了;第三我舉個例子,像我們這種做中小場地、獨立音樂的(公司),可以和藝人簽短期演出約,我們可以不停的換藝人,然后持續的產出內容,這樣上游有這方面的需求我們能供應上,但如果是傳統公司的模式只有3、4個藝人,那我就沒辦法持續輸出新的內容。
你們品牌的氣質是怎樣的?
溫大維:首先我們是專注中小現場演出的主辦方,之前是因為關系比較好,我們做的都是偏金屬、校園的音樂風格,現在轉為后搖、后朋、新浪潮、dreampop這種清新、有氣質的港臺、日本獨立樂隊。
之所以這樣轉變,首先是迎合市場,其次是我喜歡。我認為這些是未來趨勢,沒有數據支持,單憑感覺,因為我覺得應該有這種敏感度。雖然我看起來比較粗俗,但其實我內心比較喜歡藝術的,哈哈。
其實今年已經可以說是后搖元年了,我非常吃驚。7、8月我們定下了中國的后搖樂隊文雀、沼澤,之后我看后搖相關的演出單時,全世界四大(后搖樂隊)來了三個,全是世界級的,數搖、后搖、氛圍全來了,真是讓我非常詫異。
那你為什么認為這些偏氣質型的音樂內容會是未來?他們現在大多還是小眾。
溫大維:首先來看這類演出的人越來越多了,這是毋庸置疑的。為什么?我舉個例子,Adidas和三葉草年輕人喜歡哪個?肯定是三葉草,因為它更有態度。獨立的、有氣質的肯定是未來。以后新聲浪會有更多細分的品牌,這些品牌最后肯定都會比新聲浪牛逼,因為他們更有態度。就和貝殼頭超越Adidas的道理一樣。
另外,小眾也分大小,我做的這些肯定大眾還是接受不了的,因為它有態度,主要針對的還是有一些音樂基礎、高層次、有一定消費能力的人群,在這種人里是大眾就贏了。
新聲浪是否會接觸到電子音樂?
溫大維:電子是未來,但是現在我們做不了,都是大公司在搶,競爭太激烈,而且目前能接住電子的場地不夠。我認為電子、金屬、氛圍是接下來馬上要起來的,布魯斯、爵士肯定沒戲。布魯斯太小眾了,而且注定是小眾的。
之前新聲浪沒做過海外的樂隊,為什么這時候要向港臺、海外的樂隊拓展了?
溫大維:首先國內我們做的這種風格,我們能碰的樂隊越來越少,因為好的樂隊、已經有公司的樂隊都會比較貴,而一些不是這個風格的頭部藝人不值現在的市場報價,所以只有海外樂隊的市場還有空缺,我們希望能從這塊肥肉上切一塊。
具體大概是從1個月前開始接觸這些樂隊的,海外的人都知道中國是塊肥肉,唯一溝通不下來的問題還是錢,其次是合作模式。現在我們在溝通的樂隊、公司,都對我們非常認可。
而且其實國外市場也需要快速搶占,目前國內做這部分的人也有十幾個,重型、后搖、朋克、核、歌劇、世界音樂都有,而且做海外藝人的個人也挺多,但實際能來中國演的海外樂隊也就一兩百個,所以我們也得加速。
那根據你說的,現在情況是不是國內新的好樂隊出來太慢了?
溫大維:其實永遠都不缺好樂隊,即使國內的樂隊不夠,海外的好樂隊也會有,好音樂一定會得到樂迷和市場的認可。
關鍵這就是市場缺少一個好的promoter,去真正把好的音樂內容放大。我們明年會服務于很多好的音樂人,只要作品足夠成熟、氣質符合我們的要求,我們就會出錢給他們做演出、巡演、一系列宣傳,賠了我們買單,賺了大家一塊分。
這是前期的事,后期我們希望在自己的公司能有一個共享的工作室,工作室里有做演出的每一個環節:經紀人、宣傳、策劃、視覺,然后50個樂隊可以同時共用這個工作室,你有需求的時候可以來找我們,然后我們合作,以項目展開我們工作室里的一個人負責10個樂隊,可以分高中低端以及音樂類型。未來如果我們做的足夠專業,收費也不是不可能。其實可以理解成推廣這些演出的廣告公司。
你提到中國市場缺少一個好的promoter?
溫大維:對,promoter這個角色在中國其實是特別欠缺的,唱片公司到現在為止還和booking agency、演出商沒有分開。像新聲浪就是典型的演出商,我們不帶任何經紀的屬性。所以我們會把(主辦)這一塊事做精,只有在某一領域把事情做得特別垂直特別精準的時候,在這個領域才能做出高質量,在整個行業有很多高質量小公司的時候,整個行業才能起來。
如果有人想做promoter或廠牌,首先上游有樂隊、場地資源,下游對樂迷能產出持續多的內容,這個內容一定是從藝人身上發掘,如果能做足夠細分的風格最好,如果做不了也可以做足夠細分的人群,我覺得一定要有一個針對的方向。細分一定是越來越重要的。
又是小公司,又是細分,如果走不起來量會不會很難生存下去?
溫大維:單獨看目前的幾個細分,已經非常不錯了,我們現在需要更多細分的公司出來。剛才我說越細分、精準,這個行業標準才會越高。尤其是promoter這個角色,是媒體、藝人、場地之間連接性的作用,只有它能把大家連起來,而且是能挖掘內容做推廣的人,promoter才是這個行業的中堅力量。
但目前在中國來說,promoter是一個特別容易被忽視的部分,處在特別不受尊重的地位。對于我現在的狀態就是每天求藝人、求媒體、求場地,特別悲慘,但實際上演出商應該是被尊敬的。當然,我也非常感激所有幫助過我的人,我們是一家新公司,我歲數也還小,對待事物還是應該謙卑、尊重的態度,遇到一些個別的人,忍一忍就過去了。
新聲浪現在是怎么做promoter的?
溫大維:其實現在獨立音樂還在特別初級的階段,各個行業都有很多陋習,我是希望能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演出商有更多精準的行業標準。比如說現在我們每一場演出都會做一些舞美,哪怕特別小的、簡單的舞美,就是為了能提高演出觀看質量。
我們會盡量滿足藝人的需求,因為已經不僅僅是一個buyer的角色,我們真正想把演出做出品質,然后投放給觀眾,可以說我們是和藝人在同一個“戰壕”的。所以現在合作的藝人,也都會為我們考慮,畢竟我們做舞美也是有成本的,然后大家共同呈現出好的演出,讓大家覺得“這樂隊牛逼、新聲浪牛逼”,這是最重要的。
你對現在國內演出市場怎么看?
溫大維:中國演出市場錚錚向榮啊,現在全國只有300個Livehouse,我覺得要有2000個livehouse才算飽和,目前就是剛開始。中國2014年有2.25億青年人群,體量非常可觀,而獨立音樂有獨特的魅力和吸引力,絕對能夠抓住青年人。
你認為新聲浪和其他演出商的競爭優勢在哪?
溫大維:執行力。我招人只有3個原則,責任心、強執行力、快速學習能力,這些都是圍繞執行力的,我們就是快。
在做新聲浪之前的音樂相關經歷?
溫大維:其實在做新聲浪之前我唯一的管理經驗是建大覓音(北京建筑大學音樂社團)。初中我開始瞎玩樂隊,高中正式組樂隊,不過那時候學貝斯的特別多,一共2、3個樂隊7、8個貝斯,就是彈兩首下一個貝斯上,特別逗。
到了大一我又組了一個樂隊,是那種能正式上臺的了,當時也在高校搖滾夜的幫助下登上了MAO的舞臺,到了大二我組建了社團建大覓音,之后開始在高搖兼職,進去之后拼命干學了不少,我就基本確定要進入音樂行業了。把建大覓音運營了3年,做到了當時北京最大的音樂社團,最好的時候有13支樂隊,每支都能演出,畢業之前出了一張合輯,也做了演出,現在仍然是北京高校的票房紀錄,當時有400多觀眾。
其實在大學的時候,我就有畢業恐懼癥,當時我學的是修地鐵,我不太懂,而且興趣全在音樂上,后來我在確定不出國之后,就確定了我未來的期望就是做音樂。
當時我就思考過,文化產業、音樂產業肯定是一個朝陽行業,只是何時成熟無法估量。我那時候也還特想寫本書,講社團管理,視覺、宣傳、溝通、拉贊助等等有一套自己的流程,現在看覺得這些是運營公司最基本的。
畢業之后休息了一段時間,就去江湖做了演出經理,不過我不太會經營店面,所以就去了Modernsky Lab做演出經理,之后就做了新聲浪。
父母對你創業是持什么樣的態度?
溫大維:最開始都不會太支持,但其實家長不支持的原因是什么?是因為沒辦法讓父母相信這件事能養活你一輩子,所以只要做出來成績了,父母自然就會放心。當然我也特別感謝我媽,特別支持我,就是不管我做到什么樣,我媽就覺得這個樣是最厲害的。
我爸也在思想上給了我不小的影響,做事永遠結果導向是從我爸那來的。就是想到的結果一定要大,然后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之后一步一步退回來,我每一個時間點都需要做些什么,然后去完成這個時間點的事情,進而走向最大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