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底部 “閱讀原文” ,到龍門客棧和我們一起聊聊電影
本來想祝大家節日快樂,但是“清明節快樂”怎么看怎么別扭,所以今天還是討論我們的“電影”吧。嗯,這次我們要說的是“電影”這個詞,探討一下它到底是怎么來的~
開始之前,先來給大家念首詩:
知法如電影,究竟菩薩道。
具諸功德本,受決當作佛。
大家看了這么多電影,有沒有想過我們為什么將其稱為“電影”呢?把這個洋玩意兒翻譯作“電影”是否恰當呢?東方人思維里的“電影”和西方人思維里的“電影”有什么不同呢?

在電影被真正發明之前,就已經有很多視覺形式的文化產品開始流行。從照相術到幻燈片,直到來自歐洲德國的斯科拉達諾夫斯基兄弟發明了一套拍攝和放映電影的系統,至此,電影成形。

也就是說,電影這個東西是完全誕生于西方的洋玩意兒。在1891年,愛迪生和迪克生發明了一種機器,可以放映影像,他們把它稱為“kinetograph camera”。Kinetograph一詞中,kineto來源于羅馬尼亞語,是運動的意思,合起來就是運動圖形的意思。電影剛被發明的時候還只是純粹的視覺產品,沒有涉及到聲音的部分。

后來,在西方,對于電影更為廣泛的稱呼是“cinema”,法語里為“cinéma”。在歐洲文化里,很多詞都源于古希臘文,cinema同樣源于古希臘文“κινη”。如果有一定英語基礎的同學應該知道,C可以發k的音,cinema由這個希臘文轉變而來,κινη也是運動的意思。也就是說,在西方人的一貫思維里,電影應該是一種“運動”或“運動畫面”。

而在中國人的“電影”里又是怎樣的呢?我們回到最開始的那幾句詩,這是三國時期對佛教經文的兩句翻譯,可以看到文中已有“電影”一詞。不過古代怎么會有現在這種電影呢?實際上,在中國古代,“電影”一詞指的是閃電的影子。
“電影”一詞最早記載在成書于周朝時期的兵書《六韜》中,在一段姜太公與周武王關于武器裝備的對話中這樣寫道:
材士強弩矛戟為翼,“飛鳧”、“電影”自副。
意思是,讓有技能且勇猛的武士使用強弩、矛、戟在兩旁護衛,設置稱作“飛鳧”和“電影”的兩種旗幟。
在這里,“電影”指代的是一種旗幟,但這也只是個比喻,這種旗幟做的像“電影”而得名。也有人認為這里的“電影”指的是一種箭,無論是旗幟還是箭,總之是一種比喻的用法,而這個“電影”原本正是指閃電的影子。

在諸多古代的文章詩詞中都能找到類似的用法,比如這首唐代元稹的詠廿四節氣詩的其中一首:
春分二月中
二氣莫交爭,春分雨處行。
雨來看電影,云過聽雷聲。
山色連天碧,林花向日明。
梁間玄鳥語,欲似解人情。
你瞧瞧,古代的詩人真有雅興,淋著雨都要去看“電影”!

大家都知道閃電來得快,去得快,轉瞬即逝,迅速無常。那么,“電影”也就有了一些引申的用法。就如開篇那句經文中的“電影”,本意為閃電,但在佛教里可引申為虛幻無實,變幻多端。

既然“電影”一詞古已有之,那它是如何成為今天我們所熟知的這個意思的呢?
1896年8月,電影傳入中國,上海徐家園首次放映了電影。后來逐漸擴大了放映規模,根據史料記載,一位名叫雍松的美國人先后在上海的天華茶園、奇園、同慶茶園等多處展示洋氣的地方放映電影。

當時的老百姓觀看這種奇妙的舶來品無不驚嘆萬分。在1897年的《新聞報》上刊載了可以說中國歷史上的第一篇影評《味莼園觀影戲記》。
在電影開始前,文中這樣描述道:
樓之南向,施白布屏障,方廣丈余。樓北設一機一鏡,如照相架然。少頃,演影戲西人登場作法,電光直射布幔間,樂聲鳴鳴然,機聲蘇蘇然,滿堂寂然,無感譁者。
在電影結束時,文中又這樣寫道:
忽然,電光一滅,自來火齊放而影戲以畢,報時鐘已十點三刻矣。

從這兩段描寫中可以看出最早的觀眾對于電影的理解和電、光、影和戲曲有關。中國古代文人看唱戲,看了電影也覺得這是西洋人的戲,只不過西洋人用了奇特的照相術,亦真亦幻。
自此,電影在中國就被稱為“影戲”。這也和早期中國電影創作的特點有關,認為“影戲是不開口的戲,是有色無聲的戲,是用攝影術照下來的戲。

但影戲又是怎樣變成電影的呢?
有人認為“電影”是“電光影戲”的簡稱,也有人認為是“通電能產生影子”的意思。但通過查閱史料發現,最早將這一西洋舶來品命名為“電影”的是晚清教會學校登州文匯館的得意門生:孫熹圣。

年幼的孫熹圣被傳教士擺弄的照片、望遠鏡和顯微鏡吸引,進入了教會學校,因為學習優秀,成為了文匯館館長的助手。
1899年初,教會收到了一臺電影機,當時這玩意兒沒有中文名,只知法文為“cinéma”,所以一開始音譯為“西尼馬”。可是這名一點兒也不好聽,而且和馬也沒什么關系,于是,孫熹圣等人就商量著給它取個中文名字。

當時民間稱這玩意兒為影戲,有人就提出西尼馬是投射到墻上,不如叫“墻影戲”。孫熹圣卻反對這種叫法,他認為,這東西不止是戲,它還有各種建筑、風景,是和皮影戲不同的。
孫熹圣認為這種機器是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再轉換為光能,再投射到墻上的。于是,提出“電能造活動影”這個稱呼,但這個名字太繁瑣,將其簡化為“電活動影”、“電造活影”、“電活影”、“電造影”。最后去中間,只保留兩個字,于是稱為“電影”。結合古文,“電影”也似乎更為恰當,既能體現電影的科學原理,也能體現電影如夢幻泡影般的感官效果。
只是當時“電影”一詞還不普及,在東北地區仍然稱作“影戲”,只在南方地區稱作“電影”。也有一些追求時髦的觀眾將其稱為“電影”。在電影剛傳入中國的幾十年里,“影戲”一直是通用名稱。

一直到30年代,左翼文化運動興起,電影也出現了內容和形式的變革,“電影”一詞才逐漸取代“影戲”。
中國著名的化學家和教育學家陳裕光先生在1923—1925年期間在北京師范大學代理校長,其間,他就反對了將電影稱為“影戲”,認為這里面沒有戲,而是一種科學,是“電”和“影”,認為孫熹圣先生所用的“電影”更為準確。至此,“電影”一詞才逐漸傳開,很多人開始接受“電影”這一稱呼。

到了194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陳裕光、顧毓琇、黎錦熙、顧頡剛和孫明經等成為中國委員會大眾傳播組成員。其中,孫明經則是孫熹圣之子。當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要求呈報本國電影、廣播、電視的國家標準母語的用名,經過商討,最終采用了“電影”作為標準用名。如此一來,“電影”這個名字便被確定了下來,電影從此有了標準的中文名字。

那么,“電影”這個稱呼就最恰當了嗎?前文提到,電影在西方語言里實際上是關于“運動”的,而中文的“電影”似乎更關注其機械原理,有電,有影,卻丟了運動。所以,中國人思維里的電影和西方人思維里的電影有了那么一點差異。這樣的差異可能就影響了中國與西方電影創作方法的差異,以及觀眾對電影理解的差異。
實際上,電影最早作為純視覺形象,本身看的就是運動,人眼也更喜歡看運動的東西。當然這是另一個話題了。
那“電影”這一稱呼到底是不是最合理,最恰當,我想,存在即合理,這么多年用下來了,大家都習慣了,也就不用再去找什么更合理的詞了。

(看電影當然要運動起來啦)
想和龍叔直接互動,請按住下方圖片,識別圖中二維碼,一鍵添加龍斌大話電影官方。或手動搜索號lbdhdy
想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加入我們的官方QQ群
想讓你的影評&影視相關作品讓更多人看到,請將作品+姓名+聯系方式(QQ&電話)發送至3095935919@qq.com
點擊“閱讀原文”,到龍門客棧和我們一起聊聊電影