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觀點
◆有河流穿過的城市是有靈性的,蘭州的中心,母親河穿城而過,給予了這座城市無與倫比的美麗。
◆作為作家需要認真思考怎樣講中國故事,生活在當代的作家應該向歷史尋找素材。
◆長篇小說像獨特的建筑物一樣曲折有致,要有建筑家的想象力和結構感。
◆每個人都是故事的講述者。作家的天職就是講故事,所以講究講故事的方法,怎樣運用語言藝術是非常重要的。
◆一部作品能引發感情的共鳴,就是描寫了人類共通的人性。
9月17日晚,矗立于黃河岸邊的蘭州音樂廳燈火輝煌、座無虛席。由中共蘭州市委宣傳部主辦的“文化蘭州·全民共享”公益項目系列活動《金城講堂》隆重開講。首位中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著名作家莫言做客《金城講堂》,為蘭州市民面對面講授“講述中國和走向世界”的主題報告。蘭州市民也通過講堂走進當今文壇巨匠內心世界,近距離聆聽世界的中國故事。
有河流穿過的城市是有靈性的
晚上8點整,在觀眾的歡呼和掌聲中,身著一身考究西服的莫言走上了金城講堂的講臺,走進了觀眾的視野。他透露自己30年前曾來過蘭州,感慨如今的蘭州變得讓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優美的環境,現代化的建筑,尤其是黃河兩岸如畫的美景更是凸顯了蘭州的魅力。形容蘭州的變化是“30年河東,30年河西。”他說,與曾經的蘭州相比,現在的城市變得美麗和高貴。“我認為,有河流穿過的城市是有靈性的,蘭州的中心,母親河穿城而過,給予了這座城市無與倫比的美麗。”此時莫言先生風趣的說,蘭州和我家鄉喝的都是黃河水。希望上游的人節約用水,給下游山東人民留點兒。瞬間“引爆”了現場氣氛。
作家要認真思考怎樣講述中國故事
一開講,莫言坦言“講述中國,對話世界”這個題目太大,不知從哪里講起,他回憶著自己幾十年的寫作之路,說“過去幾十年來都在努力寫作,當時并沒有想到自己通過寫作在講述中國故事,更沒想到外國讀者讀的時候會把這些文字當作特定的反映中國和中國人的故事來看。我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產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故事,可以用來描寫和歌頌的故事可謂是汗牛充棟,現在更加意識到作為作家需要認真思考怎樣講中國故事,生活在當代的作家應該向歷史尋找素材。
作家要有像建筑設計師一樣的想象力和結構感
莫言說:“長篇小說像獨特的建筑物一樣曲折有致,要有建筑家的想象力和結構感。”每個人都是聽著故事長大的,職業作家要使自己的作品和別人不一樣,就要有屬于自己的獨特語言。小說最早作為口頭文學存在。每個人都是故事的講述者。音樂家用歌聲和樂器“講故事”,畫家用色彩和線條“講故事”,舞蹈家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和形體“講故事”,除了這些藝術家,工人和農民也是講故事的人,高樓大廈和千里沃野都是他們講的故事。作家的天職就是講故事,所以講究講故事的方法,怎樣運用語言藝術是非常重要的。
老作家要“放下身價”,向年輕人學習
時代在變化,人們的觀念也在變化,作為作家如果不想被時代所拋棄,不讓自己的創作思維枯竭,就要和當下的生活保持聯系,多和年輕人交流。莫言笑稱,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創作慢慢枯竭,想要描寫當下的年輕人困難會越來越大,“年輕人所使用的語言已經和我們這一代不一樣了,夢想似乎也不一樣了。我做夢會夢到高粱、莊稼和玉米地,而現在的年輕人會夢到時空穿越和漫畫等……隨著年代的不同,人與人之間會產生代溝。所以老作家要放下身價,向年輕人學習,當面對豐富的社會,想要無所不知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學習和體驗生活也要“精準”,要選擇一個比較熟悉的點扎根下去,這樣才能駕輕就熟。
寫作的終極目標是對人性的描寫
“寫作最終完成的任務和目的是不變的,那就是對人性的描寫。”莫言語重心長地說,一部作品能引發感情的共鳴,就是描寫了人類共通的人性。莫言回憶自己年輕時讀很多外國文學名著時,雖然從來沒有去過那個國家,但是依然會被深深打動。書中描寫的人物鮮活地就像身邊熟悉的人,甚至就是我們自己,這就是寫到了人性的共同之處。
短短兩個小時的演講,觀眾反響強烈,不時為莫言精彩的演講報以熱烈的掌聲。他從一個作家的角度講述了怎樣做一個“會講故事”的人,讓金城市民受益匪淺。市民也通過“金城講堂”這個包容開放的文化新空間,在這場文化盛會中感知文化、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