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懷舊的電影,那俄羅斯風味的背景音樂,陳舊廢棄的廠房,高聳入云的煙囪,甚至公式化的講演,都在緬懷一個逝去的時代。這是一部80后,90后無法理解的電影,一群下崗工人折騰半天,鼓搗出一架鋼體結構的鋼琴,有什么意義嗎?這是一部拍給50后,60后甚至70后的人看的電影,只有他們才能產生深深的共鳴,理解那架鋼琴背后的含義。
《鋼的琴》劇照
《鋼的琴》是由張猛導演,王千源、秦海璐主演的影片。主要敘述的是講述了一位父親為了女兒的音樂夢想而不斷艱苦努力,最后通過身邊朋友的幫助用鋼鐵為女兒打造出一架鋼琴的故事。故事跌宕起伏,由于家庭貧困,上世紀90年代初,陳桂林經歷許多事情之后,最終造出了一架鋼琴,他和他的朋友們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
《鋼的琴》劇照
在《鋼的琴》里面,我們也可以看到,陳桂林的同事們有的改行賣豬肉,有的成了配鑰匙師傅,還有的去撈偏門。而陳桂林憑著自己的音樂天賦,也勉強能混日子,直到有一天,他發現自己將要失去女兒。恐怕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當他說出要做一架鋼琴的的時候,這個決定里一半是和老婆賭氣,一半是潛意識里對現實的吶喊:“你可以剝奪了我的時代,但你阻止不了我去打造屬于那個時代的烙印。”這也是他的同事們一拍即合的原因。在影片中我沒有看到這批被時代遺棄的人的抱怨,不滿,我只看到了他們面對現實的無奈。雖然他們偶爾也發泄一下,嘗試偷個鋼琴,打個群架,但心里,都充滿著對逝去時代的無限緬懷。
它敘事簡潔,卻不像張藝謀的《山楂樹之戀》簡潔到膚淺。它思想厚實,卻不像顧長衛的《最愛》厚實到沉重。它臺詞幽默,卻不像馮小剛的《非誠勿擾》幽默到輕浮。它寓意繁復,卻不像賈樟柯的《三峽好人》繁復到晦澀。它情緒飽滿,卻不像陳凱歌的《趙氏孤兒》飽滿到濫情??偠灾?,它恰到好處。而電影藝術的關鍵詞,其實就是恰到好處。把鏡頭、光影、音樂、人物、情節、臺詞、剪輯在主題的統籠下都做得恰到好處,渾然天成,電影就有大師的范兒了。
《鋼的琴》劇照
王千源飾演的下崗工人陳桂林,用工廠廢棄的鋼鐵為女兒鑄造了一架飽含父愛的“鋼的琴”的故事,視角獨特,詼諧幽默中有著對現實的人文關照。王千源在戲中貼近20世紀90年代的造型以及他不留痕跡的表演風格完完整整地塑造了一個真實而特別的父親形象,他帶有超越常規的黑色幽默的表演,讓整個影片擁有溫暖的質感。雖然故事講訴的年代環境艱辛,物質缺乏,但片中王千源飾演的陳桂林下崗后自謀生計組建樂隊為婚喪嫁娶吹拉彈唱,他充滿小人物的生存智慧和豁達樂觀的生活態度將平凡無奇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充滿快樂與激情。當看到陳桂林與女兒在一起,與眾工友在工廠里熱火朝天的鑄造鋼琴的時候,可以讓人看到生活艱辛以外的溫暖質感,同時又清新、生機盎然。
《鋼的琴》劇照
每一首動人的吟唱都會勾起一次難忘的回憶,每一種質樸的懷舊總會喚起一個群體的哀思?!朵摰那佟肥顷P于小人物的光榮和夢想的故事,它用高雅的語言述說著生活的瑣事,以魔幻的色彩追緬著逝去的榮耀,當“鋼的琴”出廠的時候,我們看到的還是一幅關于繁華隱忍謝幕的殘卷,一首關于激情燃燒歲月的挽歌。
《鋼的琴》劇照
與其說《鋼的琴》是一個講述“造琴”的小人物勵志故事,倒不如說它是對于中國一個特定時代結束的告別和懷念。透過一群卑微的底層工人階級的言行,你可以看到他們對于中國社會民生跌宕起伏萬象多端的淡定和泰然處之,看到他們對于中國政治經濟風云變化狂飆突進的無奈和自我解構。令人愉快并哀傷的是,影片正面描寫的并非這些,但是真正想要告訴你的就是這些,以小見大,見微知著,這正是《鋼的琴》所以閃亮的地方,它用一種黑色的幽默講述著并不幽默的中國故事。而且,重要的是,它是真正關于中國老百姓的故事。
《鋼的琴》劇照
看罷《鋼的琴》,一股悲涼的情緒油然而生。這一部詼諧幽默的喜劇,居然給觀者帶來一種悲涼的觀影體驗。這詼諧幽默的創作態度,有一種歌者的積極向上;而悲從中來的哀傷情緒,卻是影片創作者的真正意圖。兩者相互融合而使得影片成為那個工人階級曾經無比輝煌時代的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