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原創科普節目現狀堪憂-平民化 視角打造科普節目 東南衛視節目創...
蔣豐珂
【摘 要】全民娛樂時代,層出不窮的娛樂綜藝節目在各處爭鳴,而戲曲類電視欄目作為中國戲曲藝術傳承的重要載體卻逐漸被邊緣化。面對大眾文化的盛行和觀眾審美的轉變,戲曲欄目的發展不斷受到制約。電視工作者必須謀新路打造創新的電視戲曲作品,引領大眾重視傳統文化,戲曲欄目才能健康、持續地發展。
【關鍵詞】戲曲;電視欄目;娛樂化;創新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3-0023-02
戲曲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藝術,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文化積淀和古老典雅的藝術情韻。作為一個擁有多個劇種的戲曲大國,我國應以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為己任。從北方的京劇到南方的越劇,各個地方的劇種種類繁多,以其風韻各異的魅力吸引著一代代國人,也因此有著龐大的群眾基礎,并成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精致古老的藝術需要如何在日新月異的時代傳承,始終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在新媒體迅速崛起的今天,電視、網絡及各類手機播放平臺作為信息文化傳播的載體,呈現出泛娛樂化的狀態,而當傳統戲曲與新興媒介發生碰撞,它們在給戲曲傳播帶來優勢的同時,也給戲曲帶來了挑戰和沖擊。各大電視臺的戲曲欄目已逐漸淡出了觀眾的視野,收視率的低下讓戲曲欄目在電視臺的地位岌岌可危。
一、戲曲欄目的現狀及困境思考
(一)欄目內容遠離大眾文化語境。戲曲藝術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產物,也是戲曲藝術家對生活經驗和審美意識的總結。傳統戲曲中的動作程式、服裝道具和舞臺布置等都已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當下極具娛樂性的審美大相徑庭,其中呈現的部分生活理念和價值觀也與如今的社會價值取向相去甚遠。
戲曲欄目所呈現的內容多數未經過電視化加工,僅是把展示作品的舞臺從戲院搬到了電視熒屏上。戲曲程式化、虛擬化的表演藝術讓很多年輕的觀眾感到陌生,而諸如《空城計》《趙氏孤兒》等具有較強文學性的戲曲內容,也讓不了解故事背景的觀眾難以理解,這便讓欄目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因此,戲曲欄目在與其他電視欄目的博弈中,無疑處于劣勢。
(二)播出平臺的限制與被動競爭。隨著多媒體產品的發展,傳播方式也愈加多元化。近年來,以網絡播放平臺為代表的新媒體迅速崛起,各大視頻門戶網站以質量高、時效快、創新強的特點吸引了大量受眾,大有取代傳統衛星電視播放平臺的趨勢。隨著新媒體的介入,傳統電視戲曲欄目不得不面臨這場被動競爭。
目前已有戲曲節目在網絡平臺播出,如CCTV央視網的高清直播等。網絡平臺作為一個能融合電視、廣播和舞臺等多類平臺優勢的傳播載體,比傳統的電視播放渠道更為便捷,且能進一步縮小戲曲和觀眾的距離,移動網絡平臺更是便于觀眾隨時隨地觀看,為傳統戲曲文化的普及開創了新的道路。
但老年人作為戲曲節目的最大受眾主體,他們仍以收看電視為主,并非網絡平臺的主要參與群體,導致網絡戲曲欄目的點擊率無法攀高,這也是戲曲欄目在網絡平臺發展上遭遇的一大問題。
在全民娛樂化的新媒體時代,戲曲欄目需要從網絡綜藝、網絡電視劇甚至網絡大電影等眾多娛樂內容中脫穎而出,實非易事。
(三)觀眾審美觀念的轉變。改革開放以來,電視戲曲一直蓬勃發展。但伴隨著技術的發展與外來文化的沖擊,觀眾的審美經驗也在文化接受的過程中日漸豐富,審美情趣和偏好也不再限于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代表的東方美學,而是隨著各方文化的融合產生了新的審美心理。
隨著大眾文化在社會群體中的風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被輕松幽默且包裝新穎的綜藝娛樂節目吸引,高成本、高質量的制作與明星效應雙管齊下,增加了固定觀眾群體,而以戲曲欄目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欄目,則與觀眾尤其是青少年觀眾的審美意識和情趣有了愈來愈深的鴻溝。
(四)欄目制作水平的不足。由于受到制作技術的限制,地方臺的戲曲類節目多數制作粗糙且內容膚淺,僅僅是對舞臺戲曲的搬運式呈現,在形式創新上頗有不足。而由于戲曲欄目的收視率低下,電視臺的經營理念也會因此進行相應調整,例如,對戲曲欄目的投資一再減少,便使得一些戲曲佳作難以被搬上熒屏,從而無法滿足一些忠實戲迷對戲曲類電視節目的強烈需求。這樣便出現了惡性循環,既吸引不了新的觀眾群體,還流失了老一輩的忠實觀眾。
另外,戲曲欄目在人才方面也面臨著青黃不接的現象。電視從業人員已經隨著新媒體的崛起而逐漸減少,愿意投身于傳統電視媒體且精通戲曲的電視編導更是鳳毛麟角,這也是影響戲曲節目內容革新和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原因。
二、戲曲欄目的創新之路
(一)增強戲曲欄目的娛樂意識。中央電視臺設有戲曲頻道,而各地方電視臺也有不少招牌戲曲欄目,對于戲曲類欄目在全國整體影響力的加強,地方戲曲欄目的貢獻不容小覷。以河南電視臺的《梨園春》為例,它以“觀眾是節目的主人”“談感情講故事引人入勝”“需要娛樂化”等理念創新節目,將該欄目作為一張文化名片,把《梨園春》的品牌形象成功推薦給了全國觀眾。
《梨園春》的“娛樂化”特征明顯,這與戲曲欄目的革新方向是一致的。欄目編導借鑒當下娛樂綜藝節目的經驗,將娛樂、情感、人物故事,甚至小品等元素注入到戲曲節目當中,實現了“戲曲娛樂化”,提高了普通觀眾的接受度。觀眾看《梨園春》,不僅能聽戲,還能得到歡樂和放松,感受戲曲平民化的魅力,同時又能與演員產生相同的情感訴求,這樣具有娛樂意識的欄目編導理念,是值得其他戲曲欄目借鑒的。
(二)培養戲曲欄目的制作人才。一檔好的電視欄目或網絡自制類節目,都離不開專業人才的策劃與制作。從傳統電視欄目的發展來看,不論是湖南衛視經久不衰的《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還是近幾年奮起直追的《極限挑戰》等真人秀節目,都有強大的制作團隊作為支撐,科班出身的影視人才為其輸送新鮮血液,團隊里以老帶新,以質量為保障、以創新為賣點,是其主要營銷策略。而網絡自制類節目更甚,便利的播放平臺雖在吸引受眾的層面上占優勢,但如何形成穩固的節目受眾群體、擴大節目影響力,也是需要考慮的頭等問題。
以今年大熱的愛奇藝自制綜藝節目《中國有嘻哈》為例,車澈作為總導演,從策劃到節目播出,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這樣的制作人才是欄目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
反觀現存的戲曲欄目,內容單一、板塊貧乏、制作粗糙,且不論追求傳統戲曲文化傳播方式的革新,制作團隊的貧瘠從節目內容呈現上就可見一斑。因此,吸引專業制作人才,培養懂戲曲、愛戲曲的制作團隊,才能使戲曲欄目在日新月異的欄目群體中重現光彩。
戲曲欄目不單傳承古典美學,還能弘揚傳統文化,因而辦好戲曲欄目是媒體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作為舞臺藝術的傳統戲曲,正是通過電視這一媒介才得以彌補了戲曲傳播的時空缺陷,使其魅力得以延伸。
面對戲曲欄目陷入發展瓶頸的窘境,電視媒體人需要審時度勢,認清欄目的訴求和發展方向,將傳統藝術與現代媒介手段相結合,獲得觀眾的認可,戲曲欄目方能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