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井俊二不算是一位高產的導演,在他的作品里,小說原著、編劇、導演、音樂常常都是他一個人。
1999年上大學時的寒假,我跟朋友窩在家里看VCD,一個下午看兩部,一部是巖井的《情書》,另一部是北野武的《大逃殺》,一會兒痛哭流涕一會兒驚聲尖叫,那是一個難忘的下午。
那個年代,很多年輕人的審美趣味從《情書》開始,都受到了巖井俊二的影響。
?巖井俊二:人生沒有什么可以浪費的東西
有記者曾問巖井俊二:“請問導演您是如何在那些平淡的周而復始的日子里,挖掘出戲劇性來的呢?”
巖井是這樣回答的,“平常的日子就那么過去了,但是回首往日時光,真的什么都沒有發生嗎?我拍的電影與其說是我的人生體驗,不如說是為了尋找生活中的那些曾經被我忽視的人和事。人生各個階段都存在不同的可能,人生沒有可以浪費的東西。”
巖井自己的經歷就是對這段話最好的解讀:
上中學時,巖井有一次為了去看電影《金剛》,趕公交車時被夾傷了腳,后來在家休養期間收到了很多同學的來信。多年過去他整理舊物時發現了少年時朋友們的來信,一封一封書信里記錄的年少時的生活點滴,喚起他對往事的回憶,于是便有了《情書》這個故事最初的萌芽。
上小學時,巖井的老師一直孤立他,不許其他孩子跟他玩,對年幼的巖井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后來,巖井自己談到這段經歷時說:“ 現在已經不怨恨那位老師了,小孩子被欺負和大人被欺負所受到的傷害是不一樣的。遭遇過挫折、磨難,痛哭過,長大后才會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善良。”
這些經歷,滲透入巖井后來的作品里,那些細小的、怯懦的、隱忍的、 殘酷的,關于青春的記憶,是灰色的,影片《關于莉莉周的一切》里記錄了少年主人公殘酷的青春時光。
上了大學,巖井離開家鄉,一直喜歡電影的他在學校的社團里開始用8mm攝影機嘗試拍攝電影。學生時代的零用錢都用于購買膠片和器材,常常面臨的問題是:買膠片還是吃飯?電影放映的時侯有時沒有觀眾,有時三四個觀眾。但是看完之后有人哭了、有人笑了,親眼看過了大家的反應,這些帶給年輕的巖井以莫大的慰藉和信心。
巖井俊二:堅持就像一次次把打碎的花瓶重新粘合起來
大學畢業后,因為經濟拮據女朋友離開了巖井。生活的貧困與艱難,加之在事業上遲遲得不到認可,讓巖井陷入了理想與現實矛盾的漩渦中。
劇本創作是最困難的,在確認劇本可以用之前,每天都需要反復修改。巖井把這個過程形容為就像每天面對摔得粉碎的花瓶,要怎樣才能把它們粘好呢?一個人煉獄般的過程很辛苦,為了緩解緊張的情緒,巖井強迫自己去轉移注意力,做一些其他工作。
創作的過程如同在幻想中行走,與之相比,拍攝現場的麻煩、資金的困難等就顯得容易多了。
(這讓我想到國內的電影導演們往往不愿意在劇本上下功夫,熱衷于大場面大投入和明星陣容,所以,難有好作品,扯遠了……)
巖井俊二《情書》:你好嗎?我很好。
一直掙扎著努力著的巖井俊二,終于在1995年因為自編自導的電影《情書》一舉成名。
電影講述了一封女主人公原本出于哀思而寄往天國的情書,卻大出意料收到同名同姓的回信,并且逐漸挖掘出一段深埋多年卻始終沉靜的純真單戀,真相大白之后前塵往事與今時愛戀纏繞出了一段癡情凄美的摯愛情深。
《情書》就如停留在我們每個人青春里的一個夢,某個午后、某個深夜,又會偶然闖入腦海。都說這個故事是關于少年的一場暗戀,其實它是歲月長河里朦朧的美好。
片末女主人公博子對著雪山喊出那句“你好嗎,我很好”時,遠處也傳來了回聲“你好嗎,我很好”,就像是對青春的回答。
北川悅吏子寫給小說版《情書》序言中說:
“無論我以后怎樣努力,那個時代都不會再來了。?像初中和高中時代那樣的日子,并不只是留存在記憶里,璀璨地發著光,而是影響到了現在的自己,可能此生都會延續。
我還想,未來也是從現在開始一直延續下去的。”
與其說我們被故事中的主人公感動,還不如說我們在跟隨電影在回憶自己的青春過往。電影結束時流下的淚水,也許已經與電影無關,為我們自己。
巖井說,“青春就是那些什么都沒有發生的日子,雖然經歷了歲月的洗禮,但真摯的感悟沒有磨滅。生命是短暫的,而愛情是永恒的。”
《有陣風吹過》
(巖井俊二 Hec & Pascal 樂隊)
有陣風吹過 微笑的天空
再向前走一走啊 走到山丘另一方
聽到了歌聲 就一起歌唱吧
就這樣一直走在你身后
就這樣一直追逐你的背影
像這樣的日子 有許多許多
那樣的每一天 其實都是唯一
過于理所當然 自然而然的生活
突然想起時會淚流不止
就這樣被你的笑顏所拯救
(原創作品 轉載請注明出處)
作者:水泥卡車 :cementtru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