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 公司創建一周年慶,暨紀念毛主席誕辰121周年創業主題"中國夢...
帕提曼·吐爾遜
很多人認為《大河戀》講述的是家庭與成長的故事,但不可以忽略的是本片使用的是“追憶”的方式呈現,且不同于其他影片中回憶僅在開頭結尾出現的處理方式,本片以諾曼為回憶的講述者貫穿影片始終,處處都留有諾曼旁白自述的注腳,且多處回憶中的場景都是用了黑白老照片的呈現方式,可以說“回憶”在本片并不只是一種講述手法,而是實實在在參與了敘事,融入了全片始終的主體,與一般影片中觀眾與主角一同經歷成長路線的體驗是完全不同的,本片討論的家庭與成長是在回憶中進行的,討論的重點也并不在于兄弟二人在父親的教育下是“如何”成長的,而是時過境遷后,作為老年的諾曼“如何理解”弟弟保羅,或者說家人之間“如何互相理解”。“理解”是諾曼回憶這個故事的初衷,是作者諾曼·麥克林恩寫下這部自傳體小說的緣由,更是影片《大河戀》講述的主題與核心。
一、 父子與兄弟——回憶視角下的非三角關系
從觀眾的觀影體驗來說,本片最主要的主角無疑是麥克林恩兩兄弟——哥哥諾曼與弟弟保羅。但不難發現,父親這個角色雖然戲份沒有兩兄弟的多,但父親說過的話、對于兄弟倆的影響卻貫穿影片始終。可以說兩兄弟各自都承繼了父親的某一部分,因此父親這個隱藏主角對于理解本片兩兄弟的關系至關重要。
不同于一般影片處理的三人關系,《大河戀》中父子三人的關系非常復雜,并不是簡單的一對一或一對多的連線關系。復雜之處在于,本片是以諾曼的角度進行敘事的,父親與兄弟間及兄弟二人間的關系都是從諾曼的眼光出發。諾曼眼中看待的父親與弟弟保羅的關系,到底能不能等同于他們真正的關系呢?本片正是用這樣一種敘事的圈套,在影片回憶過程中引導觀眾思考:諾曼眼中的兄弟間關系,到底和保羅眼中的會有什么區別呢?并以此為基礎,影片以“理解”為旗號,引導觀眾跟隨諾曼得出最后的結論。
(一)父與子:傳授與繼承
影片的主體部分是圍繞著諾曼與保羅兩兄弟之間的交集而展開,以諾曼讀大學歸來為界限又分成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是兩兄弟幼年時親密無間的兄弟情誼,對于兩個人的性格描寫以及兄弟情深是非常重要的鋪墊。這時期與父親之間關系中二人是一體,作為牧師時父親向兩兄弟傳授教義,作為釣手時又傳授垂釣的藝術。兄弟一概接受,并成了他們一生的根基。
而從弟弟保羅不肯吃麥片來反抗父親所說的“傳統”時,兩兄弟性格的分歧開始初見端倪。諾曼是順從且富有責任感的乖兒子,在考慮未來職業時諾曼也以追隨父親當牧師作為第一選擇,第二是成為拳手;保羅則想當職業的釣魚手,當諾曼說沒有這個職業的時候,保羅改口說的是追隨哥哥的第二選擇當拳手。
表面上保羅似乎是反抗父親的不羈兒,日后連釣魚的方法也違抗了父親教授的“法則”,但其實保羅和諾曼都各自繼承了父親的衣缽,諾曼是更像牧師的那一面,從書本中學習父親教導的教義,并最終成了一名教師;而保羅則是繼承了更有藝術家氣質的釣手的一面,承接的是父親對他們“從自然中領悟宇宙規律”的教導,讓釣魚成為他畢生的愛好。
很難去判斷到底兩兄弟中誰繼承了更多父親的部分,但從諾曼回憶的態度來看,諾曼似乎覺得自己只是繼承了父親的“表”,而保羅繼承了更多父親的“里”。這些回憶,都是諾曼已經篩選過后才呈現在觀眾面前的,那么或許可以這樣理解,諾曼所追求的“完美”,也許就是保羅身上的這種“藝術”吧。
(二)兄與弟:隔閡與情深的對立統一
后半部分是諾曼在大學呆了6年后終于回到故鄉開始,此時保羅已經在附近的縣城報社成為一名記者,并且愛釣魚的名聲遠播在外。本部分主要以諾曼回家后的所見所聞展開,此時的兩兄弟不再是形影不離,如果不能把握本片主題,可能還會疑惑其中摻雜的看似是與保羅無關的內容。這些內容與主題“諾曼如何通過回憶理解保羅以及兩兄弟的不同””相關,其實是在通過兩兄弟的疏離,間接地展示二人對待不同問題時的不同或相同的態度,充分展露了性格分歧及互相的不理解。
在這部分兄弟二人出現了三次較為重大的分歧,而三次都是以一起釣魚作為和解而結束。第一次是諾曼剛剛回到家鄉的第二天去報社找保羅,一個是離家多年的游子情怯,一個卻是自如的小鎮萬事通,保羅說諾曼“軟弱了”以及諾曼多年不釣魚的生疏,讓兩兄弟重聚有些許不愉快,但這些不愉快在諾曼看見保羅用自創的方法釣魚時就煙消云散了,諾曼說:“我不在的時候,我弟弟已經成了藝術家。”這是諾曼第一次用“藝術”給保羅下了判詞。
第二個事件主要是圍繞諾曼追求女孩潔西而展開,可以說潔西的出現是為了引出她的哥哥尼歐。尼歐讓兄弟倆都反感的原因正是因為他玷污了神圣的大河以及釣魚的規矩,可以看出兄弟倆最強烈的感情紐帶就是這條“家族之河”及釣魚這一件事。而影片中安排潔西與尼歐兄妹的出現其實是在影射諾曼和保羅兄弟,潔西愛自己的哥哥尼歐但同時不能理解他,認為他需要幫助,這與諾曼和保羅的處境是一樣的。影片甚至借潔西的口說出了諾曼沒有說出的話:“為什么最需要幫助的人都往往不愿意被幫助呢?”
第三個分歧,也是兄弟倆最大的矛盾,正是對于保羅賭博欠債這件事。一貫平淡的敘事這時終于有了高潮。諾曼對此的態度自然是與潔西一樣,認為保羅需要“幫助”。但是在吵架隔天他們最后一次一起釣魚,保羅拒絕了諾曼邀他一同去芝加哥的請求時,諾曼終于開始理解保羅,而得知的消息就是,保羅被人用槍托打死了。
諾曼覺得自己是“追求完美”的人,因此循規蹈矩且不能忍受弟弟嗜賭成癮,因此還想帶保羅去芝加哥,以為這是在“幫助”他;而保羅卻是“藝術”一般的人,而“藝術”是不能“永存”的,因此諾曼在警察叫醒他時,就已經有預感到保羅這件“藝術品”,是注定無法長久的。
二、“釣魚=宗教”——人與大河關系中的意象及內涵
影片開頭諾曼用回憶的旁白介紹父親時,就把父親“假蠅釣手”的身份提高到和“牧師”這個身份平等的高度。從整部影片都可以看出,“釣魚”已經不僅是親情交融的媒介,更是變成了全片的一個意象,擔負著正是對兄弟倆來說猶如“宗教”一般的作用。
猶如真正的宗教一樣,父親也為釣魚這個宗教制定了如“教條”般神圣的規矩,身為牧師的父親從小教導麥克林恩兄弟倆在大河邊垂釣時必須遵守諸多禁忌:捕魚時絕不能喝酒更不能用活餌等。麥克林恩兄弟倆更是是通過“蠅餌投釣”[1]這種最富有藝術性但卻是最困難的釣魚方式來達到與自然的融合,并溝通親人之間的情感。
宗教不僅僅是神圣不可玷污的,更是要有情感共鳴才可能成為宗教,而釣魚對于兩兄弟來說,正是他們情感交流共鳴的重要橋梁。釣魚不僅是父親用來教導兄弟倆從自然中學習宇宙規律、感悟天賜的藝術,更是具象化了親人之間“不用理解也可以維系的關系”,那就是——愛。影片處處可見“釣魚”維系兄弟之情的痕跡,不僅每次兄弟倆的分歧都是最終以兩個人一起釣魚為和解而結束,而且釣魚還成為諾曼理解保羅非常重要的鑰匙。
與釣魚相關的,同時也是本片的點題意象,則是那條屬于家族的“大河”。影片中的大河就像一個“鏡像”,映照出兄弟倆關系的流變。“大河”投射出以下幾種不同又互相聯系的隱喻:
(一)大河還象征著兄弟倆不同的性格。由于本片的主題是關乎“互相理解”的,雖然大河與釣魚的意象都象征著兄弟之間深厚的情誼,但有愛卻不一定能夠互相理解,因此影片以大河不同的狀態隱喻著兩兄弟之間的分歧與差異。影片以諾曼的眼光與角度,每次大河出現時候都是平靜而且風光靚麗、氣氛悠閑的,但卻有兩處情節以保羅為主時,作為場景的大河變得洶涌澎湃起來。
第一次是兩個人年少時在保羅的提議下挑戰激流。這是影片中第一次以保羅為主導的場景,激流險峻但保羅卻怡然自得,象征著他富有冒險精神和一向勇敢、叛逆的性格。事件過后兩兄弟的唯一一次打架,當然最后也是以釣魚為契機,“恢復到原先的樣子”。第二次則是保羅去世前最后一次父子三人一起釣魚,保羅在釣一條巨大的魚時被魚兒拉向了險阻的水勢中,但最終他還是成功把魚釣了上來。這時象征的則是保羅自由如“藝術品”的特質。
(二)“釣魚”這一宗教中的上帝角色,或者說是“從其他世界里被營造分隔出來”[2]的完美世界,即宗教所說的天堂。“血濃于水”,大河與作為隱喻的親情之愛有著天然的聯系,因此,許多文章都把《大河戀》中的“大河”意象解釋為養育者母親的角色。但卡洛琳·麥茜特曾指出,“養育者的形象對人類行為具有一種文化強制作用”,它“從社會道德方面限制了人類對待世界所應采取的行為類型”。[3]而影片中的“大河”對于父親以及兄弟倆來說,卻并不是這樣的強制性關系,而更多是一種情感上的紐帶與橋梁關系。而且“大河”在此的意象與片中“釣魚=宗教”的意象隱喻必然是相通的,因此,本文更傾向于認為“大河”意象在此應解釋為宗教中的上帝一角。作為牧師的父親侍奉《圣經》中的上帝,同時以“釣魚”為自然宗教教導兄弟倆虔誠于自然界的上帝,以此使得父親的教育最終完整而且圓滿。
這個隱喻不僅體現為父子三人在河中釣魚時的虔誠規定,諾曼向潔西示愛的情詩中以大河的景色象征著他的愛情,更是體現為父親所說的,大河之中隱藏著上帝的話語。而影片則是由諾曼首尾呼應的旁白講述,開頭是:“父親說大河上的石頭下面有上帝的話語,我和保羅聽了一輩子,我們或許聽到了。”而結尾處老年的諾曼又說:“石頭上有不老的雨水,而石頭下面則是那些話語,有些話是屬于他們的。”言下之意即有些話是屬于“我”的。這些話是父親的話,諾曼此時用的是保羅釣魚的方法。所有他們以前的共同的回憶,都循環落到了諾曼一個人的身上。諾曼在釣魚時聽到的大河的話語,也許就是在天堂的父親和保羅說給他的話吧。
三、“理解or愛”——自傳體主角諾曼最終理解了什么?
如果說開頭只交代了諾曼回憶的緣由是希望借此“理解”發生在保羅及諾曼身上的事情,而影片主體部分也很容易讓人誤以為影片講述的是諾曼的一生經歷,那么在片中保羅去世之后的大段旁白,則是最終明確點出了影片的主題。
諾曼在這里用父親的話點出了全片的主旨,他說保羅的事情影響了父親的布道,父親死前最后一次布道說:“這里每個人去看需要幫助的親友時,都至少問過一次上帝‘我們愿意幫忙,但如果我們也有缺失呢?雖然我們常常因為不知道自己能奉獻什么,或者不知道必須奉獻什么,而不能幫助別人,因此(需要幫助的人)也常拒絕別人的幫助。那些最親近的人通常使我們最捉摸不透,但我們還可以愛他們,我們可以全心全意地去愛我們不了解的他們。”而老年的諾曼緊接著出現在影片的最后:“現在幾乎所有我不了解但愛著的人都死了,包括潔西,但我仍然向他們伸出我的手。”“當然我現在太老了釣魚不怎么好了,但我還是常獨自在大河釣魚,雖然朋友們常常勸我不要。當我在山谷的陰影中,周圍環境完全溶入我的心靈和回憶,最后所有事情都融為一體成為了流動的大河。”
諾曼理解了,每個人都是不同的,父親、保羅和諾曼自己,在同一條河流中聽到的話、了解到的事情都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他可能無法了解保羅,但正如父親的布道所說,他不需要理解保羅,不需要理解家人、朋友、甚至愛人潔西,不用理解也可以愛他們,可以全心全意地去愛,這些他并不一定了解的人。
這是關于一個老人在回顧一生成長的過程中,如何去理解自己家人,以及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的故事。回憶是為了理解,而他最后理解到的卻是,在親人之間,愛比理解更加重要。
人和人之間到底能不能完全地互相理解呢?就像大河一樣,父親說河里有上帝的話語,可能每個人聽到的都不一樣,可能有的人永遠都聽不懂大河的話語說的是什么,但仍然不妨礙他們,深深地依戀著這條河。就像諾曼,他到底從河里聽出來了什么呢?沒有人知道,他自己可能也不一定清楚,但他還是在影片最后一句話說:“我產生了一種大河戀(我深深地沉浸在大河的流水之中了)。”
參考文獻:
[1][2]諾曼·麥克林恩.一江流過水悠悠[M].芝加哥:芝加哥大學出版社,1976:2,62.
[3]卡洛琳·麥茜特.自然之死:婦女、生態與科學革命[M].三藩市:哈伯·科林斯出版公司,1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