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圳位于福建省政和縣城西部七星溪南岸,距城關僅5公里,地處七星溪河谷平原及臺地,地形近似半島。村域面積1200多畝,土地肥沃,氣候濕潤,有利于農作物生長?,F有村民126戶,人口500余人。
石圳建村于北宋中葉,已有近千年歷史,初由游姓開基, 嗣后林、吳、趙諸姓相繼遷入,到明朝中期,人口漸多,村落遂成規模。明、清時期,石圳已明確歸屬東衢鄉東衢里二十三都。 民國時期,石圳為民望鄉(后改石屯鄉)所轄。新屮國成立后, 石圳隸屬第一區石屯鄉。人民公社時期,石圳隸屬紅專公社松源大隊。1984年,撤銷公社恢復鄉(鎮)建制后,石圳隸屬石屯鄉松源村。1994年石屯改為鎮建制,石圳隸屬石屯鎮松源村。
石圳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十分獨特,它背靠牛背山,三面為七星溪所環抱。古代它處在古官道正道桐嶺鋪和倪屯鋪之間,是政和通往省、府的交通要道。同時,政和最主要河流七星溪流經石圳時拐了一個大彎,形成一處深水港灣,從明、清時期起就成為外埠工業品、食鹽及政和土特產品、木材、糧食、茶葉等進出城關的屮轉碼頭,石圳也逐漸成為以航運為主的村莊。最盛時期,石圳灣長年停泊的各種船、筏有100多艘。政和各地砍伐的木筒,都是通過七星溪放流到石圳灣拉纜集中,裝釘成連排放流至西津,再合連成大排捎往福州。
發達的航運業摧生了商貿服務業。清朝末期,石圳村富庶繁華,華屋連甍。村中不僅有酒店、金銀店、雜貨鋪、藥鋪、茶莊、豆腐坊、點心店、旅館及煙館、賭場等,而且有糧食莊場4座,年儲糧食上萬擔。
清咸豐八年(1858年)三月初一日,太平天國軍首領楊國宗、雄天豫率軍攻陷政和縣城,知縣馬翼棄城而逃。太平軍在官湖白亭、桐嶺、石圳一帶與官軍和地方聯兵反復發生激烈戰斗,從四月初一到五月十四日,歷時一個半月,清軍游擊董聯輝、典史劉其宗及縣丞陳某等均被太平軍俘殺,場面慘烈。石圳村在戰火中遭到嚴重破壞,從此開始衰落。如今村中許多斷垣殘壁,多數便是當年那場戰火留下的痕跡。
民國時期,隨著政和茶葉的再度興盛,以及木材、筍干等大宗土特產品的外銷,石圳的航運業也逐步恢復。但1940年后,受太平洋戰爭影響,茶葉等外銷受阻,石圳的航運業再度受挫。新中國成立后,公路相繼開通,石圳水運碼頭功能不復存在。1984年開通桐昤峽,七星溪改道,石圳灣變為內河。但作為歷史見證,石圳灣永遠存在人們的記憶中,斑斑史跡無異于一部歷史教科書,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近年來,隨著寧武高速的開通,以及“一城兩鎮”建設規劃的實施,石圳又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在省、市、縣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石圳村的婦女們成立了巾幗美麗家園理事會,她們群策群力,投工投勞,疏浚2000 多米古渠道,清理村道、古井,保護古民居、古遺跡,挖掘傳統民俗文化,著力恢復古村面貌,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努力打造一個宜居、宜游的休閑地、城中村。2013年11月,石圳被列為省級巾幗美麗家園示范村。石圳在保持古村面貌的同時,也在努力建設與時代同步的新農村。
白茶小圳,茶香芬芳。目前已經有福建大與實業有限公司、福建省隆合茶業有限公司、福建省云根紅茶業有限公司入駐石圳,助力白茶小圳建設。這些白茶企業的進駐,茶樓茶館的建設,以及7月19日開園的“中華紫薇園”成為石圳的亮麗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