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許很少在新聞八卦里看到她的名字,但一定在某個場合聽到過她的音樂:她曾被倫敦古典調頻電臺稱為“同輩中最耀眼的演奏家” 并被列入東京著名的“二十世紀一百位偉大的鋼琴家”系列, 也是法國《時裝》雜志評選的最受矚目的十大中國藝術家之一,她的演出被鋼琴大師保爾·巴杜拉-斯科達譽為“演奏得像天使一般”,她就是世界級的中國鋼琴家, 陳薩。
筆者上一次見到陳薩,是幾年前她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辦的獨奏音樂會上。不大的音樂廳座無虛席, 只有行云流水的鋼琴聲在悠悠訴說著一段又一段或喜或悲的故事。臺上的她專注投入,似乎用全身的細胞在與觀眾對談;臺下的她開朗平和,不厭其煩地回復每位樂迷的問題和請求,并一張張CD親筆簽名。簡單又低調的演出服裝以及陌生人前的平易近人,都很難讓人聯想到她是唯一在英國利茲鋼琴比賽,肖邦國際鋼琴比賽以及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三大頂尖鋼琴比賽中均獲獎的知名中國鋼琴家。
鋼琴 -----“讓我進入音樂世界的媒介”
出生于藝術之家,父親吹圓號,母親跳芭蕾舞,陳薩從小就對音樂耳濡目染。因為父母經常與別人交換一些古典音樂的磁帶并在家里播放,陳薩慢慢開始對古典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回憶起對音樂的初次記憶:“勃拉姆斯的第二協奏曲,圓號的聲音一出來,就好像把我帶到了一個很遙遠的地方,萌生出了一種追隨的感覺。”
由于當時的陳薩就喜歡被很多人圍著表演唱歌跳舞,于是自然而然便開始學習樂器。一開始家里安排她學習小提琴,但是枯燥艱難的練習過程讓她早早放棄了四條弦。而父母的開明讓陳薩有機會自由選擇,于是她便轉而投向黑白鍵鋪就的一條音樂之路,并且這一走,就是三十年。
7歲開始學鋼琴,9歲師從國內著名鋼琴教授但昭義,不到10歲便獲得了第一個鋼琴比賽大獎 --- 珠江杯全國鋼琴比賽一等獎。天賦加上勤奮,讓這個熱愛音樂的小女孩以一種驚人的速度在鋼琴演奏的路上全速奔跑。
1996年,年僅16歲的陳薩受邀作為最小的參賽者參加了英國利茲鋼琴比賽并獲得了第四名,從此開啟了她的國際演奏生涯。比賽后陳薩得到機會去英國學習鋼琴,當時媽媽只能送她到深圳的出關口。一個人獨自坐上去香港機場的大巴, 飛往倫敦的她要面對的是茫然未知的新環境和挑戰。
“初到英國,因為英語很爛,又很羞怯,多虧我的英國鋼琴老師才得以開始一邊學琴一邊練習英文。我當時的老師可以說既是我專業上的引路人,也像是我的家長”陳薩說。 幸運的是,除了她的鋼琴老師,中國使館的工作人員也經常邀請她去家里吃飯、包餃子。這些最微不足道但出自異國他鄉的關心慰藉了她當時獨自一人在外的思鄉之情。回憶起去英國和德國學琴的經歷,陳薩不無感概地說“鋼琴歸根結底是一個媒介,而學琴最大的收獲就是通過鋼琴打開了通往音樂世界的門,從而走向一條更深邃和寬廣的道路。”
演奏 ----- “享受自己與自己獨處的時間”
從最早的英國利茲鋼琴比賽在國際上嶄露頭角,再到波蘭肖邦國際鋼琴比賽上獲獎受到關注,陳薩已經走遍了歐美亞奧的多個城市并與多位著名指揮和交響樂團合作舉辦過音樂會。她所演奏的曲目和灌錄的唱片,已不僅僅局限于讓她蜚聲國際并收獲無數贊譽的肖邦鋼琴作品,而是在作曲家和曲風的選擇上更加多樣化,包括李斯特、格里格、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和已發行的俄羅斯鋼琴與中國主題的鋼琴曲唱片。
這些年,陳薩一直潛心研究和嘗試不同的音樂作品,專注于自我學習和提升上。她說:“我不是party animal 的個性, 我喜歡有自己獨處的時間。”肖邦鋼琴大賽得獎后,陳薩曾經大量地在公眾和私人場合演奏肖邦的作品,以至于人們分不清究竟是她再現了肖邦的靈魂還是肖邦影響了她的演奏和藝術氣質。然而,鋼琴演奏實際上是一個二度創作的過程,而人的成長和自我的豐富需要通過接觸不同的作品才能得到。 這就是為什么,陳薩會在一段時間里有意識地跳出肖邦作品的圈子去演奏其他一些音樂家的作品 ---“我不是特別喜歡彈奏老的曲子或是我知道很多年的曲子。藝術是多元化的,千萬不能陷入單向思維。”
同時受過中國和西方音樂教育的陳薩,深深了解東西方教學上的差異。“東方的老師嘔心瀝血在每個細節,西方老師則更多是給你方向和可能性.。” 對于一個真正的鋼琴演奏者來說,金錢和榮譽永遠都無法取代個人在音樂路上默默地修行。在她登高問鼎,獨攬眾多國際大獎之后,她依舊保持著與現代速食社會逆向而行的執拗與信仰。
其實,能夠享受自己與自己獨處的時間,才能靜下心來去思考和感受音樂,發現真正的自我,既而領悟到如何去詮釋音樂。所以多年以后,已經是鋼琴大師的她,還會重新開始學習,花半年的時間只彈一個作曲家的譜子,一小節一小節地琢磨。無論是不同音樂風格的涉獵,還是鉆研同一首曲子,陳薩從未停止過對音樂的追隨。 讓音樂流進她的骨髓里,才能讓每一次的演奏都深刻,入人心。
生活 -----“文化和閱歷的滋養有助于音樂素質的培養”
除了練琴之外,陳薩還喜歡閱讀。她閱讀的類型相當廣泛,包括人物傳記,詩集和哲學類書籍。讀傳記,尤其是自己喜歡的音樂家的傳記其實是接近他(她)們生命和生活的最好方式之一。對她印象深刻的幾位音樂家傳記,陳薩侃侃而談: 女高音歌唱家瑪麗亞.卡拉斯,鋼琴大師魯賓斯坦,以及加拿大的鋼琴天才格倫.古爾德等。
閱讀這些音樂家們在不同時期所經歷過的事就如同乘坐時光機回到他們的年代重溫那些與音樂有關的奇思妙想,而這種體驗又能反過來幫助演奏者更好地去理解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以及想要表達的情感。被問到最想去體驗哪一位音樂家一天的生活時,陳薩脫口而出: 德彪西。理由是他的興趣愛好十分廣泛,同時又非常喜歡大自然,所以體驗他的生活肯定豐富多彩,充滿樂趣。
致琴童 -----“練琴不應該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古典音樂在國內越來越受推崇,而被譽為“樂器之王”的鋼琴演奏自然而然受到更多關注。 中國一直都是全世界鋼琴學童最多的國家, 而只有1%的琴童最終會成為鋼琴家。對于中國琴童普遍在高壓下學習鋼琴的現象,陳薩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談到“比賽能夠鍛煉人的抗壓能力,但不應該左右演奏者的自我和對音樂的理解。”說到底,練琴不應該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正因如此,陳薩近幾年陸續開始舉辦自己的大師班以便能夠與奮斗路上的琴童們分享自己的知識,想法和經驗,同時希望能給予他們一些指引,就如同多年前她所受到的名師們的寶貴的引導。興趣只是天賦的開始。有天分的琴童需要一個很好的引領,還要有所堅持才能最終演奏出打動人心的音樂。
真我 -----“藝術和音樂這條路,是找到真我最好的方式”
2010年適逢肖邦誕辰200周年,波蘭駐華大使向陳薩頒發了一本特殊的護照 --- 肖邦護照。 這本護照在全球只印刷了80本。獲得這個護照本身就是對一個音樂人最大的肯定: 你屬于一個充滿詩意的世界 ---- 肖邦的世界。六年間,陳薩變化了很多,不僅在演奏的成熟度上,也在身份的轉換上。她從一個獨立的鋼琴演奏者,到擁有自己的鋼琴三重奏組合,除了錄制唱片,舉辦獨奏會,室內音樂會以外,她還開辦各種大師班并開始擔任國際賽事的評委。
唯一不變的,是每天4個多小時的練琴時間。她總是缺席娛樂新聞,也鮮少出現在鎂光燈下,她不愿意被貼上鋼琴公主或任何形式的標簽,而更樂意做自己音樂世界的國王。這個Made in China 的鋼琴演奏家,從中國走到英國和德國再走向世界,始終懷著對音樂的好奇和熱情,并向人們證明了美好,純粹和用心演奏出的音樂是沒有國界的。
王小波曾說過: 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對陳薩來說,這個世界就在黑白鍵之間。因為鋼琴演奏并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個應該去享受的充滿樂趣和發現自我的旅程。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我們的:nvshijiequanzi (女仕界圈子)
作者簡介:
Stephanie Lin,MBA學歷,講英文,法文,中文。十八歲獨自闖蕩海外,走遍了多姿多彩的四大洲土地,目前定居加拿大多倫多,就職于某國際金融財團。崇尚“做夢要絢爛,生活要平淡”的哲學。愿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交知心朋友, 作性情中人。
Alethea Yi,90后偽女文青,真四大狗,理科生的腦子,藝術生的心。2015年滑鐵盧本科數學碩士會計畢業,現Deloitte小審計師一枚。來加十年的川妹子依然最愛回鍋肉,資深吃貨偶爾下廚無辣不歡。愛發呆做夢,聽邏輯思維,去獨自旅行,只為拍好照片看好風景。交朋友可以很多很多年,只為曾經默契相通和那些往日時光。為了練習中文而寫文,卻在文字里遇到了更廣闊的世界。愿你也能見我所建,戀我所念。
肖祎, 90后哈爾濱姑娘,滑鐵盧大學學生一枚。18歲從冰城來到滑鐵盧,懷著對專業的熱愛,帶著對大學的憧憬,開啟了在加拿大的生活。業余時間參與各種志愿活動,希望自己能傳遞感動和正能量。喜歡音樂,繪畫,電影和旅行。爬過一些山,看過一些海,逛過一些城。愿讀萬卷書,也走萬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