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寫完《阿修羅》(日本動畫片)影評,我和朋友說,看電影時哭得稀里嘩啦的,眼淚珠鼻涕泡止都止不住。
朋友的一句話讓我想起《螢火蟲之墓》,一部會會哭得更兇的片子。
出自宮崎駿所創(chuàng)立的吉卜力工作室,由高畑勛執(zhí)導。
這部電影在豆瓣上8.7的高評分,以及第119位的排名真可謂是對得起它背后的強大團隊。

其實在很早以前我就已經(jīng)聽說過這部電影,知道它是催淚彈式的存在,所以一直沒敢碰它。
這次,抱著“必死”的決心去看了,嗯,毫不意外的,又一次哭崩……

電影的時代背景比較敏感,講述的是二戰(zhàn)時期失去父母的兄妹二人相依為命的故事。
而眾所周知,當時日本是戰(zhàn)爭發(fā)起國之一。
可以看到,豆瓣上、時光網(wǎng)上都充斥著過激的言論。

所以寫這篇影評時我是有點忐忑的,很怕一個不小心就“越了雷池”,或者寫得不夠明白而引起大家的誤會。
但骨頭再難啃那也是骨頭,好的作品不應(yīng)該被大家錯過。
在這里,我就斗膽聊下這部電影:
螢火蟲之墓

故事背景是二戰(zhàn)后期,1945年的夏天,日本時常被襲擊。

高空投擲燃燒彈,時不時的飛機轟炸,許多居民住宅區(qū)域都被摧毀,住在繁華地段的人們被迫分散到了鄉(xiāng)下去避難。
原本生活富足的清太和他4歲的妹妹節(jié)子就是那些避難人群中的一員。

父親是海軍軍官,長期不在家,也已經(jīng)好久沒取得聯(lián)絡(luò)了。
母親患有心臟病,在一次襲擊中被大面積燒傷,沒過多久便去世。

原來的家已經(jīng)變成廢墟,再加上平時聯(lián)絡(luò)的親戚不多,兄妹兩人只得去投奔了鄉(xiāng)下的親戚。

挖出之前埋在地下的食物和細軟,將這些物資裝在拖車上來到了阿姨家。
柴魚片、青魚、雞蛋、醬菜、咸梅干和奶油......
當看到特殊時期最缺乏的這些營養(yǎng)食品堆在眼前,阿姨對兄妹兩人的到來自然是喜不自禁。

可好日子沒過多久,眼看著東西被吃得七七八八,阿姨的冷言冷語便開始多了起來。
分到的食物只是湯湯水水,明明是用自己帶來的東西換得的糧食,可看著別人碗中的米飯卻不敢多言。

飽受阿姨的白眼,被嘲諷只知道吃,卻不去參加自衛(wèi)隊或者干活貼補家用。
冷暴力傷害就像家常便飯一樣刺傷著他們的自尊心。
拿著媽媽的七千元存款,裝好自己的家當,清太毅然決然的帶著妹妹將“新家”安置在池塘邊的一個防空洞里。
總算是從寄人籬下的狀態(tài)中解脫出來,兄妹兩人過上了逍遙自在的生活。

上山揀柴,下池塘撈螺絲,用老舊的爐子烹制食物……
他們飽餐之后就坐在一邊享受自然風光,看著夕陽西下。

與其他人不同,面對物資匱乏的情況,他們餓著肚子在一邊想辦法找食物之余,總是能在困苦中挖掘出樂趣。
在夜幕降臨時,清太抓了許多螢火蟲放進蚊帳里面,將點點螢光變成窗外的雪,為節(jié)子帶來瑰麗的景色。

當哥哥出去尋找食物時,節(jié)子則安分的守在家中。
樹下蕩秋千、對著湖中的倒影玩猜拳、光著身子披上床單來回瘋跑,甚至像模像樣的縫補哥哥破了洞的衣服。

兩個人就這樣在沒有門的防空洞中,努力讓自己生存下去。

錢越花越少,家里帶的東西也都被置換得差不多了。
他們向村民求助,希望能免費獲取些食物,可在戰(zhàn)爭的年代誰家都沒有多余的食物。
節(jié)子身上長的痱子癥狀越發(fā)嚴重,臉上紅潤的光澤也消失了,看著瘦弱的妹妹,清太決定鋌而走險。

去地里偷取果實,當人們?yōu)榱硕惚芤u擊時他就趁機去別人家拿吃的用的。
大家都沉浸在轟炸的恐懼當中,清太拎著鼓鼓的包裹,卻高喊著:炸吧炸吧!

可即便如此,節(jié)子的身體還是每況愈下。
眼神渙散無光,因為嚴重的營養(yǎng)不良導致經(jīng)常拉肚子。
脫了衣服可以看見明顯的骨頭,到后來甚至倒在床上沒力氣起來。

情形發(fā)展成這樣,清太趕忙把最后的三千元取出來,買了一堆吃的打算給節(jié)子補充體力。
然而,餓倒在床上的節(jié)子,在被喂了一口西瓜,對哥哥說了一聲“謝謝”之后,便再也沒有睜開眼睛。

清太是一個堅強的孩子。
當母親去世之后,他獨自守著這個秘密;
當生活不斷走下坡時,陪伴在節(jié)子身邊,安撫她的不安;
將重擔壓在自己身上,一心只為了照顧好妹妹。

同時他還是一個天真爛漫、心思細膩的人。
當普遍缺乏鹽和醬油時,其他人在汲取海水,他們卻能在海邊盡情的玩耍嬉戲。
當搬出阿姨家,決定自己獨自生活,除了買煮飯的鍋爐,還順手給妹妹買了一把梳子。
在所有人都忙碌奔波的時候,他們即使撐著破舊不堪的雨傘也能開心的唱著歌。

他始終在為妹妹撐起一片快樂的天空。
可是,就是這么一個盡職盡責的哥哥,卻總讓人感覺哪里不太對勁。
同一個年齡段,阿姨家的女兒去當勞務(wù)員,可清太就只是宅在家里,或者帶著節(jié)子出去玩耍。
食物吃完之后,去找農(nóng)民大伯討要食材,就是不肯放下面子回去找阿姨,或者加入自衛(wèi)隊,哪怕提出幫忙干活賺取食物也好啊。

總是選擇性的忽略別人提出的自力更生的建議,到最后反而步入了偷盜、趁火打劫的下場。
其實,只需要多受一些委屈就可以完全避免妹妹的死亡。
眼睜睜看著乖巧可愛的妹妹慢慢被死亡吞噬,很多人看電影之所以哭得那么厲害,主要是同情節(jié)子的遭遇。
此外,更多的是對清太的行為感到憤怒。

網(wǎng)上甚至提議將這部電影改名為《我是如何把妹妹養(yǎng)死的》,從某種角度來說,確實挺貼切的。
很多人會覺得這不是一部合格的反戰(zhàn)電影,弱化了日本作為戰(zhàn)爭發(fā)起國的罪惡行徑,而強化了戰(zhàn)爭對日本人民的傷害。
戰(zhàn)爭帶來的災(zāi)難性后果,人們冷漠自私的嘴臉,乍一眼看去似乎這些外在因素是導致了兄妹兩人悲慘遭遇的元兇。

但通過清太的行為模式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高畑勛要展現(xiàn)的故事內(nèi)核遠沒我們看到的那么簡單。
可以說從搬入阿姨家之后,清太所做的選擇都是不太理智的。
盡管打著為妹妹好的名義,其實卻是在帶著她往死亡之路上走。

在開頭,清太一出場便道出了自己死去的事實,他以一個留存于世間的靈魂存在著,回顧從失去家園之后的日子。
這是否可以理解為是他對那段時光的反思?
如果他能夠忍下那口氣,如果他能主動幫阿姨做一些家務(wù),如果他能出賣勞力來賺取口糧,如果......
可惜,沒有那么多的如果。

正如網(wǎng)友@米粒所說:
一開始便注定了結(jié)局,而這電影只不過是一場漫長的告別。

撇開二戰(zhàn)的外衣,電影上映的時間是1988年,那時正是日本經(jīng)濟泡沫最嚴重的時期。
享受著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那些年輕一輩,不正是與家境優(yōu)渥的清太很像嗎?
對未來盲目的樂觀,對自身的定位了解不充分,總以為目前的困境是暫時的,殊不知自己已經(jīng)完全失去了依靠。

富庶的家庭在一夕之間便能毀于一旦,我們當然不能忽略了戰(zhàn)爭的強大殺傷力。
許多人總是自覺便帶入了那個殘酷的年代,對于看似曖昧不清的臺詞耿耿于懷。
可是,若稍微拓展一下思維的局限,其實,這個故事的背景適用于任何年代、任何國家。

不值一提的所謂的親情,人人力求自保的時代,自私的嘴臉顯得多么面目可憎。
可似乎我們又無法指責他們。
當危機真的降臨時,該如何選擇正確的那條路,或許,這才是高畑勛真正希望我們?nèi)ニ伎嫉膯栴}吧。
本文主筆|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