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
王佩佩
非物質文化遺產,系指中華民族在數千載薪火相繼的延綿過程中,由歷史心性所凝結而成的文化生態及其精神傳承,同時亦是數千年主流文化不斷沖擊下文化適者生存的珍貴遺存,更是中華文明最值得珍存的微妙歷史文明表征。現代社會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面臨著啟用與傳播的尬尷處境,隨著文化創制產業的不斷繁盛,非物質文化遺產亦因此而被不斷地發現、挖掘、牽系出來。
一、 動畫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聯
(一)動畫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關聯的認同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秉賦、審美、習俗等民族要素共同酵化、醞釀、積淀、升華,最終成就的全民族乃至全世界共享的文明瑰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深刻蘊蓄著民族精神、靈魂、民族風骨,同時,更深刻蘊涵著一種民族自信、自豪、自尊,從而成為一種人類高度文明的崇高象征。現代社會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動畫藝術加以關聯,透過動畫藝術表達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民族聲音的更快、更強、更遠傳播。同時,現代文化發展適值表象化過盛但動力不足的情境之中,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則為現代文化帶來了強勁發展的元動力。動畫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存在著諸多包括語言文化、民俗、藝術等在內的多方面、多元化、多層次的關聯。動畫作為一種極具創造性的藝術媒介,顯然是再現、啟用、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為行之有效的手段,并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文化層級上的高度認同。例如,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主導創制16集的《非遺特搜隊》,將中國南方最具特質及代表性和價值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項目,以每集三分鐘的動畫形式,針對豫園類、海派素、朵云印、獨角戲、烏泥紡等進行了生動刻劃與鮮活表達。
(二)動畫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關聯的利弊
從《非遺特搜隊》等專門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畫的倍受追捧可見,普羅大眾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中引人入勝的故事有著強烈的潛在興趣,一旦將其進行深入挖掘、深度追索、深刻表達,必將成為動畫創制新生代的主角。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切近觀察,其所反映的是一個民族的歷史心性傳達,人們從中能夠更加清晰地看到文化、歷史、社會等的發展脈絡。客觀而言,任何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動畫化之后,都會對其本體的完整性、原典性、韻味性等有所消減,而且,亦會由此帶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衍生化而必然形成的本體性危機,同時亦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更具現實意義再現、展示、傳播帶來契機,并且,更會為動畫產業憑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騰飛帶來無限的衍生性可能。中國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星羅棋布廣泛珍存,為動畫創制帶來足夠巨大的陌生化與差異化間性及異域化的更加吸引眼球且更具魅力的表達,并由這種表達進一步向觀眾呈現并揭示文化本原下的族群本像、文化本像、社會本像。
(三)動畫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關聯的遠景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動畫關聯的目標、架構、功能、機制四個方面而言,動畫介入仍是任重道遠。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動畫的形式加以復活、還原、展現,遠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形態更加令人喜聞樂見,并且動畫的表現形式能夠令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具識解性,從而更加易于為廣大觀眾所認知、接受、認同,同時,動畫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具有著訴諸于精神主題表現、精神氣韻弘揚、精神境界表達的形而上性。動畫與國家民族精神象征息息相關,反映了一個國家民族的精神文化特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即將來臨,整個中華民族更加期待一體認同的宏觀圖景。例如,由國內知名的小螞蟻文化推出的《星際小螞蟻之英雄蔡李佛》即是其厚積薄發之作。在其動畫作品即走向世界之際,小螞蟻文化以中國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粹取的精華,而在對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動畫式的渲染、融匯、升華,圍繞著蔡李佛這一南派核心拳種的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有機植入其中的西樵大餅與香云紗等更是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動畫的關聯表達帶來了既豐富又精彩的遠景化演繹。
二、 動畫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啟用
(一)由物化而活化的動畫式啟用
有著以重返、重塑、重建、重構等為主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成為一種后現代新時期以民族復興、振興、勃興為根性的超現實主義、超消費時代、超后現代意識的文化覺醒。值此文化鼎盛關鍵時期,民族魂魄更需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精神基因的注入。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啟用可以采取一種更加貼切民間的挖掘方式,向民間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寶藏,深入到動畫創制核心區域的民間腹地,廣泛涉獵、盡心采擷、尋奇探寶。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最佳手段,是令這些“閑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一種更加鮮活的形態活化起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啟用,必然要經歷一個由斷裂到重拾的艱難過程,這種重拾并非單純一味的復古過程,而是一種現代文化娛樂生活的增益與強化,乃至樸素生命的一種豐富與補充。例如,中國首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動畫《盤瓠與辛女傳奇》,即是一部苗、瑤、畬等族人文共祖的傳奇故事的動畫創制,該片實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動畫的形象化、鮮活化及生動化的社會情境、文化情境、歷史情境的深度融合。這種由物化而活化式的動畫啟用以更加宏觀、開放、包容的視野,實現了動畫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水乳交融的深度融合。[1]
(二)異形同構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形式多種多樣,而現代視覺文化語境下的動畫作品創制卻自有其諸多限制。無論是時空的限制,還是歷時性與共時性限制,亦或是具體創制限制等,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啟用帶來了諸多障礙。如何突破這些有形與無形的障礙,已成為動畫創制過程中的最為現實也最為艱難的問題。最佳解決之途,即是采取異形同構的高級技巧,變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將其更加藝術化地置于動畫作品的藝術化表達之中;或者說以藝術置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靈魂,從而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動畫的良性發展。此外,異形同構還包括形態的有機轉化,例如,我國嶺南地區所特有的可上溯至先秦的禾樓舞,即是一種古老的類儺戲舞蹈。這種舞蹈已成為嶺南古老農耕文明的歷史見證,將其透過異形同構轉化為動畫藝術形式能夠更加充分地展現禾樓舞的精髓,從而將這種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動畫這種創新藝術形式中得到藝術化的異形同構啟用。由此可見,異形同構需要一種文明格局上的基于共同審美或審美認同的藝術化表達基礎。
(三)數字化與3D化啟用
21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紛紛引入高科技手段,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電子著錄、整理、加工、轉化、衍生等。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啟用,更應是多向化的,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顯然對于現代文明有著刺激的正能量作用,而現代文明的介入則對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弘揚有著異常廣闊的前景。近年來,我國的許多省市文化單位都在大力借助數字化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加宏偉壯麗的人類文明歷史圖景。而數字化導入已經成為啟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級技法,例如京劇臉譜的數字化建模與高級繪制技術等,即為動畫創制的直接引用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并且,動畫創制可以在這種數字化導入的基礎之上,進行更進一步的視聽深度融合、三維機制深度融合、藝術化表達深度融合等更大力度的啟用與升華。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后現代基于高新科技的啟用,未來更多將選擇基于AR與VR等高級技術的應用,并且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動畫創制的原型,在動畫的三維時空之中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創立起虛擬的三維時空,從而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后現代技術手段的復活、再現、還原亦將成為未來首選。這種后現代高科技的啟用,必將轉化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其傳衍成美麗傳說,演變成為一種更加膾炙人口的文化瑰寶。[2]
三、 動畫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
(一)有機衍生與有機合成化傳播
散落于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燦若星河,尤其是我國大西南少數民族聚集區域內,從未被發現過的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謂俯拾即是,將其訴諸于動畫形式則更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力弘揚與光大、發展與踵繼、傳承與傳播。同時,大量捕捉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諸于民間舞蹈、歌謠等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將其以另外一種方式活靈活現地復活在動畫中才能夠達到非質文化遺產由啟用而強化傳播的真正訴求。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外顯性的傳播目的構建成為一種動畫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機融合模式,從而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動畫的良性融合基礎上的良性傳播。此外,民間技藝形式流傳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比如湖湘的刺繡藝等就曾無數次躍然于大銀幕之上。然而,這些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細部紋理卻較難呈現全貌,而動畫創制這種形式則完全可以令其煥然一新。例如,無為的民間燈會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可以有機地合成動畫創制之中,當印著無為字樣的燈籠閃耀在動畫作中時,非物質形式傳衍于民間數千年的文化也仿佛在動畫里獲得了一種光影形式的永生。
(二)物化啟與鏈式拓展化傳播
事業崛起得益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畫大師迪斯尼,曾經對動畫助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深有感觸:偉大的童話、悠久的傳說,動人的故事,已經在新世紀放射出耀眼的光芒,這道光芒將照亮文明的方向。[3]意大利佛羅倫薩大學的皮爾羅希尼,則由動畫傳播的藝術想象力與藝術思維等方面,對于動畫傳播大加贊許。[4]誠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真正目的顯然是為了更好地對其加以傳承,并使其發揚光大永遠輝耀于后世;而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化的物化啟用與鏈式拓展傳播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所謂的鏈式拓展,即由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牽系出與其相關的更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樣的鏈式拓展不僅能夠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舉一反三式的集群化增益傳播,而且能夠為動畫創制的系統化非物質文化遺產表達提供更加完整的敘事線索與故事魅力。[5]例如,作為“興安嶺之王”的我國少數民族鄂倫春族,其典型的通古斯風格民歌“柬達溫”“呂日格仁”“摩蘇昆”等,即呈現著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文化特質。這些可以鏈式拓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視聽的形式深度融合至動畫創制中,則將為其插上由聲音而騰飛的雙翅。
(三)跨界融合與傳播
現代數字化模擬技術已經達到了不僅能夠擷取靜態全景,而且能夠擷取動態過程的程度。透過數字化模擬技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能夠更佳地實現其跨界融合與傳播,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亦能夠透過這種途徑得以更加系統化且完整地代入到動畫創制中來。同時,動畫創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所蘊蓄的精神意涵激發之下,亦能夠煥發出更加蓬勃的思維想象。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由表象化表達的服飾、工藝、建筑等與具象化表達的習性、習俗等行為,不斷升華為意象化表達的風土人情、人文風貌、文化傳統,如此方能更加精準地體現、表達、傳達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真正內涵、意義、價值,從而能夠在動畫媒體及其傳播的過程中無往不利。由此可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需要跨界傳承與跨界衍生,而且更需要跨界融合與跨界傳播。
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中華民族現階段堪稱最為重要的精神文化關鍵依托,同時,更已成為一種對于現代中華文明最佳的全方位文化注解與文化詮解。而作為最為銳化的視聽表達語言,動畫創制則能夠在繼承的基礎之上,最大化地發展弘揚這種精神文化特質。由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不斷挖掘、轉化、探索,而達致真正意義上的基于精神文化的回歸。
參考文獻:
[1]趙玉婷,劉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動畫表現實踐與研究——以國家級保護項目“蔣塘馬燈”為例[J].視聽,2018(1):40-41.
[2]王曉慧.海南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動畫實現的創新與優勢——以“三月三”為例[J].文教資料,2016(30):49-50.
[3]文晨,李定芳.數字動畫對邵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以綏寧“稻草龍”為例[J].藝術科技,2016,29(3):81.
[4]周玲.動漫主題公園經營與非物質文化藝術結合研究——打造具有南通江海特色的本土動漫產業[J].美術教育研究,
2015(8):92-93.
[5]張洋洋.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畫傳承與創新——以國家級保護項目藍印花布為例[J].大眾文藝,2015(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