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是唯一個一不敢挑戰觀眾耐心的藝術。
開篇尤其如此,或布線設扣,或開場既燃,或各種咣當四起讓人心跳的入局——
總之,是為了講觀眾牢牢地摁在座位上,面紅心熱地期待故事下文。
反之,如果開場3分鐘如果還沒有為觀眾打開一扇門,這樣的電影不是爛片就是少數天才的自信之作。
今天我們來看看那些牛片的花式開局。
五、導火索在燃燒:《尋槍》和《碟中諜》系列
從1996年《碟中諜1》上映,這個系列一直紅了20多年。
第六部《碟中諜 全面瓦解》也已拍攝完成,將于今年七月份上映。
無所不能的超級特工伊森?亨特每集都有一個特別的開場。
第四部中,伊森點燃監獄地道的導火索后,風格獨特的主題曲隨之響起,鏡頭也隨著導火索一同移動。
導演巧妙地用蒙太奇的方式,將現導火索的推移和劇情中的主要場景和人物穿插在了一起。也為故事的走向做了鋪墊。
導火索具有雙重的意味,既是推進劇情的需要——伊森需要點燃炸藥來銷毀證據,同時也成為了串聯起整個故事的“導火索”。
這樣新穎的開場,讓觀眾眼前一亮,而且通過五部作品的熏染、已經成為了整個系列的重要標識,讓人不得不佩服導演的天才創意。
有人問了?為什么要把國產片《尋槍》,同《碟中諜”》系列放一塊講呢?
那是因為《尋槍》的開篇與《碟中諜》的開場,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馬山找遍了自己家中的每一個角落也沒有翻出自己的配槍,一時不知所措。而后影片畫面切入到小小山城內外的每條街巷,在飛快移動的鏡頭下閃過,此時的配樂是節奏感極強的金屬搖滾。
這個開篇同樣擁有雙重含義:一方面展現了馬山內心的意識流動,在焦急的心情驅使之下恨不得肋生雙翅,尋遍小城中的每個角落。
另一方面,也為將要出現的場景做了鋪墊,引發觀眾的期待。
四、一顆子彈的一生:《戰爭之王》
進入二十一世紀后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口碑佳作寥寥,用一只手就能算過來:《火柴人》、《戰爭之王》以及一部配音動畫《瘋狂原始人》。
希望奇哥早日振作起來,摘掉“爛片王”的帽子。
上映于2005年,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戰爭之王》的開場,趣味味十足又寓意深邃:
凱奇飾演的軍火商站在滿是彈殼的廢墟上說:目前每年全球銷售的軍火有5億多支,平均每十二個人就分得一支,而我的目標就是將武器賣給其余的十一個人。
伴隨著悠揚的背景音樂For what its worth,鏡頭切入軍工廠,并且鎖定一顆子彈。
在軍工廠的流水線上,它經歷了從一塊包銅鋼片、到卷筒、填藥、壓帽的全部制作工藝。
緊接著,這顆子彈經過海關乘坐輪渡來到非洲,在一場武裝沖突中,被一把AK-47射入了一個童子兵的腦殼兒,從而結束了自己的使命。
導演的視角十分新異,也充滿了隱喻。從軍火貿易生產鏈條上最微小的成員——子彈入手、幽默、荒誕,也極具諷刺意味。
從蘇聯兵工廠生產出來的子彈被出口到非洲,參與了當地的武裝沖突。那些世界大國一面倡導世界和平一面又引發局部沖突,暗中出售軍火以從中牟利。
行云流水、毫不拖沓,從中也折射出了軍火貿易的特點——唯利是圖、殘忍無情。
三、宏大宇宙的開場:《守望者》
DC電影宇宙的奠基人——扎克?施耐德最早從拍攝廣告和MV起步,后來通過一部翻拍作品《活死人黎明》一舉成名。
從小喜愛繪畫的他對漫改作品情有獨鐘,苦熬多年后終于等到了機會,華納公司將旗下DC漫畫《守望者》改編作品的執導權交給了他。
扎導拿到自己心儀的作品后,更是使勁渾身解數,將自己的老本行MV元素融入了作品中,并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這部漫改神作的開篇中,在鮑勃?迪倫的The times they’re changing的烘托下,漫畫中的新老兩代超級英雄依次登場亮相:第一代夜梟、靈絲笑匠、側影、都會隊長、飛蛾俠、正義頭套、美鈔人,他們聯手組成的英雄團體——“民兵”(Minute man)協力鏟除犯罪分子,幾乎終結了紐約市的犯罪時代。
20世紀40年代,是他們最為輝煌的時刻。
緊接著二戰結束,美國作為戰勝國卻并未就此休養生息,戰爭導致的精神創傷,使犯罪率進一步攀升,美蘇之間的冷戰讓世界局勢進一步惡化。
此時,老一輩英雄的戰斗力也隨之減弱,他們要么卸甲還田;要么在打擊罪犯的時候犧牲;要么則成為了政府的工具,作為美國向世界擴張的軍事勢力(例如笑匠)。伴隨著國內外局勢的巨大動蕩,新老兩代英雄交班換崗,二代夜梟和絲靈上任,還有新出現的曼哈頓博士、羅夏、法老王來頂替其他英雄的空位。
他們共同組成了二代超級英雄團體——“守望者”(watchman)。
最令人拍手叫絕的是,扎導不僅在以MV的形式對新老兩代英雄的背景故事進行了介紹,而且還把他們的故事融合在了20世紀后半葉美國幾乎所有的重大事件(肯尼迪總統遇刺、反越戰游行、美國登月)之中。
構造出了一個宏大的漫畫史觀,為后面劇情的發展做了完美鋪墊。
二、電影是神,開篇也是神:《2001:太空漫游》
1968年上映的科幻神作,它的劇本由斯坦利?庫布里克和科幻三巨頭之一的阿瑟?克拉克聯合創作,庫布里克親自執導。
正因為是神作,整部作品可闡釋的內涵可以說無比的豐富。
《2001:太空漫游》這部作品最著名的一組蒙太奇鏡頭就來自它的開篇。
行星太陽直列,太陽從地球上緩緩升起,背景音樂是讓人全身顫栗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畫面切換:史前數千萬年前的一片荒原之上生活著一群古猿,它們正努力在殘酷的自然界中掙扎生存。每日不僅要面對食肉猛獸的襲擊,而且還要為爭奪有限的生存空間而與同類斗爭。
直到某天日出后,燦爛的陽光照亮了一塊矗立在荒原之上的黑色石碑,其表面光滑無比,卻又幾乎不反射任何光線。
在劇情中它作為人類歷史每一次智慧轉折的標志出現,若神啟,若預言。
靈長類的歷史就此改變,一只古猿在與敵人爭斗時拿起了一根獸骨作為武器,并且獲得了勝利。緊接著,它將骨棒拋向空中——
下一幀鏡頭:骨棒變成了宇宙飛船,正駛向一個巨輪一樣的空間站,此時的背景音樂是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
優美激昂,如同天然的太空交響樂。
人類就這么由古猿進入了太空時代。
這兩個畫面給觀眾造成的沖擊力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僅憑這一個鏡頭就足以讓它名垂影史。
因為這個蒙太奇所傳達的意義就是:人類的全部歷史就是工具的進化史。從最原始的骨棒,到能夠進行星際旅行的宇宙飛船都是工具。
這個充滿象征意味的開篇,也為后面黑色石碑數次出現,和人類面臨數次危機(同外星生命接觸、人工智能危機、擺脫認知局限進入生命的下一階段)做了鋪墊。
正如片名一樣,庫布里克的電影作品,想要表現的是人類作為浩瀚宇宙中的小小一員,其未來的進化之旅正如奧德修斯的歸鄉之旅一樣充滿了挑戰和艱辛。
一、超越名著的開篇:《教父》
除了馬龍?白蘭度神一般的表演,《教父》不是一部令人馬上high起的電影,眾多角色和人物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會讓你一時間難以駕馭。
但是,當你縱覽了教父三部曲后,再反過頭來重新審視這個開篇。你一定會對科波拉大師級的敘事手法佩服得五體投地。
其開篇有兩條敘事線索組成:室外陽關明媚的婚禮現場,以及室內壓抑凝重的談話場景。
意大利移民報薩拉納請求教父柯里昂,幫助自己教訓幾個欺侮自己女兒的美國小混混兒。
教父,卻反問他為什么不在報警前和自己商量,接著就像老鄰居嘮家常一樣,抱怨他多久沒請教父上門喝咖啡了,抱怨他并不珍惜自己的友誼。毫無招架之力的包薩拉納,只得將自己的忠心獻給了教父。
緊接著,教父步入戶外婚禮現場,他堅持等兒子邁克來了之后再照相。
這里,影片的另一個核心人物,日后家族的當家人第一次被提及。長子桑尼在婚禮中卻將妻子拋在一邊和另一位風流女郎啪啪啪。
兩個兒子瞬間交代清楚。
教父抱著女兒跳起了華爾茲,意大利式的婚禮進入高潮。
此后,教子強尼和養子湯姆二人先后出現,教父一邊講人生道理,一邊籠絡人心展示魅力。
十幾分鐘的開場,故事的主要人物悉數登場,并且人人設通過一些列事件得以迅速展示,為后面的故事做了充分周密的鋪墊。
信息量巨大、速度效率驚人的開篇,使得整個系列渾然一體,無可挑剔。完美。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漸變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