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常常愛逛豆瓣,今天豆瓣熱搜榜上今天赫然掛著《阿飛正傳》的電影,點開豆瓣評分依舊排行在豆瓣前250名,高達8.5分。
盡管豆瓣也曾引起爭議,有刷分嫌疑,但大多數好電影卻不會被埋沒。
筆者今天便向大家安利幾部讓人沉思或痛哭后,總有所得的好片子,有電影,也有紀錄片。
《阿飛正傳》---張國榮、張曼玉、劉嘉玲、劉德華、張學友

大牌云集的一部電影,在當時香港電影的輝煌時代,王家衛的鏡頭下,阿飛的命運,張國榮的風華絕代都完美的呈現在鏡頭之下。
影片中的故事背景發生1960年代,張國榮飾演的阿飛旭仔從小沒有見過自己的生母,在心里把自己認作是“無根鳥”。盡管在一生里遇見過許多女人,卻不曾真正付出真心。成長過程中母愛的缺失,讓他心里有著對生活的無力感,于是他拋下一切去南洋尋找生母,故事會怎樣發展與結束?
雖然是阿飛一個人命運的電影,但是折射的卻遠不止于此。一個好的電影一定會塑造一個典型形象,不管這個形象是在怎樣的時代下生活,是虛構還是真實,一定來自于現實。比如魯迅筆下的阿Q,比如祥林嫂,又比如夏衍筆下的包身工。
好的作品是有感染力的,那個時候的香港正處于殖民體系,而大陸和臺灣形勢緊張,出現大量逃港者。
為什么逃港?是因為無根鳥要尋根,還是阿飛本性就是想飛?
看了電影才知道。張國榮身為一名演員,在逝世十幾年后,被奉為藝術經典,因為藝術家不僅是作為創作材料,本身就具有藝術作品的價值。
不知道若干年后,當代演員有幾人會被當成藝術作品,不論是《倩女幽魂》,還是《霸王別姬》,還是《胭脂扣》、《春光乍泄》《東邪西毒》,我想在那個電影還是安心出“作品”的時代,好演員絕不止張國榮一個。
《房東蔣先生》----梁子

2004年的紀錄片,一名女記者闖入上海一家老宅,結識房東蔣先生。蔣先生就像一個謎,有著上世紀資產階級老毛病,也許現在我們更愿意稱他為“老克勒”。
這部片子最讓人印象深刻是時代下的命運孤獨,蔣先生年輕時家境優渥,父親是在上海有企業,兄弟姐妹眾多,但最后卻是孤身一人,不愿娶親、不與任何人來往。
他守著房子,拆遷款再多也打不動他,他愛那座老宅,又恨那座老宅,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吃盡苦頭,連房子的旁街也不敢走近。
或許我們心里都有一座讓我們心緒復雜的房子,我們是孤獨的鎖在里面,還是勇敢的拆掉?看過片子你或許會有答案。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女記者是一名著名戰地女記者,但在此片中也受了許多爭議。
我們一直以為紀錄片是旁觀者視角,其實并不然。紀錄片的拍攝有很多方式,比如旁觀式、參與式、再現式、非常規式,上世紀末,我國紀錄片發展迅速,中日合拍片也火遍大江南北。
當時的人們還能沉下心來,觀賞紀錄片,思考社會,領悟自然。
盡管現在不乏好片,但很多人難以沉下心來心無旁騖的看一部電影,更別說是過去的紀錄片了。希望看到此文的人可以搜搜這部紀錄片,對命運會有不一樣的思考。
資源難搜,b站上有。
同時附上筆者比較喜歡的另外幾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